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09章 大宋的圆桌会议

作者:本色农民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刘小七的到来,已经证实了潘金莲的无辜了。

    就是一个被人胁迫,不得不屈从的可怜女子而己。

    至于武松,他也只是被人利用,又听说杨司锋有这个喜好,将之转手了一下而己。

    如今,刘小七和潘金素不相识,当然没有收留的道理。

    而武松是打死都不会收留潘金莲的。反正他已经把人送出去了,若是再收留下来的话,不就证明了他真的参与了这些阴谋么。

    所以,如今潘金芝仍然住在杨府,还被赵巧云留在了身边,帮着她照看着他们的孩子,杨家的嫡长子杨元庆。

    这事算起来还得怪杨司锋自己。

    谁让他对家里的几个通房丫头根本不给机会呢。

    人家小桃姑娘转眼就是十八岁的大姑娘了,既然人家在杨府没有一点机会,再说杨司锋虽然好,也不是人家小桃喜欢的那种类型,人家当然要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了。

    这是杨司锋当初承诺人家的。所以,当小桃找到自己的归宿之后,赵巧云哪怕身为公主,也只能放人家走了。若是别人家的丫头,才不会有这种自由。

    可是,外面找的丫头又不那么贴心,赵巧云自己又带不过来,这时候潘金莲表现得又很懂事,所以,很自然的就被赵巧云当作了丫环留在了府中了。

    终于回到了久违的心中,虽然心中是十分渴望的,可也十分的忐忑,该如何和她们几个解释呢。

    杨司锋真不敢面对他们那几个的目光,所以,他借故先去了部堂有公差去了,哀求何诗琴帮他先带着这两个先去解释一下。

    杨司锋这趟高国之行,走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样子。

    离开的时候还是初秋,现在已经是仲秋了,天气已经明显的凉快起来了。

    可是,在新城工地不远处的田地里,老百姓们仍在忙碌的收割。虽然他们仍穿着单薄的单衣,但仍能看到细密的汗珠从他们身上滚落。

    杨司锋还看到了一片并不大的棉花地。

    就是说,棉花已经在这里落地生根了,看那片种植的面积,应该会有好几亩,够他们收下几百斤的种子了,到那时候,他们就可以将棉花向更大的地方推广了。

    当棉花种遍大江南北的时候,赵氏的纺纱机,也能遍布全国的时候,那时候,老百姓们就不要担心穿不暖了。如果有了这些客观条件后,老百姓们仍衣不蔽体,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那帮官员们太无耻太无能了,就不要吹嘘他们有多能干了。

    是赵巧云的这个赵,而不是赵楷的那个赵。虽然他们乃是同一个朝,在扬州的时候,赵楷也负责着所有新技术的更新,可谁让他没有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呢。

    所以,仿照珍妮纺纱机进行改进的赵氏纺纱机,人家乃是在赵巧云的领导和关心之下完成最后的改进的,自然是人家名下的财产了。

    赵巧云也有了自己以后的养身之计,又安排了一个,杨司锋可还是轻松不起来。这一下子又来了两个三个,给这两三个整个什么发财的门路,才能让她们彼此之间都没有计较,才能实现真正的家和万事兴?

    杨司锋穿过外城仍未完工的宽敞的道路,与此同时,何诗琴一行人,也将和李菲儿等人驾着马车先期入城,杨司锋往左,前去政事堂,何诗琴等人往右,那是他们的杨府。

    在这一个月内,应该朝堂的所有部堂都搬了过来,尽管还有几个宅子明显还没有完工,可杨司锋明显的能看到每个地方有官吏们匆匆忙忙地进进出出。

    大宋在这里定都都已经快一年了,各个部堂也都搭建了起来,可是,这里的官员和吏员人数,仍是不到以前的一半。

    倒不是没有人前来复职,可张叔夜说了,好不容易有这个机会清除亢官和亢员,所以老爷子也真的是黑着脸,坚守着宁缺勿滥的原则。

    后世评价北宋的时候认为,北宋的亢员、亢兵和亢兵,是压死北宋的三根稻草。

    这话未必全部对,就算有这些巨大的负担,只要大宋不自己作死,不借助女真人一起自己北方的屏障辽国给灭了的话,还真难说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亢兵,其实主要还是厢兵,以大宋这么大的国土面积,又是冷兵器作战的时候,周边还有这么多的军事强国,八十万禁军真的不多。可是,那些只添麻烦不做贡献的厢兵,真的是大宋的一颗毒瘤。

