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章 真的受伤了

作者:关河五十州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8月23日这天上午,张治中满脑子还在考虑怎样在市区组织下一次总攻,上海派遣军的忽然出现,令他大吃一惊。

    一个可怕的念头闪现出来:日军要抄我的后路!

    教训就在眼前,“一·二八”白川派兵在七丫口上岸,一下子就把局面扳了过去。

    颇有意味的是,当年负责登陆七丫口的就是善通寺师团,而川沙口距离七丫口并不远。

    让人更加觉得神秘莫测的地方还在于,守卫七丫口的是一个连,现在驻守川沙口的,偏偏也是一个连。

    难道跌跤要跌在同一个地方?

    赶快抽兵过去吧。

    调动一兵一将也得打电话,可是一打电话才发现,竟然全都不通,连与江防司令部都断了联系。

    原来日军刚刚对南翔司令部外围进行了轰炸,所有电线都给炸断了。

    张治中先派参谋们出去联络,等了一会儿,他自己也坐不住了,索性坐上汽车直奔江湾前线。

    连司令部周围的电线都被炸断,表明日机早已牢牢盯死这里,所以他一出门就碰见了鬼,竟然有3~9架飞机不停地在上空进行轰炸扫射。

    小汽车目标太明显,只得下来隐蔽。本想等日机离开再上车,不料这帮家伙还赖在上空不走了,就朝着汽车使劲。

    没法坐车了,走路吧。

    从南翔到江湾有18里地,靠这双光脚板,没个半天还真走不到,张治中心急如焚。

    半路上,碰到了一个传令兵,这兵骑一辆脚踏车,看见张治中还觉得奇怪。

    怎么总司令车都不坐,改徒步了?

    不是不想坐,是不能坐。

    张治中二话不说,骑上脚踏车就走。

    由于和司令部的联系突然中断,又获悉日军从侧后登陆,江湾前线陷入一片忙乱,在看到主帅冒险亲临后,军心才得以稍安。

    张治中当即决定,紧急抽调两个师去罗店。

    平时调兵容易,这时调兵很难,因为部队都在杨树浦参加作战,而且沿途日机正不断地进行扫射和轰击,行动上也十分困难。

    一位师长在接到调动命令时,向张治中诉苦:路上要被炸得抬不起头来的,怎么走啊?

    张治中说:不能抬头也要走。

    你们知不知道,我就是在轰炸中从南翔走到了江湾,你们就不能从江湾走到罗店?

    等这两个师到达罗店时,善通寺师团已突破了川沙口。

    罗店为上海守军之后路要道,若此地被日军先行控制,不仅江湾正面必将受困,后续援军也无法迅速增援。

    幸亏是出击得早,渗入罗店的尚是善通寺师团先头部队,所以张治中很快又收复了罗店。

    若没有这么一调一击,后面局势将大为不同,连跟松井对峙都很难。

    张治中再次回到南翔司令部,已是深夜12点了。

    自“十日围攻”以来,这位前敌总指挥不是在司令部,就是在前线,没有好好地吃过一顿饭,也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时间一长,眼睛通红,喉咙嘶哑,人也急剧消瘦了下去。

    精神稍一放松,才想起晚饭都还没有吃,于是随便喝了点粥,倚靠在椅子上合了合眼。

    他不能够完全睡着,脑子里翻来覆去仍是如何击退登陆之敌。

    第18军已到达嘉定,必须把这支生力军顶上去,才能确保无忧。

    此时由于日军不断轰炸,司令部与周围各个部队的联系时断时续,要指挥第18军,还得先去找到他们再说。

    第二天一大早,张治中就赶往嘉定,这一路上又是到处躲飞机炸弹。

    好不容易找到第18军,对方的一句话却让张治中愣住了:您怎么来了?

    张治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是前敌总指挥,当然要来,这有什么奇怪的吗?

