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章 削藩——帝国最惊险的时刻

作者:鹿鼎公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当年,经略洪承畴来到云南的时候,吴三桂请教他如何保住自己的地位。洪承畴回答说:“不要让云南一日太平,只有天天出乱子,你才能保住地位扩充势力。”洪承畴一语道破法门,让吴三桂受益匪浅。

    帝国身上的三颗大肿瘤

    打倒鳌拜反帝王集团后,康熙又把眼光投向了远在边地的三藩。

    这三个人我们都非常熟悉,我们先说说辽东人尚可喜。尚可喜在崇德元年被封为智顺王,顺治年间,跟随多尔衮追击李自成,李自成战死后,他回到辽东旧地。顺治三年,大顺军余部在南方起义,尚可喜奉命平定湖南。顺治六年,因平叛有功晋封为平南王。随后,他又击败桂王,不久,又在广西打败大西军余部和桂王的联军。由于尚可喜功劳卓著,清廷让他镇守广东。

    耿仲明也是辽东人,以前和定南王孔有德都是毛文龙的部属,毛文龙被杀后,他们先投靠孙元化,后来又造反,绑架孙元化,最后投靠皇太极。在多尔衮入关,追击李自成的过程中,耿仲明也出力不少,李自成战死后,耿仲明还师辽阳。顺治三年,耿仲明出征湖南,立功不小。顺治六年,耿仲明进封靖南王。后来,耿仲明随尚可喜征广东时,部将藏匿犯人,清廷削夺他王爵,罚银五千两,耿仲明吓傻了,畏罪自杀。他的儿子耿继茂取代他的位置,和尚可喜合力拿下广州。清廷论功行赏,让耿继茂继承父亲的王爵,接着耿继茂又立下了不少战功。顺治十七年,耿继茂镇守福建。耿继茂的儿子耿精忠同豪格女儿结为夫妇,被封为和硕亲王。康熙十年,耿继茂病死,耿精忠承袭靖南王爵位。

    吴三桂我们就不用介绍了,这个人的知名度实在太高,绝对是汉奸中的明星人物。在三藩中,吴三桂的功劳是最大的,对于大清定鼎中原最给力。

    三藩让康熙感到可怕的地方,在于他们军事力量的雄厚。

    清朝定鼎中原后,为了节省开支,让三藩裁军。结果,名义上,耿、尚两藩各有兵力三千人,吴三桂有一万多人。实际数目肯定比这个要庞大,何况三藩一直在扩充实力。《闽中纪略》记载耿精忠光是王府里就有万余兵甲,地方上一些兵力也有很多,而且府中男子十四岁以上,全部配发弓箭,天天训练。除此之外,三藩还有绿骑兵和投诚兵,绿旗兵是由投降的明军组成,耿、尚二藩有绿骑兵各七千人,吴三桂有绿旗兵几万人。至于投诚兵则是指农民军的投降部队。这么综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知道三藩实力的可怕。

    三藩可以说是三家庞大的家族企业,重要将领都是由他们的亲信担任。在大清版图内,三藩俨然三个独立王国。吴三桂等人虽然在军政大事上会通知一下清朝最高统治者,但实际上是自个儿说了算。

    吴三桂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CEO,坚持散财聚人的原则,出手大方,到处网罗人才。各行各业的人,只要有利用价值的,他都愿意重金收买。为了表现出礼贤下士周公吐哺的姿态,吴三桂甚至对一些地方上的小官也亲自接见,可见其野心之大。许多人才纷纷聚集到吴三桂的府上,吴三桂还让他们签卖身契,你为我服务多久,我给你多少钱,是特别有经济头脑的一个人。

    耿精忠和尚可喜也纷纷模仿吴三桂,只是他们没有吴三桂那么财大气粗而已。如此庞大的开支,如果仅仅依靠朝廷的俸禄和兵饷肯定是不够的,事实上,三藩的经济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虽然大多数经济活动违法了帝国的法律,比如私设赋税、霸占津口、收购物品等等。

    三藩的存在严重地侵害了帝国的利益,而且不光是利益,简直就危及帝国的存亡,所以把三藩比作帝国身体上的三颗肿瘤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康熙削藩虽然本质上是狡兔死走狗烹,但确实是专制时代不得不做的一件安邦大事。

    假戏真做

    众人拾柴火焰高,三藩的气焰一天比一天灼人,逐渐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说实话,在深宫里长大的康熙是指挥不动这些大军阀的,藩镇势力一旦坐大,便会犯上作乱,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常识。对于熟读史书的康熙来说,不用别人提醒他也知道藩镇对于国家的危害。

    削藩固然是帝王所渴望,但是削藩是一项高技术的危险活,搞不好连自己的性命、帝国的前途都要搭进去。康熙这么年轻的一个帝王能够完成这项高难度技术活吗?

    康熙十二年(1673年),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康熙不顾群臣的极力反对,一意孤行要撤藩。这是康熙一生中做出的最错误的决策,尽管后来不少拍马屁的人认为康熙圣明,这些人是以成败论英雄,看到康熙最后削藩成功,大家纷纷拍马屁。

    公正地说,康熙削藩是非常冒失的,正如国外学者评价,削藩差点葬送了整个大清帝国,虽然最后叛乱被平定,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八年来民不聊生,死伤枕藉。削藩的行为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没有选好时机,没有采取正确的手段。

    我们还是来看看整个事情的经过吧!

    早在康熙六年之前,御史大夫杨素蕴等人就弹劾吴三桂擅权不法,不过当时清廷慑于吴三桂的权势,非但没有对吴三桂采取手段,反而重罚弹劾的官吏,安抚吴三桂。

    事实上,在四大辅臣辅政时期,清廷就已逐步削弱三藩权力。吴三桂在征讨云贵的时候,为了方便统一调度,顺治授予他“大将军印”。吴三桂平定云南后,按照规定应该上交,但是吴三桂却迟迟不交。后来,还是大臣找到吴应熊,对这个驸马说:“以前,永历在缅甸那边闹事。所以才给你父亲一个将军印,为的是方便他调度。现在天下已定,你父亲还留着这东西,到底是何居心?”

    吴应熊一听,显然是朝廷派这个大臣来向自己讨将军印的,连忙飞书一封给父亲。吴三桂无奈之下,忍痛归还将军印。

    让康熙无法容忍的是,吴三桂在自己的独立王国里,设置关税,圈占土地,掠夺人口,自行选派官员,称为“西选”。三藩就像大清国养的三头老虎,这三头老虎不但不做事,反而消耗庞大,以顺治十七年为例,清廷的财政收入是两千六百万两,光云南一省就要九百万两。《圣武记》中说:“天下财富,半耗于三藩。”

    三藩凭什么开口要这么多钱呢?主要是用于军饷。三藩在边疆故意制造战火连天、天下还未平定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三藩的一种策略。

    当年,经略洪承畴来到云南的时候,吴三桂请教他如何保住自己的地位。洪承畴回答说:“不要让云南一日太平,只有天天出乱子,你才能保住地位扩充势力。”洪承畴一语道破法门,让吴三桂受益匪浅。

    三藩将儿子送到京城入侍,实际上是做人质,表示忠心。康熙表面上也给予他们优厚地位,招他们为驸马,提升他们的爵位。康熙七年,提拔吴应熊等人为太子太傅。这样一来,清廷的一些机密消息很快就传到三藩那里,这是清廷之前没有想到的。而且,三藩之间也互相联姻,将利益关系联系得更紧密。

    康熙十年(1671年)正月,靖南王耿继茂上疏说自己旧病复发,没有能力处理军务,希望把这个职位交给长子耿精忠。康熙想了想,准许耿精忠接管军务。同年十一月,尚可喜也上疏请求让长子尚之信接替自己。这些康熙都准许了,为了安定三藩的心,他还不断派人给三藩送去贵重物品。

    三藩都是老江湖了,康熙的这些做法当然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在内心深处,三藩对康熙是极为不信任的,他们相信兔死狗烹的事情迟早都会发生,现在只是酝酿而已。

    在三藩中,尚可喜可以说是最想明哲保身的一个人。早在顺治十年的时候,他就以东西平定自己又有病为借口,提出解兵养老。顺治很奇怪,他居然挽留他,劝他“不必遽以病情”。顺治十二年,尚可喜又提出想回辽东故地养老。顺治又不同意,当然当时广东的局势还没有稳定,还需要尚可喜压住局面。

    从尚可喜三番两次的表现看,说明他内心深处非常担心有朝一日遭遇杀身之祸。

    吴三桂底气比尚可喜要足一些,他抱着边走边看的态度,不排除有一天造反的可能,毕竟吴三桂造反也不是一次两次了。经过洪承畴的点拨后,吴三桂非常希望云南多事,即使没有事,他也要弄出一些事情来。

    康熙二年(1663年),吴三桂派兵征剿当地的少数民族,捣毁他们的巢穴,捉拿他们的首领。这么做一方面可以伸手向清廷要军饷,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自己的地盘。康熙四年,云南的一些酋长联合起来抗清,吴三桂奉命镇压。到康熙六年的时候,云贵一带的局势才逐渐安定下来。

    云贵一安定,吴三桂心里就发慌。只有边境不断滋事,他才能睡得安稳。

    为了制造紧张局势,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吴三桂向朝廷报告说蒙古干都台吉进攻丽江,敌人大军入境,云南全省人民人心惶惶。为了安定人心,吴三桂决定亲征,为大清国的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实,当时根本就没有蒙古入侵的事,蒙古只是要求和吴三桂通商。吴三桂虚张声势,故意渲染战争的假象。随后,吴三桂又诓骗清廷,声称蒙古已经撤兵,现在是隆冬时节,估计敌兵暂时不会过来。吴三桂还说已经吩咐各营官兵严密防守,自己暂时班师大本营。

    糊弄清廷是吴三桂的拿手好戏。当然,为了让清廷放低对自己的警惕,吴三桂也会作出交权的姿态,比如交还大将军印,辞去云南都督等。康熙四年五月,吴三桂又提出裁军,听说裁军康熙大喜,立即批复。裁军对吴三桂来说只是少拿些军饷,但吴三桂赚钱的路子实在太多,他是不是真会裁军实在让人怀疑。

    平南王尚可喜回辽东养老,康熙求之不得,只可惜军权还是控制在尚之信的手里。

    尚之信接管军务后,搞得一团糟,骄横跋扈,肆无忌惮,连自己的父亲都不放在眼里。以前,父亲的部属得罪过自己的,如果是小梁子,尚之信就鞭打,如果是大梁子,尚之信就大开杀戒。而且,尚之信在向父亲报告军务的时候也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尚可喜非常郁闷,怎么把摊子交给这么一个人?考虑到他毕竟是嫡长子,而且又有一些才能,尚可喜不忍心废了他。尚可喜有一个叫金光的幕僚,这个人很有谋略,尚可喜将他视为顶级谋士,碰到什么问题,一定要请教他。

    一天,金光突然逃走了,尚可喜知道后,立即派人把他追回。为了惩罚金光,也为了让他以后没法逃跑,尚可喜让人挑断金光的脚筋,从此金光成为跛足,人们又称他为跛金。

    尚可喜虽然挑断跛金的脚筋,但是对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器重,甚至待遇更好。跛金逃跑的一个原因就是尚之信,他看到尚之信做事没有分寸,担心日后会引来家破人亡的祸事,便向尚可喜献计:“现在朝廷最忧虑的事情是藩镇尾大不掉,我看大王不如带着子孙和亲信们归耕辽东,这样既可以避难,又可以让朝廷欢喜,可以说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尚可喜一听,有道理,便给康熙上疏:“臣已经七十了,精力衰退,想回辽东养老,希望朝廷给我发一笔养老费吧!”

