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章 有心才能办事 陋规

作者:关河五十州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不管曾有过怎样的精彩,总会有一些生命中的魔咒让人无奈。平定“林清之变”后,嘉庆对当时的旻宁大加褒奖,称其有胆有识。二阿哥回奏,说那时候我也是气血上涌,不知道恐惧,但是事后还是越想越怕。这话并非完全出于谦虚,从一个正常人的反应来看,他说的是实情。

    在执政的最初几年,道光也不知道恐惧,他可以微服出宫,可以把一个普通翰林直升内阁,也可以在不动声色中指挥一场又一场可与其祖父相媲美的大战役。

    只有当激情散去,仔细打量面前的这副摊子时,才会猛不丁地发现其中的可怕之处。

    从嘉庆开始,为了对付各种突如其来的民变,“康乾盛世”留下的国库几乎都被用空了,以致到了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的程度,到道光继位,国库仍然是只出不进。

    不能不花啊,打仗打的其实就是钱,要平定张格尔,你能不继续往外掏?张格尔一役,经户部核算,军费没个一千万两白银下不来,国库无论如何拿不出这么多,左挪右支,还剩两百万两的缺口。

    一分钱都能逼死英雄汉,何况两百万,道光想来想去,只能在自己家里想办法,由内务府拨出这笔钱。内务府大臣一听就急了,宫中用度已经够少了,每年不过二十万,一下子要挪出去两百万,莫非十年之内大家都不吃不喝?

    道光倒是有办法:金钱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

    在世人眼中,曾经智勇兼备、英姿飒爽的皇帝,终于彻底蜕变成了一个一毛不拔、毫无风度的铁公鸡。

    为此最受伤的还是他身边的那些办事人员。从内务府大臣到太监,这些人从宫外采购物品,多多少少都有回扣,可是由于道光近乎达到极致的“抠门”,他们的隐性收入也大为减少。

    说是伺候皇帝,活最苦最累,得到的油水还不如一般王爷,谁会没有怨言。某天,道光想换换口味,弄碗片儿汤尝尝——一碗汤罢了,不算出轨吧?他不知从哪找到一个制作片儿汤的食谱,交给内务府,说你们让御膳房照做就可以。

    内务府汇报,做可以,但要另外盖一间厨房,请专门的厨师,这样共需经费六万两,另外还需每年再加一万五千两的维护费。

    道光听了吓一大跳:不会吧,一碗片儿汤,又不是金汤银汤,哪要用这么多钱?

    他皱着眉说:“我知道前门大街有一家饭馆,能够做这种汤,每碗不过四十文,你们可以每天让太监去买。”

    内务府的人嘴上不说,肚子里已装满了晦气:每天买?我们辛辛苦苦跑断腿,可怜是不假的,却连一文回扣都拿不到,虐待狂啊你!

    过了几天,内务府向皇帝汇报:“您所说的那家饭馆已经关门了。”道光怅然若失,唯有叹息而已:“我这个人向来不贪嘴,也从不肯浪费国家的一分一厘,可是我作为皇帝,难道吃碗汤都不可以吗?”

    道光带头勤俭节约,在吃穿上百般算计,甚至连碗汤都舍不得喝,结果平叛的军费当然是省出来了,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帝国的风气。

    说起来,这股风气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较之唐宋,明清的开国皇帝都不失为过于苛刻而精明的老板,薪水能开低决不开多,因此各级官员得到的俸禄非常之少。许多官员十年寒窗,好不容易熬出头,最大的动力之一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从此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结果还落得这般寒碜,哪里能够安之若素。

    反正又不像皇帝那样拥有四海,自己家的事儿,还是得自己上上心。从顺治年间开始,朝野上下便流行“陋规”:商民要给普通公务员送礼,普通公务员要给官员送礼,地方官员要给京官送礼。长此以往,导致社会风气逐渐败坏,行贿受贿浮出水面。

    在清朝皇帝中,雍正最为务实,他实行高薪养廉,提高了官员待遇,但此时“陋规”已像是被放出闸的洪水,再也遏制不住。到嘉庆交棒于道光时,“陋规”已俨然成为一种谁也离不开且见怪不怪的社会现象,从下到上,办什么事都要暗中“孝敬”,否则就寸步难行。

    道光要“以德治国”,当然也想整顿和清查“陋规”,即位之初曾专门下达过相关谕令,但谕令却遭到了官员群体的一致反对,几乎没有一个赞成的。

    面对巨大的反对声浪,以及官场已经出现的混乱迹象,道光只能被迫收回成命,同时做了自我检讨,承认自己刚做皇帝,不懂吏治,做事难免冒失。

    等到真的“懂”了,道光更加不敢动这样高难度的外科手术了。事实上,他也的确没有什么办法,历数祖祖辈辈,康熙够伟大了吧,可他又能拿“陋规”怎样?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