    再看第18军将官的表情,仍然是一脸诧异,一点都不像是开玩笑。

    坐下来一谈,张治中才恍然大悟,原来现在的淞沪战场以蕴藻浜划界了,以北归陈诚指挥,以南才归他指挥,而罗店和第18军都处于北战场。

    也就是说,他张治中不再是淞沪战场的唯一总指挥了,总指挥有了两个。

    可我从来没有接到过通知啊!

    张治中顿时变得尴尬万分,他亲冒矢石,跑到前线来进行指挥,却让人看了一场笑话。

    现在他完全成了局外之人,真是留也不是,退也不是。

    张治中郁闷得要命,他虽然一时还无法完全猜透其中机关,但有一点还是隐隐约约感觉到了,那就是统帅部已经对他的指挥产生不满,要不然怎么会突然插进另外一个人,让他变成半个总指挥?

    开战以前,蒋介石曾问他:对这一战你有没有把握?

    张治中当时的回答是:有!

    可是这个“有”是前提的,那就是空军的配合。空军一开始是打得不错,然而现在你再看看,从司令部到前线,完全成了人家的天下,陆军哪里能再得到什么配合?

    让张治中耿耿于怀的,还是闪击战的失败。这不是他的错,是统帅部的错,三次叫停总攻,以外交牺牲了战机,结果骨头越来越难啃,以至于上海还未能完全占领,对方就等来了强力援兵。

    张治中认为自己在战术指挥上没有犯什么错,况且这么搏命,始终冲在第一线督战,可谓任劳又任怨,为将如此,还要怎么样?

    当然,打仗是件见仁见智的事,蒋介石觉得打得不好,哪怕当着面骂两句都无所谓,只是这样的方式,也太那个了吧。

    在嘉定时,张治中得知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也到达了苏州,于是他临时决定第二天前往苏州,在拜见顾祝同的同时,也正好可以商量一下战局。

    到了苏州,张治中想起应该给蒋介石打个电话,刚刚挂通,还没等他诉说自己的委屈,对方已经咆哮起来:两天找不到你,你跑哪里去了?

    原来这两天蒋介石一直在找他,偏偏张治中又不在司令部。

    想要解释,但是蒋介石这个人发起火来,根本就容不得别人辩解:苏州是后方,你一个前敌总指挥竟然跑后方来了!

    张治中本来就有闷气,被这么一质问,心头无名火起,也跟着叫了起来:我是到后方来跟顾墨三(顾祝同字)商量问题的,我一直在前方,“委员长”你究竟想怎么样?

    蒋介石大概没想到一贯温和儒雅的“教育长”会跟他“蒋校长”叫上板,嘟囔一句后,啪地把电话给直接挂断了。

    这个电话,深深地刺伤了张治中。

    临上淞沪战场之前,张治中特地穿了一身整齐的上将军服,胸前徽章和肩上领章都佩戴得一个不缺。

    他告诉部下和幕僚这么做的理由:一个将军要是在战场上阵亡了,敌军官兵看到是要敬礼保护的,还会准许你将尸体领回,所以穿戴不能马虎,至少得让对方知道你是主将。

    即使在从南翔赶往江湾的路上,那么紧张,甚至于有些狼狈,张治中仍然穿着高筒马靴,保持着高级将领一丝不苟的外在仪表。

    有人或许会觉得麻烦,但张治中不会,他是一个受过伤也怕受伤的人,所以时时刻刻都知道要保护自己的尊严。

    张治中出身于安徽一个贫寒农家,家里省吃俭用供他读书,在私塾一读就是十年。他人也很聪明,从小被老师和亲友称为“小天才”,一部《左传》,别人读多少遍都记不住,他读一两遍就烂熟了。可是这样有口皆碑的“小天才”,十年寒窗苦读,考秀才却屡考不中。

    后来他去投靠一位本家,在公馆里陪少爷读书。公馆里一位中过秀才的闲客看不起他,竟然当着那位少爷的面加以奚落:人家是少爷,你个穷小子配和他一起住在公馆里吗?