    康熙二话没说,同意了。不过康熙是有条件的,你尚可喜自己退休想把广东交给尚之信,这不行,康熙说根本就没有这个法律,说老藩王离开了,小藩王就该上任。要走可以,要钱也可以,军队必须留下,交给朝廷接管。

    尚可喜一看,玩砸了,什么都没有了。命是保住了,富贵呢,恐怕不能永享。

    康熙这招借力用力的政治武功固然精彩,不过却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场大波把帝国带向风雨飘摇的险境中。

    康熙撤藩的消息一传开,吴三桂和耿精忠感觉如五雷轰顶,好日子看来要到尽头了。说心里话,吴三桂和耿精忠都是超级赌徒,宁可赔了身家性命,也不愿拱手交出军政大权。但是,形势不由人啊,尚可喜已经撤了,耿精忠问吴三桂:“我们该咋办呢?”吴三桂想了想说:“皇上撤了尚可喜,一定会接着撤我们的,如果让皇上逼我们撤藩,我们反而会陷于被动,不如自请撤藩,也好看看上面的意思,说不定上面为了大局,会挽留我们,给我们几年时间,我们就利用这几年时间扩大势力……”

    吴三桂的意思耿精忠是明白的,耿精忠决定先上疏请求皇帝撤藩,说:“臣做藩王已经两年了,远在边地特别想念皇上,只是广东人太不老实,老是闹事,所以一直没敢跟皇上说撤藩的事。近日平南王尚可喜归隐,让臣也心动,臣代表部下官兵,请皇上撤藩。”

    耿精忠提出撤藩后,待在北京的吴应熊急了,他派人送信给父亲,催促说:“老爸,朝廷对你的疑心最重了,他们两个都表现不错,你赶快意思意思一下吧!”

    吴三桂犹豫良久,认为自己是边防大将,军力强大,朝廷暂且还不敢动自己,自请撤藩的话,朝廷应该会挽留的,因为我吴三桂比其他人强啊!

    吴三桂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向康熙提出撤藩:“臣吴三桂镇守云南十六年,每天都思皇恩浩荡,只希望在工作岗位上幸福地死去,怎么敢遽然请求退休。只是听到平南王尚可喜蒙皇上恩准,过好日子去了,我也想好好休息,希望皇上恩准撤藩。”

    康熙毕竟年轻,接到这样的奏疏,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当他把吴三桂请求撤藩的奏疏拿到朝堂讨论时,出现了他意料不到的情况。

    大多数大臣都反对撤藩,只有兵部尚书明珠和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人才支持撤藩。康熙看没有达到效果,又主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此事,结果还是大多数不主张撤藩。

    但康熙一意孤行,心中老早就打着削藩的算盘,他首先表明:三藩手握重兵,日子长了,始终是一种祸患。接着又信心十足地表示:“三藩的子侄不少留在京城做人质,料想他们应该不会叛变。”

    年轻人康熙错了,那些歌颂康熙天纵英才的人也错了。在处理撤藩问题上,康熙告诉世人:我不是什么千古一帝,我只是一个年轻人,一个渴望达到目的而思虑不周的年轻人。

    愤怒的吴三桂

    康熙是铁了心要撤藩,立即向兵部、吏部、户部发出指令,让他们做好撤藩的善后工作。

    康熙的使者很快就到了云南,使者向吴三桂宣读了诏谕,诏谕首先歌颂吴三桂精忠报国,镇守边疆多年,为皇帝分担南方之忧;接着,诏谕又指出,自古帝王能够平定天下,无不是靠军队和武臣的功劳,一旦四海平定,帝王们必定要班师息兵,让百姓和士卒都休养生息,这样对皇帝对武将都有好处;平西王你年纪也大了,长年驻扎在蛮荒之地,想必也想过一种游山玩水诗情画意的生活,你不妨来北京陪皇帝,君臣偕乐,这样既可以让子孙后代永享王爵,又能国家安定,君臣和睦,多好啊!

    吴三桂傻眼了,他被康熙的“真诚”震怒了,康熙你还当真了。康熙确实很认真,撤藩工作他做得细致入微,尽力满足三藩在物质上的需求。撤藩是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的,这些康熙都说没问题,康熙努力做到仁至义尽。

    据说,撤藩令下来之后,吴三桂气得说不出话来,两眼无神,呆若木鸡。也能理解,一辈子不要脸不要命就换来这点家底,康熙要一下就拿走,搁谁谁郁闷。

    吴三桂本来只想做个姿态,表示我忠于清廷,他满以为康熙会挽留他,让他继续镇守云南。没想到,康熙居然真的同意,弄假成真,不好收场啊!

    吴三桂愤怒、无语、紧张、痛苦、郁闷……

    碰到这种事情,没有人可以非常淡定的,但吴三桂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很快就冷静下来。他很清楚地看到,撤藩是关系到身家性命生死存亡的大事,如何应对,绝对不能冲动。

    摆在吴三桂面前的路有两条:一、听从组织安排,响应撤藩政策;二、孤注一掷,起兵造反。听从组织安排会有什么结果呢?听从组织安排后,吴三桂还是一个王爷,还是一个有钱的大腕。但是,作为一个军人,他将失去自己的军队和军权。要知道,吴三桂所有荣华富贵的基础都在于手中的那支军队,他的一生是战争的一生,他能够混到今天,都是出生入死得来的。没有军队的吴三桂就没有安全感。

    吴三桂费尽心机想逃脱兔死狗烹的历史定律,可惜规律就是规律,任凭吴三桂再狡猾,这一天还是来了。历史上,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没有通过任何流血事件就解决了中央集权问题。宋太祖是唯一一个成功绕过兔死狗烹历史定律的人。

    我们当然可以设想,吴三桂你交出兵权又有什么,子孙后代永享富贵不是一样好吗?

    吴三桂绝对不是一个傻子,如果有谁能够保证交出兵权后一定能永享富贵,我想他还是会交出的。但历史是残酷的,更多的情况是交出兵权就沦为任人宰割的对象,很容易被灭族的,别说永享富贵。何况,吴三桂是汉人,康熙是清朝皇帝,两人之间的差距本来就大,要建立良好的信任很难。

    吴三桂的部将也是极力主张造反的,他们说:“大王的军威举世第一,大王振臂一呼,天下必定云集响应,到时兵锋所指,可以迫使清军划地求和,学习刘邦的榜样,迫使清军交还世子和世孙。如果我们迁到辽东,他日朝廷一旦吹毛求疵,恐怕我们就只能引颈就戮了,起兵的话,反而可以保全自己。”

    部将的这些建议也不是没有道理,甚至可以说是很有道理的。

    吴三桂作出思考状,认真地分析了形势。吴三桂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他觉得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武功都是不可一世的,换句话说,有造反的实力。再加上云南的地形,东连贵州,北控川蜀之地,自己经营这么多年,资金雄厚,兵甲坚利。

    再看看自己的军队,自己的亲军是老牌劲旅关宁铁骑,战斗力非常强,其他的士兵大多是从孙可望、李定国那里投顺过来的,这些人个个都是身经百战,一心追随自己。吴家军的战斗力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加上平时吴三桂很以自己的治军为自豪,“治军整严,号令肃然,屯守攻战之宜,无不毕具”。

    部将们纷纷催促,大王,你还等什么,反啊!

    吴三桂捻着胡须说:“本王的党羽门徒遍布全国各地,云南十镇的大帅、贵州提督李本深、四川总兵吴之茂、陕西提督王辅臣等,都是本王的心腹。本王若举兵,这些人个个会马前鞍后。”

    部将们齐声说:“不错,反观清廷,出生入死的开国老将们纷纷谢幕,康熙小儿,乳臭未干,岂是大王的对手。只可惜,世子和世孙还在他们手上。”

    吴三桂自信地说:“本王势力在这儿,何况应熊又娶了公主,料想康熙小儿不会杀掉应熊,最多用应熊来要挟我们。”

    部将:“大王所言极是……”

    吴三桂:“反!”

