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八章 华丽转身 兵家之大忌

作者:关河五十州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与久经战阵的太平军相比,刚刚出道的湘军还是太嫩了。

    组织这次伏击战的太平军将领叫石祥祯。其人作战以勇猛著称,喜欢一对一跟人较量,基本上没有输的纪录,因此得到绰号“铁公鸡”。

    应该说石祥祯不算一个智将,但这要分跟谁比,与初出茅庐且两眼一抹黑的湘军比,人家就可称得上是第一智将了。经过侦察,石祥祯发现湘军军容整齐,与其他绿营八旗迥然不同,显见得是一支经过严格训练的部队,若是硬碰硬的话,并没有必胜把握。于是他故意制造出怯战的假象,以便诱敌深入,将湘军引入伏击圈。

    当设伏的太平军冲杀过来时,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湘军惊慌失措,被打得稀里哗啦,好端端一支部队愣是变成了薄皮馅儿十八个褶。石祥祯乘势掩杀,一直穷追到岳州城下,把曾国藩及湘军包围在了岳州城里。

    曾国藩的心情一下子从云端跌入谷底,他这才知道太平军有多能打,自己从古代兵书中偷学来的几招实在太小儿科了。

    现在想什么都太晚了,眼瞅着太平军“扑城甚急”,是要瓮中捉鳖。幸好还有水师,曾国藩赶紧将一营水师调到岳州城外,朝岸上的太平军进行连续轰击,这才打开缺口,脱困而去。

    虽然依靠水师化险为夷,但湘军这回丢脸丢得够大,共战死和逃散五百多人,光小头目就死了十几个。此外,岳州不仅得而复失,连同长沙周围的靖港、湘潭也被太平军给捎带拿下,从而对长沙形成了钳形攻势。

    退到长沙城下,曾国藩都没好意思进去,只得驻扎城外。

    连打听都不需要,就能猜到城里那些人的嘴脸,无非是冷嘲热讽和跺脚大骂两种,这些曾国藩都无所谓,反正过去难听话听多了,再来一遭也不见得会有多伤心。让人感到格外憋屈的是,千辛万苦训练出来的这支部队,应该是能够狂揍别人的呀,怎么会落到眼睁睁地被人痛扁的下场呢?

    总结一下,恐怕还是输在“虚骄轻敌,冒进贪功”八个字上,这是兵家之大忌啊。

    就当花钱买个教训吧,在衡阳都忍了那么长时间,决不能骤遇挫折就自暴自弃,甚至是破罐子破摔——要以事实告诉世人,湘军可不是一只破罐子。

    当务之急,是要收复靖港和湘潭,但是湘军在新败之后实力有限,不可能既攻靖港,又攻湘潭,二者只能任选其一。同样,石祥祯需要分兵驻守,也不可能人数一般多。从探马得到的线索来看,他是将靖港作为后方,湘潭作为前线,其主力均在湘潭。

    曾国藩召集军事会议,他选的是先攻靖港,依据是这样可以出其不意,一举端掉石祥祯的大本营,太平军后路一断,自然就垮了。

    可是其他营官选的却全是湘潭,而且理由更加充足:只要在湘潭歼灭太平军主力,石祥祯将失去留驻靖港的意义,相反,纵然你占领靖港,却并不能让对方伤筋动骨,太平军仍有战斗到底的资本和能力。

    会议最后决定水陆并进,全力进攻湘潭。这是一个少数服从多数的结论,曾国藩对此并无多大把握,首战失利把他给打怕了,一想到湘潭集中的是太平军主力,就觉得成功的概率不会太大。

    可是也只能试试看了。在送走首批出发的水师后,曾国藩准备第二天再派余下的后续部队接力,这时他收到了一份情报。情报是靖港当地团练送来的,说驻扎靖港的太平军实在太少,才不过几百人,而且戒备不严,只要湘军前去发动袭击,必然马到成功。

    靖港位于湘江西岸,与长江之间有江相隔。不过靖港团练表示,他们已经做好了浮桥,如果湘军同意出击,到时可以通过浮桥过江。

    收到情报,曾国藩纠结起来。浮桥不浮桥倒在其次,问题是大部队已经去了湘潭,不可能再召回来了,而且团练的情报也不知到底是真是假。

    犹豫良久,他还是觉得机会不可错过,同时他也考虑到,大部队虽走了,但最有价值的水师还留下一半,共五营,一营五百人,也就是有两千五百人,再加上部分陆师兵勇,去打几百太平军,肯定是十个指头捏田螺,十拿九稳。退一步说,纵然一时取不了靖港,也可以打草惊蛇,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到那时,太平军在湘潭的主力必然得回援,从而增加湘潭之战胜利的可能性,这不比直接增援湘潭更有效吗?

    主意已定,曾国藩决定亲率部队袭击靖港。幕僚们都觉得过于冒险,劝他还是老实一点为好,在家里守着,坐等湘潭方面传来好消息。

    好消息你不去争取,它能从天下掉下来?别人越劝,曾国藩反而越觉得有豁出去大干一把的必要了。1854年4月28日,他屯兵于靖港上游,派一部分水师顺风而下,在靖港对岸列阵。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