    张治中其时入世未深,尚不知人间险恶,哪里经受得住这种刺激,听到之后大哭不止,一路讨着饭离开了那座让他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公馆。

    人终究是有得有失。张治中之后能走上拜将台,与他的青少年经历可以说脱不开干系,而那段经历给予他的,除了时刻告诉自己要奋发努力外,当然还有难以抹去的阴影。

    我可以失败,但绝不接受侮辱和难堪,哪怕是流浪死,漂泊死,冻死,饿死!

    肉体的疼痛可以承受,承受不住的是精神的苦闷。

    张治中回到司令部后就写了辞职信,30天后,蒋介石终于同意他辞去军职,从此弃武从政。

    茫茫夜色中,张治中向自己浴血奋战了40天的战场凄然告别。

    虽然还站在舞台之上,但灯光熄灭了,声音停止了,剩下来的只有一个疲惫不堪的身体和落寞忧伤的心境。

    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这个世上的很多事,有了开始,就不会马上结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那些恩恩怨怨,磕磕绊绊。

    一年之后,长沙大火,酿成了抗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自摆乌龙事件,时任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难辞其咎。

    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第9战区司令长官为陈诚,可是张治中极少主动与之联系,对前线军事动态两眼一抹黑。

    长沙纵火,是因为张治中事先得到情报,说日军已抵新墙河,他给听错了,把新墙河当成了新河。实际上,新墙河在岳阳,新河在长沙,两者还相距300里路!

    性格在造就人的同时,也在制造着一个又一个悲剧。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各有不同,比如新任前敌总指挥陈诚一生的为人宗旨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绝不服输!

    由于个子不高,他甚至在与人合影时,都会尽量把肩膀抬得高高的,以示不被压过一头。

    陈诚,字辞修,浙江青田人,毕业于保定军校第8期。

    在黄埔学生没出来之前,保定学生在社会上还没那么吃香,所以有一段时间陈诚混得很不如意,可谓穷困潦倒。回到家后,连老婆都看他不起,经常对之冷言冷语。

    受到刺激后,陈诚的反应不是大哭,而是大怒。他立即动身,到广东黄埔军校做了教官,此后陈诚竟然飞黄腾达,反过来向老婆下了休书。这时老婆见他发达了,却又死活不肯离了,但不离也得离,陈诚最终以十万元代价把自己给“赎”了出来。事情经过,倒颇有点像覆水难收的那个段子。

    陈诚一向是蒋介石身边的大红人,这是尽人皆知的事。一些觉得老头子偏心眼儿的就在背后说,那是因为两人皆为浙江人的缘故。其实蒋介石在军政部门的浙江同乡多了,你肚子里要没点真货色,如何入得了他的法眼。

    首先是陈诚确实很能干,做什么事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依靠一个第11师,他拉出了第18军,从而发展出了独树一帜的“土木系”。这个“土木系”可不是某理工科大学里的土木工程系,而是一个出将星的窝,在它后面,跟着一大串“优等生”的名字——罗卓英、夏楚中、黄维、胡琏……

    之所以被称为“土木”,缘于“土”拆开为“十一”、“木”拆开为“十八”。

    在国民党内,陈诚有“小委员长”之称,其人的坚忍自律和军政才能几与蒋介石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中央军“陈胡汤”三系,陈独居首位。

    当然了,能干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被信任。同样担任过黄埔军校教育长的邓演达够能干了吧,人家几乎在黄埔学生中与“蒋校长”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可那样就不行了,那叫死敌。

    蒋介石能对陈诚言听计从,高度信赖,无疑还缘于后者是个“绝对忠臣”。

    民国年间有个政治笑话,是这样说的。

    有一天,蒋介石突发奇想,要考验一下亲信手下对他的忠诚程度。他假装召集众人开会,等大家坐定之后,却突然命令诸人去死。

    此时何应钦坐着动也不动,只当蒋介石在放屁。顾祝同滔滔不绝,列举了很多他不能死的理由,比如他还要继续工作,国家和使命一致要求他不能死之类。刘峙嘴巴既不能讲又不敢不遵命,只好声泪俱下,苦苦哀求:小的上有七旬老母,下有待哺幼儿,千万饶命啊。