    吴三桂虽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造反专家,但这次总觉得有点悬,便去求教谋士方光琛。方光琛也是一个牛哄哄的人,自比管仲、诸葛亮,这个人最擅长的是摆高人的架子,作秀功夫高明。方光琛的父亲以前是吴三桂的上司,两人是世交,与其说方光琛是吴三桂的幕僚,不如说是吴三桂的知交。

    吴三桂第一天上门见方光琛,向他透露了自己谋反的心意,方光琛没有说话。吴三桂第二次上门明确表示自己要谋反,方还是没说话。第三天,天色未明,吴三桂就登门造访,这时方光琛还睡在床上,吴三桂在他的床前焦急地询问谋反之事。方光琛觉得吴三桂反意已决,就坐了起来,给吴三桂分析形势。吴三桂立刻拜方光琛为军师。

    随后,吴三桂派兵扼守云南关口,来往的行人,只许进,不许出。表面上,吴三桂听从组织安排,暗地里一再拖延时间。造反,能不能凝聚人心最关键,作为造反专家吴三桂对此比谁都清楚。

    为了确定部下是不是跟自己一条心,吴三桂积极挑起战士们的同仇敌忾之心。这些天,他忙着在各营里跟大家喝酒,每次酒过三巡,吴三桂总会慢慢地站起来,满目沧桑地扫视大家,然后长叹一声,悲凉地说:“老夫和诸君共事三十多年,今日天下太平了,我们反而没了用武之地。现在皇上坚持让我们迁到关外,以后就不会有这种喝酒的好机会了,来,大家多干几杯,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才能再见面。”

    说完之后,吴三桂一饮而尽,饮完之后,老泪纵横。在座的官兵们常年跟随吴三桂,在云南这块土地上吃香的喝辣的,他们的利益和吴三桂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吴三桂这么一说,群情激愤,纷纷起立,向吴三桂效忠:“我等愿听大王调遣,大王何日举兵?”

    在整个造反过程中,造反的理由是非常关键的。吴三桂肯定不能说康熙让我撤藩,所以我要造反。谋士刘茂暇给吴三桂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明亡未久,人心思旧啊!大王最好立明朝后裔为皇帝,讨伐清廷。这么一来,相信天下人会纷纷响应大王的号召。”

    应该说刘茂暇的意见是非常好的,无奈这时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提出反对意见的是吴三桂的首席军师方光琛,书呆子方光琛说道:“以前大王因为兵力不足,出关借兵,天下人还能够谅解。后来明朝永历皇帝逃亡缅甸,大王奋力追到,把他杀了,这已经让天下人无法原谅了。眼前,大王的兵力完全可以收复河山,如果立明朝后裔的话,成功之后该怎么办呢?是学习张良炼丹云游,还是再杀一次明朝皇帝,让天下人的口水淹死。杀了一次故国皇帝,难道还想杀第二次?”

    吴三桂一听,汗毛倒竖,觉得方光琛说的有道理,决定自立名号。在这次造反中,吴三桂一开始就错了,这似乎注定了这场造反的失败。你说你都杀了明朝皇帝一次,再杀一次又有什么关系呢?为啥就拉不下脸皮?就算不杀,平定天下后,你让皇帝“禅让”不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吗?

    从某种意义上说,吴三桂失败还是失败在脸皮不够厚上面。

    丧钟为谁而鸣

    吴三桂从来就是一个精明的人,他很早就就看出反清复明这面旗帜的号召力。

    宴请将士之后,吴三桂让将士们在校场集合,用一种煽动性的口吻对大家说:“朝廷一再催促我们,我们马上就要迁移了。最近,朝廷的使臣轮番催促,让大家赶快动身。如果我们不马上迁移的话,说不明大家会遭到使臣的侮辱。”

    一些士兵大喊:“走就走吧,朝廷何必苦苦相逼呢?”

    吴三桂煽动说:“朝廷的命令,确实不可拖延,但想想大家已经在云南安家,这种荣华富贵谁都不愿放弃。大家想想,你们的富贵究竟从何而来?”

    大家都说:“都是靠殿下才有这样的洪福。”

    吴三桂摇头说:“不是。”

    大家说:“是依靠皇上才有今天的福气。”

    吴三桂神秘地说:“确实是依靠皇上,但不是依靠现在这个皇上,而是依靠先朝的皇上。没有大明,就没有我吴三桂今天。后来闯贼作乱,偌大明朝居然没有勤王之师。为了保卫京城,为崇祯皇帝报仇,我不得已向清兵借兵。最后,混到今天这个局面,全是靠大明朝的余荫啊!永历的坟墓还在云南,我们要离开,怎么说也得去故国君主的坟前道个别吧?”

    到了约定时间来到永历坟前,吴三桂的表现却让大家很意外,他突然指着自己头上的帽子问:“我们先朝有这样的帽子吗?我们先朝有这样的衣服吗?”

    吴三桂这么一说,勾起了广大官兵的故国之思。吴三桂还宣布老臣必须穿戴先朝的衣帽祭奠国君,为了将祭奠永历的仪式搞得风风光光,吴三桂下令十一月十八日正式祭奠永历,由使臣带头出发。

    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死在吴三桂的手中。现在,吴三桂在永历的墓前,想起自己为清军剿杀南明,立下汗马功劳,如今,清廷的使者肆无忌惮地侮辱自己,如果真交出权力,还不任由清廷宰割。想到这里,吴三桂越加气愤、悲痛,竟放声大哭。在旁人眼里,吴三桂似乎是为了永历、为了大明而哭。

    吴三桂一哭,全军将士跟着哭泣,在哭泣的过程中释放对清廷的不满。

    第二天,吴三桂在校场举行阅兵典礼。阅兵典礼上,吴三桂看军容整肃,不由得捋须微笑。接着,吴三桂上马亲自表演了一番,他坐在骏马上飞射三箭,箭箭中的,发出铿锵的噔噔声。士兵们一片喝彩声,吴三桂为了表示自己老当益壮,又在马上来回耍着长枪、大刀,端的是虎虎生风,豪气不减当年。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战斗的号角在中原大地上吹响。

    这一天,西风惨烈,云南境内阴云密布,连路上的行人都能嗅到杀气。只听一阵马蹄声过去,原来是吴三桂的女婿吴国柱率领先锋部队包围了巡抚官署。巡抚朱国治被捉住,自从来到云南后,朱国治一直趾高气扬,不把吴三桂放在眼里。朱国治的下场非常惨,吴国柱将朱国治碎剐于市,然后割下头颅见吴三桂。

    吴三桂假装大惊,捶胸顿足:“国柱,你们这是在害我啊,我全家被灭无所谓,那些跟我出生入死的将士们只怕也有灭族之罪啊……”

    部将们一听,纷纷喊道:“干脆反了……”

    吴三桂听了,心里窃喜。

    吴三桂在谋反之前,云南府同知刘昆就得到秘密消息,了解吴三桂在铸造“天下都讨兵马大元帅”印玺的事情。刘昆还把这个秘密告诉朱国治,并建议朱国治千万不要把吴三桂惹毛了,让他尽量给吴三桂放宽期限,别逼他,与此同时,密奏朝廷派出重兵扼死吴三桂的出路。只可惜这样一份重要的情报并没有引起朱国治的重视,最终朱国治不但丢了自己的性命,还让大清承受了巨大的风险。

    处死朱国治后,吴三桂又快马加鞭派人将钦差大臣折尔肯和萨达礼软禁,与此同时,在交水一带,吴三桂的人马立即俘虏正在筹备撤藩事宜的高显辰。

    消息封锁之后,吴三桂让官兵蓄发,脱掉清服,换上明服,旗帜一律用白色,帽子一律是白色,以此悼念亡明。吴三桂自称为天下都讨兵马大元帅,设前后左右四大金吾将军,并秘密派人联络各地的反清力量。随后,吴三桂发布了讨伐清朝的檄文。这是一篇非常有意思而且非常有文采的檄文,我们不妨摘录下来:

    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师兴明讨虏大将军吴,檄告天下文武官吏军民人等知悉:

    本镇深叨明朝世爵,统镇山海关。一时李逆倡乱,聚贼百万,横行天下。旋寇京师,痛哉毅皇烈后之崩摧,惨矣!东宫定藩之颠踣,文武瓦解,六宫恣乱,宗庙瞬息丘墟,生灵流离涂炭,臣民侧目,莫可谁何。普天之下,竟无仗义兴师,勤王讨贼,伤哉!国运夫偈可言?

    本镇独居关外,矢尽兵穷,泪干有血,心痛无声,不得已歃血为盟,许虏藩封,暂借夷兵十万,身为前驱,斩将入关,李贼逃遁,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势必亲擒贼帅,斩首太庙,以谢先帝之灵。幸而贼遁冰消,渠魁授首,正欲择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谢夷人,不意狡虏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踞燕都,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方知拒虎进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误,本镇刺心呕血,追悔无及。将欲反戈北逐,扫荡腥气,适值周、田二皇亲,密令太监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岁,刺骨为记,寄命托孤,宗社是赖。姑饮泣隐忍,未敢轻举,以故避居穷壤,养晦待时,选将练兵,密图恢复,枕戈听漏,束马瞻星,磨砺竞惕者,盖三十年矣!

    兹彼夷君无道,奸邪高涨,道义之儒,悉处下僚,斗霄之辈,咸居显职。君昏臣暗,吏酷官贪,水惨山悲妇号子泣。以至彗星流陨,天怨于上;山崩土震,地怨于下;官卖爵,仕怨于朝;苛政横征,民怨于乡;关税重征,商怨于涂;徭役频兴,工怨于肆。

    本镇仰观俯察,正当伐暴救民,顺天应人之日也。爰率文武臣工,共襄义举……义旗一举,响应万方,大快臣民之心,共雪天人之愤……倘能洞悉时宜,望风归顺,则草木不损,鸡犬无惊;敢有背顺从逆,恋目前之私恩,忘中原之故主,据险扼隘,抗我王师,即督铁骑,亲征蹈巢覆穴,老稚不留,男女皆诛;若有生儒精谙兵法,奋拔岩谷,不妨献策军前,以佐股肱,自当量才优擢,无靳高爵厚封;其各省官员,果有洁己爱民、清廉素著者,仍单仕;所催征粮谷,封贮仓库,印信册籍,贲解军前。其有未尽事,宜另须条约,各宜凛遵告诫,毋致血染刀头,本镇幸甚!天下幸甚!