    早在赵佶还在位的时候,杨司锋在梁山和扬州等地,已经改造了一批厢兵了,他们通过自己的自力更生,如今也过上了新的生活。可这个数量还是不够,总共也不到十万人。

    可是,还没有等到杨司锋将之推广到全国,北宋就完了,然后这个动作就停止了。还好赵桓够彪悍,对于以前的账,他坚决不认了。所以,这些厢兵现在都是自己找饭吃。虽然不少地方的厢军因为不满,也闹过一些事。可很快在当地官府的压制下平息下来。

    再有扬州和梁山的示范效应,无处可去的厢兵不得不自己想办法,寻求自力更生的路子了。

    厢军自己名下也有耕地,没有耕地的,他们也学着梁山的厢兵一样,去当建筑兵或者运输队,日子还比以前过得舒坦了。大厢庞大的厢兵,在赵桓的强硬之下,已经在逐渐的解决了。

    至于亢员和亢官,它们只是影响大而己,若说他们的人数,还真的不多。

    只不过为了鼓励士人们去读书考科举,朝廷虽然用不上那么多的官员,可每任科举还都录取了不少进士同进士什么的。

    所以,在汴京的时候,虽然部分官员们确实是很忙,但也有至少一部分的官员或吏员们,他们真的是一年到头都只需喝茶看报点个卯就能拿足额的薪水的。甚至,他们不去点卯也没事,朝廷照样一分不缺的把他们的工钱给他们。

    如今张叔夜针对的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人虽然拿着薪水,他们若只是闲着倒也罢了,他们为了刷存在,还经常给别人做事的人找事来,这就让人烦恼了。

    所以,有了赵桓那一句‘大宋朝廷又不欠他们一个官职’作为底气,张叔夜现在真的是不录用这些官员,也不给他们发放薪水了。反正他们这些年也捞够了钱,饿不死他们。

    虽然如今的朝堂上做事的人比以前少了一半不止,但现在的效率,还真的比以前快了许多。

    杨司锋一路进城的时候,不时的会碰到一些官吏们经过,看到杨司锋过来,不管彼此间的交情如何,都会过来打个招呼。毕竟,就算不说杨司锋的功劳,光凭他是皇帝的妹夫,还是相爷的学生,那些有眼色的官吏们都不会主动得罪他的。

    进入政事堂后,走了几个公事房都没有看到人,还以为他们都象自己一样翘班了呢。

    再跑回去问看门的差役,才听说大家伙都在开会呢,于是转身就往政事堂一旁的会议厅走去。

    “今年的秋粮已经进入收割了,老夫希望你们,都放下你们的官架子,深入田间去,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辽地的汉民不是不太接受我们么,这个时候是让他们接受我们的机会了,让他们知道,我们大宋的官员,不是来欺负他们,是来帮助他们的。少摆你们的书生架子,你们不想当这个官了,有的是人愿意顶你们的位置。”

    还隔着老远,就能听到张叔夜高亢的声音。这老爷子年纪都不小了说,还这么激动。

    再走近了一些,透过窗子看去,便见到了长方形的会议桌两旁,坐着一长溜聆神静听的官员们,而张叔夜则手拿着白色的粉笔,一边激昂的说着,不时的还会在身后的黑板上写写划划几下。

    杨司锋不由会心一笑,心道:“老师,你不是说我这是邪端异学么,怎么我看你挺享受这种开会方式的?”

    (未完待续)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