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章 寸土必争——康熙大战沙俄

作者:鹿鼎公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这些人非常野蛮,穿着兽皮,拿着火枪,冲进了黑龙江流域的达斡尔,这里是女真人的聚居地。当地人非常害怕这些野蛮人,因为这些人非常凶狠,他们烧杀抢掠,将当地人像猎物一样捉住,然后戴上枷锁,强迫他们做奴隶,甚至还把人宰了吃。

    罗刹来了

    清朝的发祥地在东北一带,所以在清王室眼里,东北一直是龙兴之地,跟别的省份有所不同。

    清朝入关之后,东北一带由此防守空虚,就在康熙平三藩收台湾的时候,一群不速之客闯入了满洲人的龙兴之地。

    这些人非常野蛮,穿着兽皮,拿着火枪,冲进了黑龙江流域的达斡尔,这里是女真人的聚居地。当地人非常害怕这些野蛮人,因为这些人非常凶狠,他们烧杀抢掠,将当地人像猎物一样捉住,然后戴上枷锁,强迫他们做奴隶,甚至还把人宰了吃。满洲人虽然也野蛮,和这些人相比却只能算上小巫,加上入关后深受儒家思想洗礼,满族人俨然成了诗书礼仪的贵族。

    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这些野蛮人是从哪里来的。后来,这些人自报家门,他们要清朝皇帝归顺他们的沙皇,做沙皇的臣仆。这些人恶狠狠地说:“如果不归顺的话,我们沙皇就要武力解决问题,将你们的男女老幼杀得一干二净。”

    罗刹是佛经里的词语,原意是食人恶鬼,由于哥萨克人在东北一带表现得跟食人恶鬼没什么两样,所以当地人就称他们为罗刹。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沙俄殖民者吧!

    沙俄的历史跟中国不太一样,中国很早就是一个统一的大帝国,从秦始皇时候就开始了。沙俄在以前是四分五裂的,有一段漫长的被入侵的历史,后来,成吉思汗的子孙占领了沙俄,建立了金帐汗国。

    到十五世纪末,沙俄才独立,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首都在莫斯科。十六世纪下半叶,沙俄积极对外扩张。崇祯五年的时候,沙俄在勒拿河畔建立雅库茨克城,逐渐将魔爪伸向我国黑龙江地区。

    崇祯十六年(1643年),雅库茨克的首领戈洛文派遣波雅科夫闯入黑龙江的达斡尔,骚扰女真人,做出了种种令人发指的事情,以至于后来一提到哥萨克,黑龙江人就想起吃人野兽的样子。当时,政府鞭长莫及,没人管这里的事情。当地人民只好组织起自发的武装力量。

    一次,七十多个哥萨克人到达斡尔村庄抢粮食,达斡尔人给他们一个突然袭击,击毙了十名强盗,击伤了五十多人。在精奇里江的河口,女真人袭击了沙俄侦查队伍的营地,杀死了二十四人。到了顺治二年(1645年)时,波雅科夫带领的一百三十人只剩下五十多人,他们在黑龙江实在混不下去了,不得不逃回雅库茨克。

    顺治六年(1649年),雅库茨克来了一个新的统领——弗兰茨别科,他任命哈巴罗夫为头领,率领七十名哥萨克人组成远征队,向黑龙江进军。七十人,确实非常藐视清廷。清廷还没出面,哈巴罗夫就遭到了当地人的激烈反抗,哈巴罗夫吃了当头一棒,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想靠区区几十个人去征服人口稠密的达斡尔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于是,哈巴罗夫匆匆赶回雅库茨克,申请调动六千人征服黑龙江全境。沙皇并不是一个大方的人,肯定不放心把六千士兵交给哈巴罗夫,但也给他增拨了两百的人马,要求哈巴罗夫拿下达斡尔,并让哈巴罗夫给清朝皇帝递交一封信。在信中,沙皇非常嚣张地表示,如果清朝不俯首称臣,就要将清朝人全部杀光。

    哈巴罗夫带领几百士兵来到黑龙江,攻打雅克萨,达斡尔酋长阿尔巴西就住在这附近。哈巴罗夫占领雅克萨后,在这里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企图将这里作为进一步进攻黑龙江的据点。哈巴罗夫以阿尔巴西的名字将雅克萨命名为阿尔巴津。接着,他们开始对附近的村庄四面出击,用洋枪洋炮对付赤手空拳的村民,血腥和残酷顿时在黑龙江边蔓延开来。

    在桂古达尔村庄,罗刹们遭到了当地人的激烈抵抗,当地人使用的武器是竹箭。罗刹用大炮打败了当地居民,制造了惨无人道的血案,杀死居民六百六十一人,夺走妇女二百四十三人,抢走儿童一百十八人,只有十五个居民逃走。更让人愤怒的是,这些野兽居然用父母的尸体来烧烤孩子,然后吃掉。