    这篇檄文文采斐然,通篇都是谎话,不过确实起到了宣传作用。檄文一传出,天下骚动,人心思叛。许多人纷纷向吴三桂投降,云南提督张国柱、永北总兵杜辉、布政司霍之英等人,第一时间投降吴三桂,获得官职。对于不服从的人,吴三桂的政策是消灭。

    短短的时间内,吴三桂的大军就膨胀到二十多万,各方守将纷纷归降,吴三桂的兵锋直指贵阳。甘文焜是清朝的一个忠臣,誓死不降,被镇远守将江义包围后自尽,吴三桂大喜,一路兵不血刃进入贵阳。

    接着,吴三桂挥师向湖广挺进。

    康熙的补救措施

    兵部郎中党务礼,户部员外郎萨穆哈、席兰泰,主事辛珠、笔帖式萨尔图等人,得知吴三桂叛乱的消息,立刻逃出贵阳,向京城飞奔。

    这些人跑到镇远的时候,忽然发现镇远城戒备森严,封住了所有出口,而且驿站里根本不提供马匹。党务礼、萨穆哈等人心急如焚,后来找关系弄到两匹马,两人在当地农民的带领下,抄小路离开镇远,飞奔到沅州。沅州还不属于吴三桂的控制区,党务礼等人终于松了一口气,但丝毫不敢歇息,立即进入湖南境内,得到驿马后向京城一路狂奔。

    在马上狂奔了十一个昼夜,他们终于赶到北京。到了北京后,党务礼等人没有先去皇宫见皇帝,而是直奔兵部衙门。下马的时候,几人喘着粗气,没法说话,头晕眼花,不得不抱着柱子。兵部的官员们见此情景,急忙扶住他们,让人端来几碗水,撑开他们的嘴巴,把水灌了进去。

    过了好一会儿,党务礼和萨穆哈才慢慢恢复一些气力,说道:“反了,吴三桂反了……”

    当吴三桂谋反的消息传到朝廷时,朝野震惊,康熙也很震惊,不过没有慌乱。当时反对撤藩的索额图此时力举诛杀那些建议撤藩的大臣,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吴三桂承认错误,请求息兵。但康熙拒绝了,康熙还算一个敢作敢当的皇帝,他说撤藩是自己的决策,不能将过错推给大臣(朕素不肯诿过臣下……岂因吴三桂反叛,遂诿过于人耶)。

    应该说,康熙此时已经意识到撤藩的害处了,当时他确实有点傻有点天真,以为满足吴三桂物质上的需求,就能撤藩。他太低估了吴三桂这个人,如果不是吴三桂时运不济,没有天命,大清江山就要毁于康熙这个明君的手中。

    意识到自己做了错事后,康熙并没有一味自责,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如果说吴三桂是一个老谋深算的老姜,那么康熙还是正在成长和成熟的青年。他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没有慌乱,没有恐惧,而是镇定从容正视现实。

    在军事调度方面,康熙表现出了他运筹帷幄的天赋。他派遣八旗劲旅前往荆州,扼守渡口,防止吴军渡江,荆州成为阻碍吴三桂的重镇。康熙选择荆州可以说是很有眼光的,荆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将荆州作为对付叛军的大本营和要塞,非常具有战略意义。

    康熙任命多罗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大将军,统领多罗贝勒察尼,都统觉罗朱满,觉罗巴尔布,护军统领伊尔度齐、鄂尔泰,前锋统领硕岱等大批满洲将领前往荆州镇守。

    同时,康熙任命孙延龄为抚蛮将军。孙延龄是孔有德的女婿,孔有德被李定国打败后,全家自杀,只有女儿孔四贞逃了出来,孔四贞后来嫁给孙延龄。孙延龄一直镇守广西,广西与贵州交界,把广西交给孙延龄这样的老将,对于遏制吴三桂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康熙料想吴三桂必定进军四川,因为四川和云南接壤,吴三桂为了问鼎天下,肯定要将四川收入囊中。康熙命令镇守西安的将军瓦尔喀星夜奔赴四川,并且叮嘱瓦尔喀:“凡是由云南进入四川的险要之地,一定要派重兵把守。一旦有机会,一定要和其他地方的部队一起讨伐贼军,不过,一定得小心,得看准。”康熙让大军驻守四川有双重的战略意义,既可以防止吴三桂入蜀,又可以乘机捣毁吴三桂的大本营云南。

    除此之外,康熙还让陕西总督哈占严守西北防线,不给吴三桂扩大地盘的机会。

    对于江南江西一带,康熙也非常重视,康熙认为,江南江西一带水路发达,如果不严加防守的话,很可能成为吴三桂进犯江苏、浙江的一个跳板,江南素称鱼米之乡,一旦吴三桂控制江南,帝国就失去一块重大的财政蛋糕,战事上将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事实上,吴三桂叛变不久,耿精忠就响应他的号召,准备和吴三桂一起夹攻江西。没想到,康熙早就有所防备,切断线路,让吴三桂和耿精忠没法会师。结果,耿精忠的部队被遏制在浙江和江西交界的地方,进又进不了,退又不想退。

    康熙又在兖州、太原布下重兵,各地兵马互相策应,什么地方告急,临近的部队就去支援。为了在第一时间掌握军情,康熙命令兵部除了驿站之外,每四百里设置笔帖式、博什库各一名,负责将军情第一时间上报给朝廷。康熙这个政策对于整个战局的扭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这样可以在最快的时间掌握军情,从而根据形势做出正确的决策。

    从康熙的补救措施看,他确实是一个非常能干的皇帝,是一个肯面对现实解决问题的皇帝,用现在的话说,实事求是。

    除了进行周密的军事应对外,康熙也积极展开了政治大战。康熙将吴三桂定为罪魁祸首,对于其他的人,康熙表示,只要能够悬崖勒马,弃暗投明,不仅不株连,反而可以给予优待。康熙这么做,从政治上瓦解敌人,一步步地孤立吴三桂。

    吴三桂叛乱不久,康熙就下令停止撤耿、尚二藩,力图稳定这两大势力。尽管康熙没有稳住,但是这种做法是正确的。

    康熙知道吴三桂混迹权场和战场那么多年,是一个出名的老油条,为了防止吴三桂策反,康熙一再叮嘱各地将领和官员:吴三桂这个人狡猾非常,你们一定不要受他蛊惑。为了增强将领和官员们对策反的免疫力,康熙给予了他们充分的信任。康熙很清楚,这种时候,只有信任才能抵挡叛乱之风的蔓延。

    刚开始,康熙发布谕令,绝不株连旁人,只惩办首恶吴三桂。这个话别人会相信吗?说实话,大家都不相信,都怀疑。当康熙发现大家都不怎么相信自己的话时,反复发出类似的谕令,告诉大家,绝不株连别人,你们千万不要怀疑,我说话算数。为了表示自己说话算数,康熙说,吴三桂有许多亲戚在全国各地当官,只要他们安分守己,依然可以当官。削除吴三桂爵位后,康熙晓谕云南人民,官民仍就原位。对于沦陷区的官员和百姓们,哪怕他们割掉辫子,换了明朝发型,康熙也说:“事出突然,你们的所作所为是可以原谅的,只要不助纣为虐,一律赦免。”

    针对吴三桂的讨伐檄文,康熙指出,清廷对吴三桂可以说恩重如山,吴三桂不仅不思报答,反而举起反叛大旗,大逆不道,贻害苍生,简直是理法难容,人神共愤。

    对于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康熙本不打算动他。议政王大臣一再奏请康熙惩办吴应熊,说吴应熊跟其他人不同,是吴三桂的儿子,不能从宽发落,应该拿下。康熙这才将吴应熊软禁起来。议政王大臣不满,力主康熙杀掉吴应熊。但康熙仍然心存善念,不忍诛杀。吴应熊虽然是反贼的儿子,但也是自己的姑姑和硕公主的丈夫。康熙自幼跟和硕公主待在一起,关系非常亲密,他不忍心杀害吴应熊。何况留着吴应熊,等于掌握一个和吴三桂谈判的大筹码。

    吴三桂的军队不断壮大,丝毫没有想跟康熙和解的意思,康熙愤怒了。加上在京城里的吴应熊也蠢蠢欲动,据说在京城里放了四把大火。康熙最终铁下心来,将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处死。

    吴三桂正在吃饭的时候,忽然接到吴应熊被诛的消息,一时间痉挛起来,就像个死人一样。吴三桂真的没想到康熙会杀掉儿子,他这才知道,康熙虽然年轻,但是心狠手辣并不输于自己。

    吴三桂开始意识到,眼前这个对手不能小看。

    隔江对峙

    吴应熊被杀之后,吴三桂非常愤怒。他铁手一挥,吴军迅速进兵湖南。在逼近沅州时,湖广总督蔡毓荣提前派遣总兵蔡世禄镇守。康熙认为沅州是云南和贵州的门户要地,蔡世禄一个人守不住,立即调遣湖广提督桑峨去沅州支援。结果,援兵还没赶到,沅州就失陷了,总兵蔡世禄沦为俘虏。

    听到沅州失陷的消息,湖南巡抚卢震放弃长沙,逃到岳阳市。得知这个消息,康熙很愤怒,敌军还没到,朝廷大官居然逃跑。康熙下令捉拿卢震,处以死刑。

    在调度方面,康熙是非常英明的,一再展现自己优秀CEO的天赋。了解到吴三桂大军向湖南湖北进发,他让护军统领硕岱率领前锋士兵前往常德扼守。考虑到武昌的重要性,康熙又让都统朱满率兵在武昌、汉阳一带防御。

    虽然康熙做了一系列的安排和调整,可惜手下的这些人执行不力。都统们行军非常迟缓,花了一个多月才赶到荆州、武昌一带。这时,常德和澧县还没有被叛军控制,此时,都统们应该尽快赶到常德和澧县,安慰好当地军民。但是,都统们害怕吴三桂,不敢向前进。结果,吴三桂乘机占领了常德和澧县,不费吹灰之力就让清军拱手献城。

    不久,吴军大将张国柱攻下衡州,挺兵长沙。长沙城人心惶惶,官兵们都不愿守城,拱手将城池献给吴军。接着,吴应麟和张国柱率水陆联军进攻岳州,岳州参将李国栋打开城门献城。

    吴三桂从康熙十二年(1673年)底起兵,到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就将贵州和湖南控制在自己手中。前锋军队正在湖北蓄势待发,隔着长江,吴军和荆州的清军对峙。形势即使说不上一片大好,也可以说前途无量,前景让人乐观。

    这时,吴三桂兵威震动天下,那些对清朝不满的人纷纷响应他的号召。为了聚拢更多的力量,吴三桂散步谣言,到处发传单,说清朝无道,马上就要灭亡,他顺应天命,吊民伐罪。吴三桂还没进四川,四川那边就已经响应了,四川巡抚罗森、提督郑蛟麟、总兵谭洪和吴之茂等等表示要归顺吴三桂;就连康熙寄予厚望的孙延龄也背叛主子,响应吴三桂。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大佬尚之信相继叛清,如果吴三桂能协调好各方的叛清势力,清朝的灭亡几乎是没有悬念的。

