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九章 除了拼命就是更拼命 试枪

作者:关河五十州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华尔的名望主要局限在中国人包括在华外国人中间,就是对于在华外国人而言,他也不能说是一个权威人物。对于这一点,当时中方并不了解,以李鸿章为代表,人人都以为他对海内外的外国人能产生巨大影响力,李鸿章在奏章中说:“上海夷人均以华尔马首是瞻……近来,臣鸿章竭力与敦和好,以洽众列强之友情。”在给曾国藩的信中,他也同样表达了这一意图,即希望以华尔为桥梁,得到来自外国的友谊。

    当然,从那时候李鸿章所担当的角色来说,所谓中外交好离他还比较远,比这更实在的应该是华尔在军事上所能提供的帮助。

    在虹桥之战中,李鸿章亲眼看到太平军的洋枪配备已具相当规模,每次进攻时都必定有数千支洋枪用以射击,“猛不可当”,加上程学启的洋枪小队又立了大功,这使他对洋枪的作用更加深信不疑,于是命令除“开字营”外的其他各营都必须添练洋枪小队。

    要大量购买洋枪,就必须有一个合适的供货渠道,李鸿章找来华尔,华尔表现得很爽快,一口答应帮他代购洋枪。与此同时,华尔也不是没有让李鸿章感到头疼的地方。例如,他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每次卖了力,朝廷都会立即授勋和向他发布表彰诏令,一旦落空,便推断是作为上司的李鸿章蓄意隐瞒或抢了他的功劳。他曾为此给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写信发牢骚,说:“这里的官员卑鄙地……剥夺了一个人最珍重的东西,即当他出生入死时对他的信任——但我认为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他甚至还请求蒲安臣在见到恭亲王时,为他的人“说句话”。

    官府经常性拖欠常胜军的军饷和赏金一事,也仍然是华尔要炮轰的重点对象。以前他只对老岳丈杨坊叫板,如今则捎带上了李鸿章及其同僚,他指责后者扣留了本应属于常胜军的三万五千两白银,并且说:“如果我的脚不是在这泥塘里陷得这么深,我就会把它们全都抛弃。”

    不过抱怨归抱怨,华尔很清楚他要想功成名就,就不能脱离这位他口中“可恶的巡抚”。至于军费方面,他其实另有办法。他和杨坊翁婿合作做投机生意,每次攻下太平军所据守的城池又都大肆劫掠,这为他积累了颇为可观的财富,因此之故,即便李鸿章、杨坊等人没有补足欠款,对常胜军的后方勤务也没有造成严重影响,华尔依然是李鸿章指到哪儿,他打到哪儿。

    对于刚刚在上海滩立住脚的李鸿章来说,听从指挥和敢战、能战是他考查部将优劣的最主要标准。这一标准适用于程学启,也同样适用于华尔,他对华尔的信赖和赞赏,超过了对其他任何洋人。

    与华尔自己的想象相反,给朝廷的奏章里,李鸿章多次特别提到华尔的战功,正是由于他的极力保举,华尔被授予了绿营副将。发现有人向总理衙门报告华尔的越轨行为和傲慢态度,李鸿章也连忙上疏替其辩护,以保证他不被来自背后的暗箭所射中。可以说,在当时的清廷高官里,李鸿章几乎称得上是华尔唯一的朋友,同时也是他最坚强的支持者之一。

    到1862年夏天,常胜军已扩充至三千人,而且装备了数门重炮,随着事业进入峰巅,华尔开始构思更宏大的作战计划,他通过吴煦向李鸿章传话,表示愿意前去协助攻打天京。

    李鸿章虽然考虑到常胜军开去天京后,双方可能会在通信和指挥方面产生问题,然而还是对其表示支持,并向曾国藩进行了报告。曾国藩没有拒绝,不过他建议应先让常胜军攻打青浦、嘉定,“以试试枪”。李鸿章看出曾国藩明显缺乏热情,只得直接致函曾国荃,说明若断然拒绝华尔的“好意”是不太合适的。

    这时淮军的后续各营陆师、淮扬水师、马队陆续来沪会合,看到兵力逐渐变得充裕,华尔又跃跃欲试地嚷嚷着要“试枪”,李鸿章便决定在浦西展开夏季攻势。

    1862年8月9日,淮军和常胜军联合攻占青浦。常胜军在此战中阵亡了五六十人,受伤者不下百人,但华尔自认为已经“试枪”合格,他再次向李鸿章请求攻打天京,说他可以三天赶到前线,三天修筑堡垒,三天攻下天京,还说攻克天京后,可以与湘军平分财物。

    实际上由于常胜军是洋人指挥的部队,不到万不得已,曾氏兄弟并不真的想让华尔参与攻打天京,“试枪”只是一个借口,所以华尔越这么夸口,曾氏兄弟反而心里越不乐意,李鸿章也就只好将这件事暂时搁置了起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