    沙俄的野蛮行径激起了清朝人民的愤怒,当沙俄进一步入侵之时,当地居民一边抵抗一边向清军报警。镇守宁古塔的清军昂邦章京率军阻击沙俄入侵者,当地的人民纷纷协助清军作战。就在清军和人民冲进敌人堡垒的时候,昂邦章京海色居然下了一道愚蠢的命令:“不准杀死哥萨克,捉活的。”结果给沙俄以可乘之机,他们趁机拉回大炮,对清军进行了轰击,清军付出很大伤亡,被迫撤围。

    这一战,清军虽然被打退,但是震惊了沙俄。哈巴罗夫不得不撤走,随后,沙皇又任命斯捷潘诺夫为达斡尔地区长官。顺治十二年的时候,清军都统安达礼重创俄军,后来由于粮草缺乏,安达礼不得不班师离开,导致斯捷潘诺夫在黑龙江横行。

    顺治十三年(1656年),又有一支沙俄军从叶尼塞斯克出发,闯进石勒格河流域,在顺治十五年占据蒙古族居住地尼布楚,并将尼布楚据为己有,在这里建筑堡垒。

    斯捷潘诺夫带着五百人在松花江一带横行无忌,终于遭到清军的阻击,宁古塔昂邦章京带领一千四百人在松花江畔和俄军展开激战,击毙了头领斯捷潘诺夫,杀敌二百七十多人。随后,清军收复雅克萨,摧毁俄军堡垒。

    顺治十七年(1660年),宁古塔总管沙尔虎达子巴海得知俄军在费亚喀部落西岸,立即赶到那里,埋伏起来,当俄军出现时,发动突然袭击,大败俄军。胜利之后,清军并没有进一步巩固成果,而是撤军离开。

    康熙四年(1665年),沙皇派遣切尔尼科夫斯基再次攻占了雅克萨,之后任命切尔尼科夫斯基为雅克萨长官,并将雅克萨划入本国的尼布楚。侵略者们以雅克萨为据点,开始向黑龙江中下游渗透。

    这次,侵略者比以前更高明了,不再像以前那样野蛮,反而展开了外交战和心理战,极力拉拢少数民族的首领,进行分裂和颠覆活动。达斡尔酋长根特木耳本是清朝的四品官。在沙俄的引诱下,居然叛国,逃亡尼布楚,结果导致了中俄之间的“逃人纠纷”。

    康熙十二年(1673年),陆续有一些将领叛逃。当时国内不稳定因素正酝酿,康熙并不倾向于用武力解决问题。

    早在顺治的时候,沙俄就派遣使者进入北京,当时沙俄使者不肯下跪,由此导致外交上的礼仪危机,结果双方闹得很不愉快。

    对沙俄的侵略行为,康熙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而沙俄虚与委蛇,一面和清廷周旋,一面继续进行武装侵略活动。

    康熙八年和九年,清廷两次派遣索伦等人到尼布楚交涉,要求沙俄当局立即停止无耻的侵略行为,并将叛国分子根特木耳等人遣返回国。可惜,沙俄对这些都置之不理,沙俄不吃软,只吃硬,康熙在心里摸透了沙俄这个特点,决定时机来了,就好好教训一下沙俄。

    康熙九年(1670年)四月,沙俄的使团来到北京,态度强横,要清朝低头服输,并允许北京与沙俄自由通商。面对这么狂妄的使者,清廷居然仍然非常友好。这就奇怪了,其实康熙等人完全不知道使者在说什么,宫廷里没有一个懂俄文的,所以对于对方的侮辱性言辞和内容一无所知,反而善待他们,临走时还给他们许多礼物。这无疑让沙俄以为清廷是软柿子。

    不久,康熙让索伦带着国书去尼布楚,国书中表示愿和沙皇永修友好,但沙皇必须履行两个条件:一、归还根特木耳等人;二、不得骚扰边境。沙皇将康熙的要求当成放屁,根本不做任何回应。

    康熙十四年(1675年),俄方派出以尼古拉·斯帕法里为首的百人使团来京,俄方使者给康熙一份国书,要求他允许两国互市,清朝每年将四万两左右的银子和其他宝贵物品运往沙俄,购买清朝需要的货物,指定海陆通商航线,释放被俘虏的沙俄人。对于边境问题和遣返叛徒回国的问题,沙俄使者却只字未提,康熙问起时,他们借口看不懂汉字,所以没办法照办。