    大清国烽火燎原,康熙做出了很好的决策,可惜没几个人认真执行。形势本来对吴三桂一片大好,吴三桂如果能利用这大好形势,渡江向京城进逼,整个爱新觉罗家族就会变成热锅上的蚂蚁。可惜,吴三桂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在湖北松滋这里,突然停滞不前,待了有三个月之久。吴三桂的谋士刘玄初在云南给吴三桂写了一封信,让他赶快渡江,跟清军展开大决战,然而吴三桂却充耳不闻。

    吴三桂为什么打到长江边上就不再前进?几百年来,历史学家一直为此争论不休。

    吴三桂不渡江确实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只要渡江就可以把军事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如果再派遣间谍策反北方的官员,那么清朝的灭亡指日可待。六个省份表示归顺吴三桂,此外,还有台湾的郑经也表示反清复明,这些人有的可能心怀异心,但都属于对付清朝的力量。

    吴三桂为啥没有渡江呢?说实话,还是被记忆害的。因为渡江之后,他要面对的是满洲八旗军,满洲八旗军以前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八旗军可是相当彪悍。吴三桂之所以没渡江,就是因为没有必胜的把握。

    吴三桂没有想到的是,今天的八旗军跟昨天的八旗军完全没有可比性。事实证明,八旗军和八旗子弟都在不断堕落,康熙让八旗军去阻截吴三桂,结果这些人都不敢跟吴三桂正面冲突,士气可想而知。吴三桂只要发动攻击,八旗军定会全军溃败,因为当时全国各地都在反清,八旗军无论是战斗力还是心理承受能力都大不如以前。

    吴三桂已经是一个老人了,锐气和豪气都消磨了许多,何况吴本人身上一直都有小家子气,他考虑的更多的是个人的利益,而没有气吞山河的帝王雄心。他只想跟清廷谈判,划江而治,还托达赖喇嘛代自己去说服康熙,结果遭到康熙的拒绝。

    兵法上说有进无退,本来你兵锋犀利,忽然停下来歇几个月,这简直是挫自己的锐气。不进则退,争天下本来就是一场豪赌,要么一无所有(连命都没有),要么拥有一切,绝对不可能说你拥有四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地方。

    吴三桂这次反叛,从兵法上来讲,只有闪电战才有机会,绝对不能够持久战。一来,老百姓都想过安稳日子,如果你快速拿下清朝江山,老百姓是乐意支持你的,毕竟你是汉人,你当权大家不用剃阴阳怪气的头发;二来,清朝的实力不容小觑,占据GDP很高的江南各省,打持久战你也不是对手啊;再说,人家已经是大统了,在中原皇帝都传了两代,舆论上不利。

    只能闪电战,可惜吴三桂放弃了,他放弃了整个江山。

    吴三桂放弃过江可能跟个人迷信也有关系。据说,吴军到达澧县时,忽然天降大雨,雷电交加,闪电恰好劈中了吴三桂的车子,车夫的衣服和头发都烧焦了。吴三桂不知这到底暗示什么,后来听说衡山上面有座岳神庙,庙里藏着一只神龟,这只白色的神龟非常小,只有铜钱一般大。

    吴三桂听说这只小白龟非常灵验,便到衡山上占卜。吴三桂把神龟放在一张全国地图上,然后,闭着眼睛祈祷,发现这神龟在地图上爬来爬去,就是不出长沙、岳州、常州,最后爬到云南就停止不动了。吴三桂很吃惊,又占卜了一次,发现还是这个结果,再占卜了一次,仍然是这个结果。

    吴三桂心想,神谕大概是让自己别出长江,以云贵为根据地,实现划江而治的理想,以后再图发展。

    如果事情真是如此的话,康熙应该感谢这只神龟。

    听到吴三桂求神龟问卦的事,谋士刘玄初在云南当场气得吐血身亡,临死前留下一句话:“惟望天早生圣人以靖中华耳。”潜台词是:老吴你宁愿相信一只乌龟,居然不相信我,我瞎了眼了。

    这里我们说说刘玄初这个人,刘玄初在吴三桂的谋士中实力排在第一。刘玄初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刘茂暇,他当时力主立明朝后裔为帝,可惜被假面军师方光琛搅黄了。刘玄初最早是跟着刘文秀混的,后来投靠吴三桂帐下。说诸葛亮神机妙算那是徒有虚名,别人吹出来的,而这个刘玄初却真可以算得上神机妙算。他很早就看出康熙要撤藩,吴三桂造反时,他力主立明朝后裔为皇帝,不这样做的话,得不到南明的一些遗老的支持,这些遗老成事不足,但是坏事却有余,还有,立明朝后裔,百姓从心理上也能接受你。

    对于康熙的决策,刘玄初也能预测,他知道康熙下一步要出什么牌。可惜,他辅佐的是吴三桂,吴三桂这个人当大财主和大军阀都绰绰有余,可惜偏偏就不是皇帝的料。他没有那个王气,没有那种总揽天下秦皇汉武的气魄和胸襟。

    刘玄初之于吴三桂就像郭嘉之于曹操一样,曹操失去郭嘉后,人生突然变得不顺。赤壁之战大败后,曹操仰天长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也!”

    论起雄才大略,吴三桂比不上曹操,刘玄初死后,吴三桂一再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刘玄初死后不久,吴三桂就解除了手下第一猛将马宝的职务。接着,是一连串的军事惨败。

    耿精忠的失败

    早在吴三桂起兵之前,耿精忠就有了谋反的念头。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他让人带着一封密信来到台湾。收信人是台湾首席行政长官郑经,在信中,耿精忠大大地赞扬了郑经的忠心:阁下您在海外孤忠高悬日月,实在让人敬佩,我们虽然在清朝的卵巢下生活,但其实是委曲求全。现在,开创大好局面的时机很快就到了,你我不妨联手,建立万古基业如何?

    郑经收到这封信后大喜,两个月后就派遣水军到澎湖等待,一旦耿精忠起兵的消息传来,立即响应。吴三桂造反后,康熙第一时间派遣使者告诉耿精忠:“你不用搬家了,以前的军队也归你管。”耿精忠便让人通知郑经,宣布计划暂缓实行,先观察一段时间。

    清廷派福建总督范承谟安抚耿精忠,范承谟将兵部交还给耿精忠兵权的文书交给耿精忠,耿精忠却正眼不瞧范承谟。范承谟非常生气,却只能忍气吞声。随后,耿精忠跟朝廷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耿精忠担心范承谟暗算自己或是搜集情报,他觉得自己不能干等下去了。

    恰好,福州街头传来谶语:“七星再拜真天子,分明火从耳边起;杀尽三山牛出血,身骑白马军中止。”这谶语什么意思呢?七星是指七口井,恰好耿精忠府门口就有七口井,火从耳边起,火和耳正好组成一个耿字,那意思就是说耿精忠要当皇帝。

    谶语一出,耿精忠通知郑经,然后抢先发难。囚禁了范承谟全家后,耿精忠效法吴三桂让官民蓄发,打出“反清复明”“除暴安民”的口号带领一万人的军队迅速地占领了福建。

    一个吴三桂就已经让康熙坐立不安,耿精忠的叛乱无异于雪上加霜。危急关头,康熙并没有失去理智,充分显示了一个优秀CEO的危机公关能力。

    康熙明确地把斗争矛头指向吴三桂,对于其他人,康熙表示,只要迷途知返,不仅不追究责任,还给予优待和赏赐。征剿和招抚两手并用,康熙的目的是分化和瓦解敌人,将吴三桂孤立起来。

    康熙一边安抚耿精忠,希望他弃暗投明,一边派遣大将希尔根、赖塔和根特巴鲁,兵分三路,对耿精忠进行围剿。

    由于耿精忠一意孤行,康熙下诏削除耿精忠的王爵,扣押耿精忠在京的兄弟,同时康熙还发布公告,表示胁从的人不问罪,及时回头的人重重有赏。康熙在征剿耿精忠之前,就对大将们说,只要耿精忠投诚,就当善待。康熙反复强调说,耿精忠和吴三桂的情况不同,耿精忠家族效忠清朝四十多年,渊源深厚,耿精忠的背叛更多的是一时无知,受吴三桂蛊惑。过了两个月,康熙又将耿精忠的兄弟们释放出来,声称耿精忠的弟弟远在北京,没有和耿精忠密谋,所以无罪释放,官复原职。

    康熙所做的这一切虽然没有让耿精忠立刻回头,但对于塑造自己的英明形象有很大帮助。这是一场舆论战、政治战,康熙只有将自己明君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才能让天下人感觉吴三桂等人是谋反作乱,反之,吴三桂等人就是替天行道吊民伐罪了。

    在平叛过程中,浙江总督李之芳是比较给力的,他总是亲临在第一线,几次和耿精忠的部队交战,击败耿精忠。所以,耿精忠一直在福建周边兜圈子,始终打不开局面。

    面对清军一连串的军事打击,耿精忠的部队屡遭重创,他手下的那批将领把耿精忠的脸面丢尽。部将曾养性连吃败仗,退到温州死守,仗着温州四面有水,暂时抵抗住清军的攻势;另一员大将马九玉则依靠江山、常山、开化三县的大山,利用河流,阻挡清军的进攻。

    看到耿精忠处于困境,郑经伸出援助之手,不过郑经开出的条件让耿精忠无法接受,郑经要“借”泉州和漳州。耿精忠迫于形势,接受了郑经的条件,但是郑经帮忙打退清军后,耿精忠又食言,不想将泉州和漳州交给郑经。郑经火起,强夺泉州和漳州,两人因此反目成仇。

    清军见机,袭击屯兵九龙山的马九玉,在清军的炮火轰击下,马九玉战败,率领三十多个骑兵逃走。江山、常山失守后,耿精忠一路衰到底,部将纷纷献城投降。

    到了这个地步,耿精忠仍然不肯投降,只要有一线希望,他就不会放弃。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进入福建的一条险要的关隘石塘,耿精忠派心腹大将连登云领重兵把守,企图阻止清军进入福建。可惜这一切都是徒劳的,清军兵分多路,接连攻破耿精忠的大营,将耿精忠围住。

