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5章 诸事毕

作者:东文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九人负剑而行,不多时已至吕一所立之处,见三具佛门僧侣尸首,却无一人眸中有些许惊异之色。

    吕一在此杀三位佛门罗汉堂之人,而他们,亦在别处诛佛门之人。

    “吕先生,多年未见,风采依旧,不似老朽,却已垂垂老矣……”

    有人轻声笑道,一席青色长袍,须发皆白,却身姿挺拔,双目炯炯有神,不似寻常老者。

    吕一笑了行了一礼,道,“上官前辈说笑了,若吕某到上官前辈这般年纪,莫说是持剑杀人,恐行走都已成了困难……”

    吕一与九人纷纷见礼,相谈甚欢,似多年未见之老友。

    吕一瞥了一眼地上的三具尸首,双眸一眯,面色肃然,道,“劳烦诸位随吕某走一遭天山,吕某在此先行谢过……”

    “佛既已为魔,自当斩魔,方不辱手中之剑。”

    “好。”

    吕一轻轻吐出一口浊气,只道出一个字。

    天山,佛门圣地,是为齐楚燕三国之边境。

    无论是楚,又或是齐,亦不过数百年历史,而天山佛门,在此地已有前余年。故此地之民似乎并不将楚国,齐国太过放在心上,只奉佛门为尊。

    而此地常年白雪皑皑,冰千年不化,并不是富饶之地,故齐楚燕三国皆无心将此地纳入疆域。如此,反倒让此地成了佛门之地,方圆三百里之民,皆为佛门信徒,这三百里之地,似已属佛国。

    十人皆为八境之上的剑者,十人齐出,声势浩荡,似千军万马,可横扫天下。

    ……

    长安。

    祭祀之地,名曰圜丘,地处明德门外道东二里,圜丘之状,自不必多言。

    楚秋着一身衮冕,而楚天与三王,文武百官皆着祭祀之服,面色肃然,不敢有丝毫平添之意。

    本是国诞,却改为国祭,而祭天,亦是流程诸多,迎帝神,奠玉帛,进俎,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撤馔,送帝神,望燎。

    行完流程,饶是楚天也觉心神疲倦,祭天乃是庄严至极之事,楚律有言,每逢祭祀,于陈祭器之后,即令御史会同太常寺官遍行巡查,凡陪祀执事各官,如有在坛庙内涕唾、咳嗽、谈笑、喧哗者,无论宗室,大臣、官员,即指名题参。

    也因此,文武百官无一不提心吊胆,诚惶诚恐,生怕出丁点差错。

    祭天之后,满朝文武心头方才长舒一口气,又齐至麟德殿,诸国使者本为贺大楚四百年国诞而来,如今国诞虽改为国祭,却也不可怠慢诸国使者,故楚秋于麟德殿设宴,宴诸国使者与文武百官。

    按理来说,楚天身为太子,理应作陪。不过楚天因不喜此道,故以身体抱恙为由,未曾前去。诸国使者来长安已不是一日两日,楚天命若悬丝之事众人皆知,故未曾有异样,只道让楚天多多保重身体……

    若在往日,宴会之上自然免不了莺歌燕舞,然今为国祭之日,故未行此举,一切从简,至于诸国使者是否心有不悦,却也只有他们自己知晓。

    ……

    时间如流水,须臾之间,已是一月过去,楚天之伤势虽未曾痊愈,却也好了六七分,饶是医圣张平亦颇为惊异,言楚天为天佑之人,不然伤势不会好得如此之快。

    虽只半月,却有数道政令自朝堂传至天下,让天下之人惊骇,世道,似乎要变了。

    大楚自立国以来,从未有皇帝发过罪己状,然楚秋因山南西道之事,却首开先例,一篇罪己状写得情真意切,让大楚百姓皆道楚秋是为明君也。至于此诏是否为楚秋亲笔所书,却不是那么重要,有心即可。

    以楚天之名为山南西道百姓募捐,仅短短两日,竟募得白银八十万两,上至楚秋,下至满朝文武,皆目瞪口呆。众人心知,百姓虽是为山南西道百姓募捐,然若无楚天振臂一呼,绝不会募得这如此多的银两,楚天之民望,已鼎盛至极致。

    至于三王,自然是既羡慕又嫉妒,甚至还有几分怨恨,心头不知已咒骂楚天,咒骂长安百姓多少遍……

    隐退多年不知生死的孟夫子再回长安之时,已是长安书院之院长,让世人亦感慨万千。

    孟夫子任长安书院院长第一日,即将数位长安书院教习除名,其中不乏世家权贵,众人联名上书,陈列孟夫子之十大罪状。又由一老臣亲自将奏折递到楚秋手中,涕泗横流,老泪纵横。