    但康熙还是以礼相待,不跟这些人一般见识。尼古拉在京期间,不光是为了外交,更多是为了刺探清朝情报。他曾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那里得知一些情报,南怀仁告诉他:“如果不引渡根特木耳,康熙一定会对俄作战,康熙打算先攻打阿尔巴津和尼布楚要塞,先发制人。现在之所以没打,是因为在准备,如果边境的哥萨克士兵能够安分守己,停止骚扰,皇上或许不会攻打。”

    有人认为南怀仁是个间谍,康熙看错了他。但笔者怀疑南怀仁的那番话可能是康熙的计策,目的是希望沙俄能够知难而退,达到不战屈人之兵的效果。一个比利时人犯不着为了俄国出卖自己的信仰,康熙对待南怀仁一直不错,待之以师礼,他有必要跟自己的皇帝学生过意不去吗?

    沙俄不为所动,后来清朝出现了三藩动乱,沙俄趁火打劫,加强武力扩张,企图占领整个黑龙江。几年间,黑龙江鸡犬不宁,康熙忙于三藩,无暇顾及。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这帮强盗做出了一件骇人听闻的屠杀事件,他们把二十几个猎人诱骗到一个房间内,活活烧死。

    康熙彻底明白了,跟这帮强盗没道理可讲,这些混蛋根本不想要什么和平,只有武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康熙对大臣说:“罗刹骚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多年,他们抢掠的地方离我朝发祥地很近,如果不迅速剪除的话,恐怕边境的百姓从此不得安生,朕从亲政以后,就时刻关注着罗刹问题。”

    在征讨之前,康熙先大量搜集情报,了解敌我形势。三藩之乱给康熙留下了很深的影响,从此他做事慎之又慎。

    雅克萨之战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在黑龙江东岸古城的废墟上建立起黑龙江城,也就是瑷珲。在这里架上大炮,预备军舰,布置一千五百名官兵,由宁古塔的副统领萨布素率领。第二年冬天,康熙又增派一千宁古塔和达斡尔官兵到黑龙江城。这年冬天,康熙又从北京派出六百士兵前往黑龙江城。为了对付俄军大炮,康熙又从全国各地将大炮运往黑龙江城。

    在粮草方面,康熙也下了很大工夫,他很清楚,如果粮草不充足,即使战争胜利了,也无法巩固胜利果实。康熙给黑龙江城送去了大量的粮食,这些粮食可以维持三年。

    康熙二十二年,萨布素率领一千人在黑龙江一带巡视,前锋部队遇到了六十六名沙俄侵略军,萨布素下令迅速包围俄军,俄军无奈之下,只好选择缴械投降。在反抗侵略者的斗争中,黑龙江人民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拿起武器,保卫家园,击杀外来的侵略者。当地人民配合清军消灭俄军,为他们做向导,给他们提供食物。军民同仇敌忾,赶走了黑龙江中下游的俄军,雅克萨变成了一座孤城。

    这些行动为决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五月,副都统马喇和萨布素商量,决定先割取俄军的田禾,等俄军粮草陷入困境,再派轻骑剿灭。康熙接受了这个计策,让萨布素兵分两路向雅克萨进发,一路军队捣毁俄军田禾,另一路埋伏起来,如果俄军出现,就伺机灭掉。

    可惜,出于种种原因,萨布素并没有执行康熙的命令,他的理由是毁掉对方的田禾不方便,徒然让士卒疲劳。这个理由非常奇怪,由于我们不在现场,无法知道当时的情况,萨布素的话肯定是借口,他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呢?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萨布素是一个优秀的将领,而且相当清廉。他当时之所以这么做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很愤怒,指责萨布素坐失良机。在随后的一些作战中,康熙对萨布素也很不满。

    萨布素在1702年郁郁离开人间,他虽然是一个抗俄英雄,但始终得不到康熙的好感,在官场上颇为失意。

    康熙在武力备战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和平解决的途径。对于被俘的俄军,康熙要求部众善待,不准杀戮一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月,为了让俄军尽快撤出雅克萨,康熙致书沙皇,国书由投降的俄军带到莫斯科,这番国书有礼有节、恩威并在,内容如下:“以前,我们两国井水不犯河水,你们没有骚扰过我们的边境;后来,你们入侵我边境,骚扰百姓,民不聊生。本来,朕应该立刻发大军征讨,但恐这么一来,伤了两国的和气,让边境百姓受苦,所以不忍发兵。朕以前把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告诉了你们使臣,还派人到雅克萨和尼布楚反复讲明立场,至今没有看到你们派人来回信。你们不但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跑到我国来,滋事抢掠。即便如此,朕也不想立刻征讨,只是派遣官兵,截断你们的去路,对于投降的罗刹,朕一个都没有杀,反而恩养他们……但你们始终不知好歹,仍然无法无天,这是在逼朕动刀子啊!如果你们尚有爱民之心的话,希望你们体谅你们的百姓,免得他们承受战乱之苦。希望你们立刻撤出雅克萨和尼布楚,回到你们自己的国家,如果你们能做到这点的话,两国就相安无事,和睦相处。”