    到了这时,耿精忠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军事上连连失败,政治上内外交困,内部问题更严重,将士逃亡,军饷匮乏,部将不听指挥。除了这些不利因素,耿精忠还得提防郑经。

    对于穷寇,康熙并没有赶尽杀绝,他让康亲王杰书前去招降耿精忠。耿精忠犹豫不决,他想投降,但是又有太多的担心。他一方面担心康熙帝秋后算账,另一方面担心范承谟将来会报复自己。自从造反以来,耿精忠将康熙的忠臣范承谟关在牢里有两年多,这两年多,范承谟在牢里也没有闲着,本着对耿精忠的刻骨仇恨,范承谟每天都在牢里写七言绝句,这些诗全是骂耿精忠的,汇聚成一本诗集《百苦吟》。

    耿精忠心想,如果我投降的话,作为大清的忠臣,你范承谟将来在皇上面前说我坏话,我就算投降也难逃一死。这么一想,耿精忠恶向胆边生,决定杀人灭口。耿精忠将范承谟及其兄弟、幕僚和家奴总共五十三人全部杀害,并焚尸荒野。其中,有一个看守敬佩范承谟的人格,偷偷地在荒野捡了一块没有烧完的骨头,跑到京城,向康熙禀报了范承谟的死讯。听到这个消息,康熙极为悲伤。他用隆重的礼节为范承谟哀悼,并加封范承谟太子太保和兵部尚书头衔。

    康熙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虽然他隆重哀悼范承谟,却没有收拾凶手耿精忠。对于投降的耿精忠,他仍然给予优待,让他继续当靖南王,并征讨郑经,将功补过。康熙这么做很显然对范承谟不公,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为范承谟惋惜了。可是,先别急,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康熙。

    在当时的情况下,康熙不能收拾耿精忠,一方面是需要利用耿精忠对付郑经,另一方面他已经对天下做出承诺,投降的不追究。如果收拾耿精忠的话,等于是自食其言,其他的叛乱分子必然会负隅顽抗到底。

    康熙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利用耿精忠打败郑经,等到三藩平定天下太平的时候,他才动手收拾耿精忠。耿精忠的下场是非常惨的,凌迟处死,子孙部下皆斩。

    尚之信的叛降

    三藩中,尚可喜是最聪明的一个人,他对形势看得很清,既想维护自己的地位,又想保持跟清朝的和睦关系。

    康熙十三年(1674年),户部尚书梁清标带着撤藩的圣旨来到广东时,尚可喜非常不安。接见梁清标后,尚可喜一言不发,气氛十分紧张沉闷。梁清标晚上在藩府睡觉的时候,能够听见藩府甲兵兵器发出的声响,梁清标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天亮之后,尚可喜带着尚之信等一行人匆匆赶到,众人异口同声地请求:“现在动身很困难,我们愿意守广东,报效朝廷的恩德。”

    尚可喜不愧是老谋深算,一个概念转换,就把不愿撤藩转换成报效国家。

    梁清标也是个聪明人,他这次来不只是要撤藩,也是试探尚可喜的意思。梁清标说道:“诏令还没有宣读,平南王怎么就说动身呢?在我离京之前,皇上曾私下里对我说,平南王忠心耿耿,功高劳苦,跟别人有所不同,可以永远镇守广东。今天要撤的仅仅止于平西王。”

    此言一出,气氛顿时解冻,藩府内紧张情绪骤然冰消,出现了个皆大欢喜的局面。藩府内载歌载舞,张灯结彩,一片欢乐的场面。尚可喜热情地招待了梁清标,在拜谢梁清标的时候,尚之信呆头呆脑地愣在那里,尚可喜踢了他一脚。从这个小事就可以看出,尚之信根本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料,偏偏这样的人还喜欢造反。

    吴三桂造反后,送信给尚可喜,希望他举兵响应。尚可喜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把吴三桂的使者押起来,送给清廷,还修建了“尽忠楼”,表示对清廷绝无二心。

    不久,耿精忠在福建拉起反叛大旗,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在广西响应吴三桂的号召。孙延龄这人很不厚道,他自己反叛就反叛,居然拉尚可喜下水,在反叛檄文中扬言“三藩并变”。尚可喜知道这事后又急又怕,立即向康熙上疏表白:“老臣虽然和耿精忠结为亲家,但是精忠谋反这事,老臣根本不赞同。老臣已经七十多了,虽然愚蠢鄙陋,但也不至于蠢到向反贼求功名富贵!老臣唯一的心愿就是守护岭南,为皇上全忠。”

    尚可喜这份奏疏表达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我没谋反,第二个意思是别撤我,还有半个意思:如果撤我,说不定我也会反的。

    康熙看了尚可喜的奏疏,对着心腹说:“尚可喜是个聪明人啊,我喜欢这种人。”

    心腹拍马屁说:“因为圣上也是聪明人啊!”

    康熙微笑,接着说:“在这个危急关头,尚可喜能识时务,朕一定要善待他。”

    康熙下旨褒奖尚可喜忠贞无二,让他协助总督金光祖,合力剿匪。潮州总兵刘进忠向耿精忠投降,尚可喜命儿子尚之孝讨伐刘进忠,与此同时,尚可喜上奏,希望由尚之孝继承自己的王爵,康熙没有二话,点头同意。康熙给予了尚可喜极大的信任和权力,康熙下令,凡是督抚提镇以下,一概听从平南王节制,一切调兵遣将的事情,由尚可喜斟酌裁定。第二年正月,康熙加封尚可喜为平南亲王,虽然只是多了一个字,却有亲疏之别,一般来说,亲王只封给王室家族里的人。

    尚可喜发兵后,屡次传来捷报,但是并没有取得大的胜利。刘进忠被打败后,把郑经从台湾请到潮州,打败了尚之孝的部队。与此同时,耿精忠进入江西等地,和吴三桂形成掎角之势,切断了清军在江西和广东之间的联系。吴三桂接着与高州的叛军祖泽联合,在广东迅速打开局面,先后拿下雷州、德庆、开建和电白等县,继而下东莞,入南海。清朝的水师总兵孙楷和副将赵天元都归降了。

    尚可喜剿匪不力,忧愤交加,躺在床上起不来,只好让尚之信掌管军事。

    本来尚可喜是比较看好尚之孝的,但尚之孝自从被打败后,没有理由再担任主将了。尚之信人品不好,尚可喜也知道,没办法,但他是长子,尚可喜又没有特别能干的儿子。

    前段时间,尚可喜申请让尚之孝继承自己的爵位,早已让尚之信憋了一肚子火。吴三桂看到这个裂缝,决定收买尚之信,承诺事成之后,封尚之信为王。

    尚之信是一个从来不拒绝诱惑的人,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二十一日,他果断地发动兵变,杀了尚可喜的谋士金光,接管平南王职权。事成之后,吴三桂让人送来“招讨大将军”印,尚之信感动地接受了。

    尚之信“归顺”吴三桂后,两广总督金光祖、巡抚佟养钜和陈洪湖也归顺吴三桂。吴三桂势力如日中天,吴三桂命尚之信派兵看守平南王府,尚之信照办不误,把自己的父母兄弟全都看管起来。

    尚之信谋反之事让尚可喜无地自容,尚可喜本来剿匪不力就已经感觉有愧于康熙,现在儿子谋反,让他悔恨交加。尚可喜本已重病在床,知道没有机会翻盘,事到如今,只有以死明志。尚可喜想投缳自尽,被下属发现,虽然被救活,但病情越来越重。临终前,他让儿子给自己穿上清帝赐的朝服。

    尚可喜死后,尚之信掌握了一切大权,弟弟尚之孝“闲居广州”。为了拉拢尚之信,吴三桂又封他为辅德亲王,尚之信虽然接受了,但玩起了权术,为了保存实力,他不听吴三桂调遣,想坐山观虎斗,收渔翁之利。吴三桂要进入广州,他以种种借口拒绝。清军袭击长沙时,吴三桂让尚之信袭击清军后方,尚之信纹丝不动。尚之信深知此举得罪了吴三桂,让人给吴三桂送去了十万两黄金。

    十万两黄金能平息吴三桂的愤怒吗?尚之信冷静思考后,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尚之信又后悔那十万两黄金。在康熙十五年十二月,自知得罪了吴三桂的尚之信向康熙伸出了橄榄枝:“我们父子世受国恩,怎么敢怀有异心呢?这件事纯粹是吴三桂这个奸人挑拨,我愿意将功补过,希望皇上能够给个机会啊!”

    康熙虽然知道尚之信这个人不可信,但是为了孤立吴三桂,他还是接受了尚之信的投降。

    尚之信在承袭平南亲王王爵后,老毛病又犯了,千方百计保存自己的实力,让广东成为自己的永久领地。吴三桂指挥不动尚之信,康熙也指挥不动。康熙命尚之信进入湖南讨伐吴三桂,尚之信以潮州总兵刘进忠还没投降为由,拒绝出兵湖南。

    后来,康熙几次让尚之信协助剿匪,他都置之不理,完全是耍康熙玩。康熙非常生气,但是非常时刻,说话还是挺委婉的:“没有立刻发船到韶州,导致错失战机,平南王啊,这不能不说是你的失误造成的。”

    尚之信这种人属于典型两边不讨好,像这种人,只有一种前途,自己当皇帝。否则,无论是康熙得天下,还是吴三桂一统江湖,尚之信都不会有好下场。

    吴三桂死后,天下局势迅速扭转,以前局势对清廷不利,现在天平倒向康熙这边。吴三桂的将领纷纷叛变,胜负之势已经明朗。这时候,自以为聪明的尚之信主动提出要进广西剿匪,康熙马上准奏。康熙这个人不愧是一个忍术高手,他何尝不是对尚之信恨得咬牙切齿。

    尚之信干的混账事实在太多了,虽然归顺康熙,但他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他曾对金光祖说:“皇上让我出兵,却连一个黄顶戴都舍不得,太小气了吧!”

    还有一次,他对盐驿道佥事李毓栋说:“你到这里来,事事跟我作对,我就是一刀砍了你,你以为皇上能把我怎么样?”其嚣张可见一斑。

    一次宴会中,尚之信喝酒喝高了,对一个巡抚说:“如果不是我归顺清廷,你现在能在广东混吗?以后在这里,什么事都顺着我,要知道,敢杀巡抚朱国治的不光只有吴三桂一个人。”巡抚没有被吓着,当即严词斥责尚之信,尚之信又狡猾地笑道:“酒话,酒话,老兄你别当真,哈哈!”

