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章 当亡不当亡 拜将

作者:关河五十州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升坛拜将,都不知是哪个年头的事了。朝廷之上,没一个人知道相关礼仪,只好派人到皇家图书馆去翻寻查找。

    礼仪终究是个形式,尚在其次,关键还是拜谁为将。已经到危急存亡的最后一刻,在赛尚阿、讷尔经额这些宰相级的重臣都一一让他失望之后,咸丰想到了自己血浓于水的叔伯兄弟。

    第一个人选是他的亲叔叔惠亲王绵愉。到咸丰做皇帝时,几个叔叔伯伯都已辞世,绵愉是咸丰唯一的叔叔。咸丰对这个叔叔很是尊重,除在各种召对宴席活动中免叩拜之礼外,还特许其在紫禁城内乘轿。

    第二个人选是他的亲弟弟恭亲王奕訢。由于系同一个母亲抚养,又年龄相仿,所以在诸兄弟中,咸丰和奕訢的关系一直都很好。两人在上书房读书的时候,就常常凑在一起假模假式地操练武艺。

    奕訢研究了一套枪法和刀法,做哥哥的很是欣赏,他还给弟弟的刀枪各起了一个名字,枪叫“棣华协力”,刀叫“宝锷宣威”。起完名字,咸丰又送给奕訢一把被称为白虹刀的宝刀,那时的这对哥俩儿,简直好到能合穿一条裤子。

    在未公布皇储名单之前,奕訢的呼声曾经盖过咸丰,但咸丰并没有像外界猜测的那样对奕訢生出什么罅隙。换句话来说,如果咸丰是这样的人,道光恐怕就不会选他继任皇位了。

    在道光的立储诏书里,明确将奕訢封为亲王,这一缺乏先例的举措,实际表明了奕訢今后的地位以及他可以在咸丰身边起到的作用。登基之后,咸丰即正式册封奕訢为恭亲王,此后又让奕訢在内廷行走。内廷相对于外廷而言,指皇帝自己家的院子里面。行走不是一个正式官衔,恰如其名,就是这里跑跑,那里走走,传个文件,送份命令的意思。咸丰给奕訢这个职位,就是让他四处看看,多长点见识,以便以后好出来做事。

    现在终于到了需要你们搭把手的时候了,咸丰让绵愉在外掌军,奕訢在内理政。

    1853年10月11日,咸丰在紫禁城乾清门外举行拜将仪式,拜绵愉为奉命大将军,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第二天,任命奕訢署理领侍卫内大臣,参与办理京城巡防事宜,一个月后,又让奕訢正式入值军机处,接触各种军务政要。

    不过,当天的拜将仪式却很不热闹。原因不是仪式不够到位,而是参与度不足。即便咸丰亲自下旨让官员们尽可能地到仪式上来捧个场,人也到不齐。不来的人都请假出京了,给出的请假理由几乎千篇一律:“我父母年纪大,需要照料。”

    当然也有没溜号的。这些人里面有很多是翰林之类的穷酸官员,他们没钱雇“高价马车”,只能留在京城里陪着皇帝听天由命。

    皇帝还留在京城,官员们却“无不如鸟兽散”,时人遂作一喻,把溜号的人叫作“国乱出孝子”,把穷得逃不去的叫作“家贫出忠臣”。

    此情此景,让咸丰看了着实心凉。

    在明亡前夕,崇祯亲自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可是任他再怎么敲,也没能唤来一个大臣。临死前的一刻,他在衣襟上愤然写道:“皆诸臣误朕。”

    人的短视和愚蠢有时可以达到惊人的地步。北京城陷后,所有投降或躲藏的大臣太监,或被砍头,或被讹诈,下场都没有比被他们抛弃的皇帝好上多少。

    时间在运转,朝代在更替,人间世情百态却永不会改变。咸丰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明朝那位亡国之君的处境和心态。几百年后,他也会去敲响丧钟,也会在树倒猢狲散的凄凉中,孤孤单单地去“死社稷”吗?

    皇叔,只有你能救我了!

    实际上,论能力和魄力,绵愉远不及咸丰的老爸道光,这位皇叔能被拜为奉命大将军,靠的只是资历。真正可以救咸丰一命的,是参赞大臣僧格林沁。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