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5章 司锋论优生优育

作者:本色农民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赵佶虽然总体上对自己的妃嫔们还算不错,可是,他这个人太博爱了,所以,身为他的妃嫔们,虽然锦衣玉食的,但仍有极大的生存压力。

    赵佶是一个生活极其精致的人,一定程度上来说,他是巴不得将天下所有美好的都收归己有。因此,哪怕后宫佳丽无数了,他仍喜欢留连青楼杂院之中,也便因此有了和李师师的许多故事。

    不过,现在的赵佶已经有了些年纪了,来青楼的次数倒是少了不数,再说,他后宫还有那么多的妃嫔呢,他上了年纪之后,也没有那么多精力了。

    可就算这样,他后宫的人数仍是让人瞠目结舌。所载,靖康之耻后,金人掳到北方的有名号的妃嫔,就多达143名之多,还有那没有名号的妃嫔,更是无法想象了。

    生活在如此大的佳丽当中,就算是锦衣玉食的供着,这些佳丽们的压力,怕是不比某一个时代的那些女明星们为少。所以,为了博得赵佶的关注,他们不得不使出各种解数。

    不过,赵佶虽然昏庸,总体来说还算是一个有爱的君主,尽管妃嫔不少,但他都尽量做到雨露均沾,对待自己的儿女,也算是友善有加。

    所以,崔贵妃想让自己怀上赵佶的骨肉,一来让自己晚来有个依靠,二来也想引起赵佶更多的关注,这也是情理之中的。

    可是,崔贵妃已经怀过两次胎了,可是先后都小产掉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她也不清楚。她也是迫于无奈了,这才偷偷的写信给哥哥崔彦达,也便有了崔彦达舍下公务,前来向杨司锋这么一个小年轻讨教了。

    当然,以崔彦达的本意,他是根本不信杨司锋能有办法的。可是,面对可怜兮兮的妹妹的请求,他又不忍心拒绝,只能厚着脸皮来相求了。

    杨司锋看来,情况根本不象他想象的那么乐观。

    连养尊处优,绝对都不会缺少营养的皇家妃嫔都会发生小产的现象,崔贵妃二十几岁的年纪,想拼个娃都是如此的艰难,可见得,这天底下的婴孩成活率该到了何等惊人的地步。

    接下来,张叔夜和崔彦达告诉他的数字,更是让人感到触目惊心。

    “老夫早些年曾经在户部呆过,还记得汴京城的一些数据。记得某年中,汴京城里三岁的小儿数量有5万人之多,可是,一年之后,这孩子就有三成已经不在人世了。”张叔夜心情沉重地说。

    “是啊,都说孩儿们过了三岁才算口子,可是过了三岁的,都有三成的没活下来,没有活下来的,更加不好计算了。就我青州前年的数据,生下来的孩童多达六千人,可是,活到三岁的,连三成都不到。”崔彦达也很快用自己的证据佐证了张叔夜的说法。

    杨司锋听到的,却是小时候村里老人的说法,新生婴孩,得烧了三朝纸之后,才算是家里添丁了。

    这还是在后世医疗水平极度低的时代的状况下,孩子们都得面对的考验。

    可崔彦达告诉自己的是,是三岁后的孩童,都有三成以上的夭折率,若是从出生的时候时候开始算起,就是说,女人们十月怀胎,孕育下一个孩子,可能最后能活下来的,三成的数量都不到。

    杨司锋有些同情起天底下的母亲来了。

    那么辛苦的孕育起一个胎儿来,却多半只能看着他们夭折,能活下来的,只有三成都不到,该得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接受这些现实。

    “没有三成,准确地说,如果把所有的状况都计算在内的话,可能两成都不到。”张叔夜斩金截铁地说。

    杨司锋有些讶然的望着老师。大宋朝都这么富贵了,婴幼儿的成活率,真的到了这么恐怖的地步了么?

    “不怕告诉你说,”张叔夜的神色变得尤其的凄然,“为师今年已经五十有二了,老妻先后替我张家怀胎十一次,可是,可是…”

    说到后面,张叔夜哪怕如此淡定的人,也已经不能自己了。

    “老师,崔大人,有劳你们今天在此安歇一晚了,我有个东西想写出来,让二位过目一下。”杨司锋突然冲动地说。

    “去吧,去吧,只要是言之有用的东西,快点写出来,这次老夫就不纠结你的文法了。”张叔夜不耐烦的摆摆手。

    然后有些不好意思地望着崔彦达:“崔明府,我这学生什么都好,就是不思进取,至今连个文字都写不好呢,到时候写得不好,你可不要笑话。”

    “张公哪里话,我倒是拜读过杨知军的几首诗,哪首都是不世出的名作呢。”崔彦达当即否认道。

    张叔夜脸色更加难看,干脆将头扭到了一边。还好,目前为止,杨司锋那大白话的信件和文章,也只给自己看到了。若是让别人看到了,多半会笑话他这个当老师的。

    “红玉,你安排一下,两位老大人今天就在咱们府里安歇了,”杨司锋匆匆的吩咐了梁红玉一句,便进了自己的书房。

    铺开纸笔,许多的念头,如同潮水一般涌出来。

    或许,这才是他在这个时代能一展所长的优势所在。

    身为后世的人,拥有两千多年的见识。

    往大了说,他不为民族后代谋福祉,不为东方文明傲立东方而努力。

    不去改进当时代还不算完善的科技技术,不去用新的思想踢开往后几百年的黑暗岁月,从而避免我国子民一再的遭到一群野蛮人的屠戮?

    往小了的说,他不能利用自己的见识,让百姓们吃饱穿暖,让他们活得更开心,身体更健康,寿元更长远。

    却和一群深谙官场斗争的老油子们pk厚黑之学,他这趟穿越之旅还有什么意义?他之于当时代的人们,他这优于人家几百年的见识,岂不是没有了一点的价值?

    铺开了纸,杨司锋饱醮墨汗,郑重其实的写下了几个浓黑的大字:论优生优育。

    (未完待续)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