    巡抚没跟他计较,反而建议他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京城入侍,他却不识时务地说:“天下还没有平定,怎么可以送幼童出门远行呢?”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言语嚣张,尚可以理解。尚之信还做过更过分的事,叛将孙楷宗归降后,康熙已经原谅了他,尚之信却把他打死,这是公然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尚之信曾派护卫张存到京城,结果被康熙看上,升张存为总兵。尚之信听了狂怒,百般侮辱张存。护卫张士选因为一句话得罪了尚之信,就被他射成残疾。

    收拾尚之信的日子很快就到了,天下平定后,康熙让人检举尚之信的不法行为,最后裁定尚之信有谋反罪,理应诛灭三族。但康熙考虑到尚可喜的功劳,从宽发落,最后说道:“尚之信这个人不忠不孝,罪恶滔天,本来应该处斩,但是朕曾经授予他亲王头衔,决定法外施恩,赐死;至于其家属,由于平南王尚可喜忠贞不二,一概赦免。”

    康熙的政治手腕和权术智慧在处理三藩问题时表现得淋漓尽致。

    吴三桂的败亡路

    这场叛乱的主角无疑还是吴三桂,在整个平叛过程中,康熙对所有人都收买,唯独对吴三桂姿态强硬,誓要灭掉吴三桂,由此可见,吴三桂实力之强大,已构成了对清朝赤裸裸的威胁。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正式自称为周王,废弃康熙年号,称周王元年。一般认为,这是吴三桂造反过程中最大的失败,吴三桂在造反初期,打出明朝后裔的口号,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自称周王,无疑给世人野心家的感觉,而且反反复复,让人失去信心。在檄文中,吴三桂曾明确表示立明朝后裔。这是吴三桂造反之路第一个重大的决策失误。

    这个失误是不应该的,因为有一些门客已经指出,不应该改年号,应该奉明朝为正宗,自己仍然称平西伯——这是崇祯皇帝封给吴三桂的爵位。门客还建议,应该像以前讨伐李自成一样,全军缟素,昭告天下反清复明的决心,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得到普天下汉人的支持,更能得到明朝遗老遗少的辅佐。应该说,这个建议是非常好的,但是吴三桂出师顺利,短短两个月之间就拿下几个省,以至于吴三桂集团的大多数人认为单凭武力就可以推翻清王朝,不必立明朝后裔,免得以后麻烦。这是典型为了省去小麻烦招来大麻烦。

    后来,吴三桂礼聘明朝少卿李长祥,询问他大计。李长祥让他赶紧立明朝的后代,收拢天下百姓的心。“一定要立崇祯的后代,这样效果最好。”李长祥说,可惜吴三桂不爱听这话。

    吴三桂的一些幕僚举出项羽立义帝的例子,他们说:“当初项羽立义帝为主,最后义帝反而调兵遣将,让项羽陷入困境。如果将来我们打下天下,那明朝后裔又该往哪里放呢?总不至于杀掉吧?”

    李长祥看到自己的计策得不到采用,心怀失望地离开吴三桂。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吴三桂没有主见,在政治远见这块,他远不如年轻的对手康熙。

    吴三桂自立周王让很多明朝遗老遗少感到失望,这些遗老遗少的宣传能力又特别强,无疑他们会抹黑吴三桂。说实话,吴三桂也不是傻子,他也很想得到这些人的支持,可惜这些人不跟他合作,至少在他们眼里,吴三桂这人野心太昭然了,哪怕你作作秀也好啊!

    吴三桂曾经聘请明朝的遗老谢四新出山,谢四新给吴三桂留了一首诗:

    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

    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

    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

    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

    吴三桂读到这首诗,痛骂:“腐儒,书呆子,小人。”

    这些人固然是腐儒,可吴三桂就没有想到自己是不是太蠢,为何捷径不走要抄远路,阳光大道不走偏要挑羊肠小道。

    原明朝的士大夫对吴三桂可谓是恨得牙痒,有说吴三桂大逆不道,有说吴三桂愚不可及。甚至在响应吴三桂的一些地方将领中,这事也产生了不小的消极影响。其实大家都知道,就算你吴三桂立明朝的后代,将来江山还是你吴三桂的,但姿态在政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了这个姿态,你才能给大家仁君的感觉,大家才会迁就你很多的缺点。

    如果说恢复明朝社稷,天下老百姓肯定是举手欢迎的,大家都不愿意拖着一根长长的可笑的辫子,大家都希望汉人治汉。但这个前提是有大明这个招牌,人都是恋旧的,何况国家社稷这样的大事,谁都不愿意暴发户突然当皇帝。

    吴三桂出师之初,犹如秋风扫落叶,各地闻风而降,这种架势仿佛吴三桂就是真命天子一样。

    吴三桂迅速在湖南一带站稳脚跟,将整个湖南纳入势力范围。吴三桂的胜利就像一个冲击波,所有那些对清朝不满的人,纷纷举起反清大旗。

    襄阳总兵杨来嘉在谷城起兵,杨来嘉是福建人,以前是郑经的都督,在康熙三年降清。随后,郧阳副将洪福带领着自己的亲兵投降吴三桂。更大的叛变还是在四川,吴三桂从起兵伊始,就对四川给予了高度的战略重视。康熙对四川也非常重视,四川与云南接壤,吴军很可能进犯四川,康熙派重兵把守四川各个重要关口。

    康熙的援兵还没有到达四川,就传来四川都督郑蛟麟和川北总兵谭弘叛变的消息。郑蛟麟和谭弘以前都是明朝的旧臣,郑蛟麟是明朝的都司,谭弘以前是明朝的总兵官。吴三桂封郑蛟麟为总督将军,谭弘为川北将军。与此同时,四川巡抚罗森、总兵吴之茂也投靠吴三桂。

    康熙急了,催促大将军瓦尔喀火速进军四川,同时安抚郑蛟麟等人:“朕能够理解你们的心情,你们完全是被吴三桂胁迫,身不由己,只要你们及时回头,朝廷绝不为难。”

    叛乱之势迅速在全国蔓延,甚至蔓延到京城,清朝的统治危在旦夕。这一切实在出乎康熙的意料之外,他万万没想到撤藩会引起这么大的连锁反应,所以在平定三藩之后,他不仅拒绝臣子对自己的歌功颂德,反而当众悔罪。从此以后,做出任何决策都显得慎之又慎。其实,康熙的想法是这样的,他认为天下太平,老百姓都不希望打仗,撤藩后,三藩就算叛乱也很难形成大的气候。他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汉人的民族精神。

    在京城,一个叫杨起隆的人,自称是朱三太子,密谋在京城发生暴动。杨起隆和部众约好,以放火为暗号,聚众起义。这次起义虽然被镇压下来,但引起了京城百姓的不安,为了避免引起更大的骚乱,康熙只惩治了闹事的头目,对于其他人等一律从宽赦免。四个月后,又传来河北总兵蔡禄密谋造反的消息,康熙第一时间派遣阿密达到河北处理这事,阿密达先下手,将蔡禄全家拿住。平息了京城起义和粉碎蔡禄谋反的意义是重大的,这就等于稳固了后方,为康熙全力平叛奠定了基础。

    起兵三个月,吴三桂控制了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四省,但是连锁效应更大,福建、江西、浙江、广东、陕西等地纷纷叛清,响应吴三桂。事实上,悄然之间,这场叛乱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已不仅仅是吴三桂跟清朝争夺权力的斗争,而是汉族和异族统治者的斗争。

    位于广西的孙延龄因为娶了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掌管了广西的军政大权。叛乱发生后,康熙对孙延龄寄予厚望,希望他牵制吴三桂的后方。但孙延龄这个人也对清廷不满,为了日后和吴三桂共享富贵,孙延龄以议事的名义把一些忠于清廷的将领召集起来,然后一声令下,早已埋伏好的刀斧手将这些将领一网打尽,手段够狠够辣。

    孙延龄接着胁迫广西提督马雄投降,马雄不从,两人打了起来。马雄虽然打赢了,但势力不如孙延龄,听说吴三桂的大军已经来到广西,宁愿投靠吴三桂,吴三桂遂封马雄为怀宁公。

    吴三桂企图化解孙延龄和马雄之间的矛盾,可惜效果不大。吴三桂也是个惜才的人,他更加看重马雄,因为马雄还是比较能打仗的,而孙延龄仗着势大,能力不怎么样。

    在湖南打仗的时候,吴三桂让孙延龄支援,孙延龄却找种种借口拒绝。吴三桂于是对孙延龄猜忌,让人密切监视他的动向。

    孙延龄是个左右摇摆的人,加上他的老婆孔四贞跟清廷的关系密切,在孔四贞的说服下,孙延龄又产生了归顺清廷的想法,这事也没逃脱吴三桂的耳目。吴三桂派自己的从孙吴世琮前去做掉孙延龄,吴世琮来到桂林后,借口找孙延龄议事,让孙延龄来自己的大营,孙延龄不知是阴谋,前来议事,结果被杀死,胸膛被刺了个凉透心。

    接着,吴世琮召见广西巡抚马雄镇,作出礼贤下士的姿态劝马雄镇投降。哪知马雄镇刚烈忠贞,不仅不投降,反而对吴世琮破口大骂。吴世琮脾气并不火爆,看自己无法说服他,便让马雄镇休息,第二天又找能说会道的人劝降,置办了盛馔招待马雄镇。可惜,马雄镇不吃这套,将桌子掀翻在地。吴世琮看招降无望,便将马雄镇的全家绑起来,当着马雄镇的面将他全家一一杀掉,当屠刀悬在马雄镇头上时,马雄镇毫无惧色,依旧痛骂吴三桂,最后饮刀而死。马家女人也都是刚烈之辈,听说男人们都被杀害,在家里集体自尽。