    剩下来的是陈诚,但见他站起立正,刷地一个敬礼,然后昂首挺胸,转身就向门外走去……

    淞沪会战打响时,陈诚尚在庐山,在抗战问题上,他是个积极主战派,甚至跟何应钦都素不相能,常常是针尖对麦芒,所以索性选择了窝在山里搞训练。

    战事紧张,急需用人,蒋介石在会战开始第二天即电召陈诚:速来京相商。

    到了南京之后,蒋介石给了他两条选择,或去华北战场,或去淞沪战场。前者负责指挥,后者前去考察。

    陈诚去了淞沪战场。

    去了以后他发现,在这一战场上的部队虽多,却还是不够用,看看据点被我们包围了,但是包围的密度不足,空隙太多。

    孙子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也就是说,如果你的人是对方的两倍,才可以放心大胆地和他打一仗,是他的五倍,才能攻他的城,但是攻了半天还是拿他不下怎么办,这时候就要围,而要达成围的目的,没人家的十倍人马通常是搞不定的。

    陈诚希望的,不光是十倍,最好是20倍,30倍,如此才有把握围而歼之。

    几天后,他向蒋介石进行汇报,一同考察并且汇报的还有时任江西省主席的熊式辉。

    熊式辉看了战况,说不能打。

    当时正是“十日围攻”时期,张治中还在上海发动主动进攻,但熊式辉到底是个老江湖,就算自家部队风头正盛,也知道情形不妙,这仗很难打赢,既然打不赢,为什么还要打呢?

    对于这种就事论事的论断,蒋介石并不感兴趣,他何尝认为淞沪会战能一定打赢,但问题的实质不在这里。

    他扭头转向陈诚。

    陈诚说,现在不是能不能打,而是要不要打。

    哦,有见的。蒋介石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具体说来听听。

    陈诚首先提到的却是北方战场。

    当时南口战役尚在进行当中,但陈诚认为北方战事继续扩大是一定的。日军机动化速度极快,一旦得手,完全可以沿平汉路快速南下,直取武汉。武汉一失,中国战场即从纵向被剖为两半,那样的话,中方将处于不利地位。

    唯今之计,莫不如集中力量,继续扩大淞沪战场的规模,把日本原拟调往华北的兵力一点点诱到上海来,这样尚可收稳扎稳打之效。

    陈诚所说的观点其实就是1936年国防计划上的战略方针。蒋介石表示完全赞同,遂当场拍板:“打!打!一定打!”

    陈诚加入淞沪战场,本来是要协助张治中围攻陆战队据点的,但来了之后,正好赶上松井在川沙口实施登陆,于是便被蒋介石紧急任命为淞沪北战场前敌总指挥,而北战场上使用的主力部队,像第18军等,基本都是陈诚“土木系”的班子,这就是淞沪战场之上会突然出现南北两个总指挥的原因和背景。

    对北战场而言,关键中的关键,还是要守住罗店。如果这一后路被松井掐断,大军就将处于崩溃边缘。

    善通寺师团并不是呼啦啦一下子涌上来的,而是一个梯队一个梯队登岸,随着上岸的日军越聚越多,罗店战事也越来越激烈。

    8月26日,在第18军中身居少将旅长的蔡炳炎在距离日军阵地几百米处中弹倒地,弥留之际,喉中仍留二字:前进!

    蔡炳炎是陈诚的得意战将,这一噩耗无疑对前方震动不小。

    陈诚紧急赶到第一线,一边给子弟部队打气减压,一边亲授机宜。

    官兵们反映,日军火力太猛,压得人头都抬不起来。陈诚还了解到,有的兵从未见过如此大仗,精神十分紧张,阵地前沿鬼子兵的影子还没看清楚,自家步枪里的子弹倒快放光了。

    陈诚就说,你们注意到没有,鬼子轻重机枪的声音是“啪啪啪”,什么意思呢,就是考验你呢,问究竟“怕不怕”。

    我们能服气吗,当然要干脆利落地回答他:不怕!不怕!

    若用手中的枪来表达,就是两发点放,“不”——“怕”!