    然楚秋却只冷声道,若再言,即死。

    于是,老臣吓得屁滚尿流,心头虽不甘,却也只得打碎牙齿往肚里咽。

    不只是长安书院发生变动,一道道圣旨由宫中发出,天下各道之书院皆有极大的变动,有无数人院长教习之名,又有无数人一步登天,由一个食不果腹的穷酸书生摇身一变成为书院院长或是教习。

    往昔因韩非而受屈辱的诸多文人墨客也已被平反。

    而最让世人震惊的,则是取仕之法的变更,一道圣旨自太极殿传至天下各地,圣旨之长,为大楚四百年来之最。大意为,山南西道空缺之上下千余名官员,皆不由荐举,而是由科举取仕,县试,郡试,道试,殿试,以此取仕,无论是家缠万贯,又或是家徒四壁,若有才学者,皆可考之。而试题,则为天下书院各大院长齐聚长安而出,内中含策问,明算,楚律,明字,诗赋。若有泄题者,一经查实,诛灭三族。

    此令一出,天下学子无不变色,如此,便意味着纵是无权无势无钱,亦可入朝为官,为天下百姓谋求福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长安书院以横渠四句为书院之训,让一众学子心潮澎湃。

    这四句,自然如诸多诗文一般,乃从别处借来。

    长安书院如此,诸多书院亦效仿之,以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之类书院院训勉励学子……

    本已沉寂几十年的出文坛,一时已有欣欣向荣之状,朝气蓬勃。

    长安书院这座天下第一书院,已不再如往昔那般,若非权贵而不得入,若有才学者,欲求知者,皆可入之。且原本的长安书院已有不少不学无术,只欲在长安书院镀金记载,即入朝为官的学子被孟夫子大笔一挥,于长安书院出名。

    其中多为诸多世家,朝廷官员子弟,也因此,又引得众人不满,大闹长安书院,又于朝堂之上痛斥孟夫子。

    然楚秋只一拍龙案,道孟夫子即为朕,朕即为孟夫子,若再有多言阻挠者,即为谋反,诛三族。

    楚秋如此强硬之状满朝文武无人见过,倒让众人再不敢多言。

    楚秋又忧有人闹事,竟调三千羽林卫驻扎长安书院,供孟夫子驱使。此举更是让满朝文武无一不骇然,私下皆言这孟夫子不知给皇帝灌了什么迷魂汤……

    太子府中,亦不时有可传千古之佳作传出,或为诗,或为词,或为骈文,或为经意。

    其中诸多诗文,已为长安书院引为书院弟子必习之作。

    而其中之三字经,于长安已是人人皆可颂之,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儿。

    至于山南西道,秦鸿云亲赴彻查一众官员,大多与名单之上并无出入,足足斩掉上下千余名官员与数千名牵连者之头颅。

    一月时间,工部昼夜不停,一座浩大的陵园终于修建完成。

    又在楚天提议之下,于陵园之旁修一埋葬亡去的将士之陵园,让亡去之将士英灵永镇奸邪,让一众将士万古流芳,受世人敬仰。

    又改先制,为国捐躯者,其家眷皆由朝廷供养,伤残者,朝廷或是将其安置于闲散衙门,或是每月拨下银两以供家用。此举,甚得将士之心,尤以参与山南西道平叛之将士为最。

    而最让楚秋与满朝文武,乃至天下百姓欣喜的,即为楚国与燕国已议和,战事未起,大军已然班师回朝。

    也不知李不忍是如何与燕国相商,楚国竟只以白银十万两慰燕人之心,让楚天都颇为惊异。

    至此,百姓终于知晓所谓真相,所谓剑南关已破,不过是楚天之计,只为让逆贼齐聚梁郡,以便将其一网打尽。

    于是,世人皆赞楚天之谋,举世无双,本就已盛到极致之民望,又更盛三分。

    楚天倒是无感,只不过三王却是咬牙切齿,偶遇楚天之时,目光已恨不得将楚天千刀万剐,却只换来楚天的轻蔑一笑,更让三王气极却又无可奈何,只得悻悻离去。

    燕王,慕容云为首的一众逆贼,也已斩首示众。

    狄怀英查察一月,觉朝中已无逆贼内应,此案方才告终。

    而齐王府小厮行**之事一案,在刑部审理之下,也已大白,楚天也并未以此大做文章,因而也只是将小厮凌迟,将管事斩首而已。

    至于齐王,自是免不了被召入宫中,足足跪了一整日,又被楚秋训斥半个时辰,禁足一月。

    观楚秋之状,似乎已对齐王失望到了极致,饶是百姓皆知晓,纵是楚天不为太子,这储君之位,齐王恐也无法染指矣。

    至于齐王是喜是悲,却无人知晓。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