    杀害马雄镇全家后,吴世琮仍然觉得不解恨,将他们全家的尸骨暴尸四十余日。就这样,吴三桂控制了广西。

    在这个大动乱时代,有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影响到大局的走向,分别是平凉的王辅臣和甘肃的张勇,这两人以前都是吴三桂的部将。吴三桂跟这两人的关系都挺密切的,以前他们跟着吴三桂混的时候,吴三桂就非常欣赏他们骁勇善战的本领。这两人如果起兵的话,就等于可以控制陕西和甘肃一代,大西北就可以纳入势力范围,加上两人兵力雄厚,直接可以威逼京城。有了这两人的支持,吴三桂问鼎天下应当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令吴三桂没有想到的是,昔日的爱将居然拒绝了他。理由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康熙对这两人恩情也很深,比吴三桂还要深,在收买人心这块,康熙比吴三桂更拿手。王辅臣不仅没有背叛,还将吴三桂的使者押送到北京,交给康熙发落。

    但考虑到王辅臣、张勇和吴三桂的关系,康熙仍然不是十分放心,派遣钦差大臣莫洛到陕西担任经略,统领一切军政大事。

    然而,不久就发生了变故。吴三桂的军队兵分三路包围了宁羌,康熙命莫洛前去救援。

    莫洛到达宁羌州不远的地方时,跟王辅臣的军队相隔不远。两军莫名其妙就打起来了,王辅臣亲自上阵,击退莫洛。战斗中,莫洛当场死亡,王辅臣大获全胜。

    王辅臣叛乱的消息传来,康熙大惊,他实在不懂王辅臣为什么突然叛变。所以他招来王辅臣的儿子王继贞,问他原因。王继贞也不知道,吓得浑身发抖。康熙安慰他说:“你不用害怕,这事跟你无关,我知道你父亲忠贞,应该不至于做出谋反的事情,一定是跟经略莫洛闹矛盾了,所以才误入歧途。你马上回去,宣布朕的命令,你父亲无罪,杀莫洛罪在众人。希望你父亲能够继续杀贼。”

    康熙让人给王辅臣带去一封信,在信中,康熙没有一句责备王辅臣的话,反而夸他忠贞不二,一定是被叛贼胁迫,随后,康熙又回忆了和王辅臣交往的一些细节,娓娓道来,就像是一封写给老朋友的信。

    王辅臣收到信后,非常感动,给康熙回了一封信,详细阐明了自己叛变的原因。根据王辅臣的说法,他之所以叛变是因为莫洛排挤他,伤了他的自尊。

    王辅臣的说法显然不能尽信,莫洛排挤他可能是事实。但事实上,他已经收取了吴三桂的贿赂,听说他起兵的消息,吴三桂立即给他拨了二十万两白银,王辅臣呆在西北这么穷苦的地方,第一次有人这么大方地给他拨款,他想不动心都难。康熙虽然一再承诺不追究他,但王辅臣始终心怀疑虑,担心这只是康熙的权宜之计。尤其是自己杀害了莫洛,康熙能这么算了吗?莫洛是清朝贵族,康熙的心腹,难道康熙会让莫洛白白死掉?

    所以,王辅臣表面上归附清廷,实际上跟着吴三桂抗拒清兵。西北越来越乱,叛将越来越多,随后,王辅臣又攻打兰州。在西北一带,能够撑起大梁的就是张勇了,为此,康熙封他为靖逆侯,将甘肃全省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他。

    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宁夏发生兵变,张勇的得力助手陈福被乱军杀死。张勇推荐赵良栋取代陈福的位置,张勇、赵良栋、李进宝被誉为“河西三汉将”。最终,这三人和王辅臣展开了激烈的战争,收复了陕甘,为康熙立下了巨大的功劳。

    吴三桂饮马长江之时,没有及时渡江与清军展开决战,这是吴三桂集团的第二个重大决策失误。吴三桂做出这个决策一方面可能真是迷信,跟那只神龟有关。但他也有自己的战略考虑,吴三桂这个人一生求稳,一旦渡江的话,将会冒很大的风险。一旦受挫的话,后方的根据地云贵很可能不稳。

    吴三桂停止前进,给了康熙一个很好的喘息时机,与此同时也让自己军队的士气低落,磨损了锐气。

    康熙从全国调集了二十万兵马,其中有很多是蒙古兵,和吴三桂展开了决战。吴三桂的手中的兵力是二十万,加上一些策应部队,大概在三十万左右。双方都不可能轻易取胜,这再次证明吴三桂军队的战斗力还是非常强的,没有趁热打铁实在是可惜。

    吴三桂二十万精锐部队主要集中在湖南,吴三桂非常重视岳州这块地方,他把岳州交给自己的侄子吴应期。吴应期是一员猛将,由他镇守岳州,吴三桂比较放心。就目前来说,吴三桂完全具备了划江而治的资本。但霸业的根本就是不可能与人共享天下,偏安一隅的结果就是灭亡。

    要么得到所有,要么一无所有。

    说实话,清军总司令康熙这时已经捉襟见肘了,到处都有请求增兵的折子,但康熙手中已没有多少兵了。康熙一再敦促统帅勒尔锦夺取岳州,结果喊了两年,勒尔锦还是按兵不动。于是,清军和吴军形成了荆岳对峙之势,清军守着荆州,吴军守着岳州。

    清军在西北战场上取得胜利,扭转了局势,图海、张勇等人打败王辅臣后,等于剪掉了吴三桂的一只大翅膀。

    康熙十六年(1677年),全国战场的形势发生战略性的转折。清军经过短暂的战略性撤退后,很快就开始了全面反攻。西北战场收服王辅臣,将四川叛军逐回老巢。康熙十七年十月,耿精忠投降,福建平定,清军进一步收复东南地区。

    反攻的条件已经具备了,清军开始对吴三桂进行战略包围。清军选择湖南的茶陵和攸县为突破口,并迅速撕裂缺口,将战果扩大。不久,清军又攻克郴州、桂阳、兴宁等城镇,招抚了吴三桂的总兵王育民等人。

    军事上的失败导致吴三桂内部军心动摇、士气低落,将领之间矛盾凸显。吴三桂手下有一个智勇双全的将领叫高大杰,此人打仗非常厉害,能攻能守,曾多次击败清军。但是他和另一个将领韩大任有矛盾。韩大任这个人比较会玩关系,爬到高大杰的头上,对他百般侮辱欺负,最后高大杰郁闷而死。

    韩大任镇守吉安,结果被清军击败,一路逃到湖南。途中,他听从谋士的建议,带领上万精兵投靠了清廷。接着,清廷又招抚了韩大任的余部近五万人。可以说,韩大任的投降让吴三桂承受了重大的损失。不久,吴三桂的水师将军林兴珠也投降。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六十七岁,造反整整五年了,吴三桂却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看到吴三桂的情绪一天比一天低落,部下为了让他打起精神,建议他称帝。吴三桂心里清楚,自己很快就会走进山穷水尽的地步,称帝不过是完成内心的一个愿望而已,但他还是选择了称帝。

    康熙十七年三月一日,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建国号为周,改年号为昭武。吴三桂的这个举动是毫无意义的,他放弃过江的机会,最终走到这步田地,不是因为战术的错,吴三桂打仗还是很厉害的。吴三桂的失败是战略的失败。

    决战终归是要来的。在长沙大战中,吴三桂余勇犹在,双方总共投入了十几万的兵力,吴三桂大军分成三路,和清军展开厮杀。吴三桂三路都旗开得胜。

    清军也展开了对岳州的进攻,可惜没有半点进展。在局部战场上,吴三桂军队仍然表现出了骁勇善战的一面,可惜大势已定,纵是天神下凡也不能力挽狂澜。

    到了这时候,清军还不敢跟吴三桂交战,对他存着畏惧心理。

    岳州城强攻不行,清军便将其围困起来,岳州城闹饥荒。吴三桂派兵救援,可惜被阻回。吴应期没办法,只好派兵出击,成功地突围了出去。岳州再次回到清军手中。吴应期的这次逃跑,说得好听点是突围,其实是为吴三桂造反大业敲响了丧钟。

    回想吴三桂的一生,我们不必用意识形态的词语说他是汉奸、卖国贼,因为他不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个枭雄,一生轰轰烈烈,阴谋与大气并存,金戈铁马,荣辱共存,他的一生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历史。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我们不能用简单的是非观来评价这个人。

    吴三桂是一个生命力非常顽强的人,他始终在与命运抗争,没有坐以待毙,无论是当年保卫明朝,还是后来为自己的奋斗,以及现在守住自己藩王的地位。

    临死之前,吴三桂也没有选择绝望,选择消沉,他想进行最后一搏,至少这种爱拼的人生态度值得后人学习。

    在吴三桂去世前,他布置了一次大规模的反攻,他派遣胡国柱、夏相国带领几万人分别进入广东和广西。这两人也非常给力,夺取了大量城池,尤其在广西,几乎将广西全境收复。

    可惜,局部的胜利并不能改变什么,吴三桂的人气指数直线下降,部属们纷纷离他而去。六月份,他的结发妻子张氏病死,吴三桂的精神再一次遭受沉重打击。不久,他就病倒了。重病中,他让孙子吴世璠来衡州,吴世璠是吴应熊的儿子,吴三桂将帝位传给孙子。说是帝位,其实是个烂摊子。

    吴世璠还没赶到衡州,吴三桂已经病逝。康熙得知后,立即全面进剿吴军。在清军的威逼下,吴应麟带着吴世璠从贵阳逃到云南,接着,吴应麟在交水纠集兵力,打算废掉吴世璠,自立为帝。大将郭壮图得到消息后,率军到交水,诱惑吴应麟出城犒军,将吴应麟当场勒死。

    这次内乱还只是一个开始,接着,内乱越来越多。一些将领密谋擒拿吴世璠和郭壮图献给清军,吴世璠得知这个消息后自杀,郭壮图父子也双双自刎。清军进入云南后,到处寻找吴三桂的尸骨,有一天挖出了十三具尸骨,全都焚烧成灰。其实,这些都不是吴三桂的尸骨,吴三桂的尸骨只有少数人知道。后来,吴三桂的侄子出面,供出吴三桂的尸骨所在。康熙对吴三桂充满了刻骨之恨,将他的尸骨锉成灰,分发给各省。

    历经八年的削藩战争,康熙终于险胜,清帝国度过了最惊险的时刻,康熙仍然心有余悸。所以,臣民们要求给他上尊号的时候,他断然拒绝。这不是什么帝王的品德,什么谦逊治国,是他对过去所作所为的反思。他没有想到撤藩会引起那么大的危机,抛开将黎民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不说,他差一点就为自己的冲动葬送了清帝国。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