    如此,小鬼子知道我们有胆气,他就不敢再往前拼命攻了。

    要是你闭着眼睛乱射,那就是“怕怕怕怕”,完了,鬼子知道你嫩着呢,没有经验,等你子弹全放完了,人家就会上来招呼你了。

    陈诚是一路从死尸堆里滚过来的,从军后仗就没断过,所以堪称打仗老手,作战很有实际经验,不过能把道理说得这么浅显有趣,也真服他了。

    你还别说,偏偏当兵的都爱听这个,部队里有文化的不多,稍微复杂一些的根本没人能听明白,只有这个,一听就懂,而且马上就记住了。

    这是教给一般士兵的,将官以上则得另授良谋。

    白天,日军飞机大炮坦克一齐上,没法硬拼,那就先退出阵地,隐伏到棉花地或村庄里去。

    飞机炸,由它,大炮轰,由它,反正一句话,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我们到了晚上再出气。

    晚上,飞机找不到目标,大炮也轰不准,就只剩下了一个坦克。

    对付坦克也有办法,那就是在公路上埋地雷,地雷不够,则把手榴弹捆扎起来代替,然后在路上设置障碍物。

    坦克再牛,也怕地雷和集束手榴弹,即使避开二者,前面还有障碍物呢。

    坦克一停,两侧伏兵刺刀上阵,与他贴身白刃肉搏。

    上海北郊,稻田水塘纵横,尤其是下雨之后,路面一片泥泞,再给日军的炮弹一炸,触目所及,全是泥巴路。

    在这样的路面上打白刃战,日军其实并不占便宜。他们穿的是靴子,而我们穿的是草鞋,草鞋本来就是穿着风里来雨里去的,但靴子不行,你别瞧公路上走起来“咔咔咔”,很神气的样子,一陷到烂泥里就完了蛋,拔都拔不出来。

    等他快拔出来的时候,一抬头,明晃晃的刺刀可能已抵到胸口上了。

    这样的白刃战打多了,日军明显吃亏。他们自己也不会打草鞋,就专捡战场上遗落的破草鞋,然后套在自己脚上,以应付肉搏这样的“不时之需”。

    如此彼来我往,就形成了拉锯战,常常是:白天松井把阵地夺过去,晚上陈诚再给夺回来,

    小小罗店,被双方炒翻了锅。

    第18军继旅长战死后,师长也受了重伤,难以继续指挥。

    堂堂师长可不是谁都能代的,这时候陈诚想到了自己的爱将——正在德国留学的黄维。

    黄维,江西贵溪人,毕业于黄埔第1期。

    有人说,在处世为人方面,陈诚与蒋介石最为相像,所以有“大小委员长”的说法,而在“土木系”中,黄维的性格又与陈诚最为接近,故被称为“陈诚的影子”。

    黄维是小学老师出身,当了军人后也还是端着为人师表的架子,平时一板一眼,丁是丁,卯是卯,从不跟你开什么玩笑。

    别人正经,可能是装的,黄维却不是装。他跟“土木系”的另一位后起名将胡琏正好相反,胡是不拘小节,荤的素的样样来,黄则俨然就是一位现代的道学先生。

    黄维被从德国召回时,学业还没结束,而这时罗店主阵地却已被攻破。

    临危受命的黄维从陈诚手里接过兵符,迅速率部反击,阵地重被夺回。自此以后,这位小学老师就像强力胶水一般死死粘在了罗店。

    打到最后,黄维的部下不是死就是伤——还是重伤,而到实在无兵可派时,他就索性只在师部留一个对外联络的发报员,其余的人,摇笔杆子的文书,烧饭的火夫,全部集中起来,由他自己带着,握着枪呀呀叫着冲上阵地。

    淞沪会战结束,人送黄老师绰号:书呆子,谓其爱认死理,打仗跟个愣小子一般。他本人亦感慨系之,称淞沪战场“一寸河山一寸血”,每一寸土地的得失,皆鲜血换来。

    罗店,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不传的小地方,从此天下皆知,因为它拥有了一个新的称号,叫做:血肉磨坊。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