    对于康熙的警告,沙俄根本懒得理会。和平解决边境问题是没有希望了,康熙二十四年,康熙命令都统公彭春、前都统郎坦、班达尔沙和萨布素为将领,率领满汉蒙达斡尔等众多民族的军队前去攻打雅克萨。听到这么多民族的军队,很多人一定以为是十几万大军吧,事实上只有三千人。

    三千人在边境战场上规模还是非常大的,从前面我们看到,经常是几十上百人交战。三千大军从瑷珲出发,分成水陆两路,进攻雅克萨。

    刚开始几天,行军很不方便,下了暴雨,雷电交加,江水泛滥,尤其是水军根本前行不了。几天后,大雨停了,部队才继续前进。行军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这时,军队中缺少肉食,忽然看到几万头鹿从山上疾驰下来,将士们都非常兴奋,纷纷拿起弓箭打猎,一次获取了五千头鹿,肉食问题完全解决了。

    六月初,清军终于抵达雅克萨,将指挥部建立在雅克萨对面的一个小岛上。六月二十三日,清军来到雅克萨城下,在交战之前,清军将康熙的书信交给俄军。在书信中,康熙再次表示只要俄军撤出雅克萨和尼布楚,兵戈之事就可以避免。

    先礼后兵,康熙的政治智慧在当时世界绝对是一流的。不过,俄军并不买账,他们仗着城堡坚固,对清军出言不逊,更别说迁回沙俄内地了。

    清军于是包围了雅克萨。二十五日清晨,俄军的一支部队坐船来支援雅克萨城,清军将领林兴珠带着士兵跳进水中,拿到大刀冲向敌船。由于在水中,俄军的炮火完全不管用。看着清军勇猛的样子,俄军惊呼:“大帽鞑子。”

    清军靠近船只后,大砍敌军的脚,俄军死伤大半,纷纷坠入江中。侥幸逃脱的俄军头也不敢回,这一战,清军没有损伤一个人。

    赶走了俄军援军后,清军开始集中火力攻城。俄军有大炮,清军也有大炮,双方打得难解难分,最终俄军不敌,清军的神威大炮轰得俄军伤亡惨重,以至于俄军的神甫不得不捧着十字架向上帝求援。看到俄军吓破胆后,清军开始在城墙周围堆积柴火,准备焚烧城堡。雅克萨长官托尔布津吓得满头是汗,再这么抵抗下去,可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无奈之下,托尔布津向清军投降,并且表示再也不来雅克萨了。

    失去二十多年的雅克萨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令人伤心的是,最终雅克萨还是失去了。不过,这已经是几百年后的事了。

    战场上的胜利并不能弥补决策的失败,清军在攻陷雅克萨之后,没有在雅克萨驻军,甚至没有割取雅克萨附近的田禾,就将全部将士撤回到瑷珲。

    令人气愤的是,清军放走托尔布津后,托尔布津回到尼布楚,碰上了拜顿的援军。拜顿是德国的一个军事工程师,得知清军撤离雅克萨后,他建议托尔布津再次占领雅克萨。这次,托尔布津带了五百人,再次占领雅克萨,并将附近的田禾收割,用作粮草。在拜顿的指导和监督下,俄军开始修建堡垒,由于有专家指导,堡垒比以前修得更坚固。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萨布素侦查到俄军又回到雅克萨。萨布素把这个消息第一时间报告康熙,请求率舰队亲自去征剿。康熙还以为这是个谣言,他觉得罗刹不至于那么大胆,后来从一名俘获的俄军口里得知情况属实。

    康熙下令:“罗刹又在雅克萨城盘踞,如果不快速扑灭,他们势必会积粮固守,时间长了,要拿下来就比较困难了。”

    萨布素和郎坦等人率领两千多官兵由瑷珲出发,分水陆两路,在七月十八日抵达雅克萨城下。到了以后,还是老一套,先警告俄军“速回本土”,俄军当然不买账。这次,托尔布津有军事专家拜顿的支持,加上火器充足,城防坚固;对比之下,清军由于紧急调动,炮火明显不足,主要武器还是弓箭大刀。尽管如此,清军还是主动出击,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屡次击败俄军。

    当然,这次要攻下城池确实没上次那么容易。雅克萨一带冬天来得特别早,八月份就特别寒冷,康熙让萨布素做好结冰时期的打算。在这种冰天雪地的地方打仗,天气是影响胜负的至关重要因素。一旦结冰,肯定对攻城一方不利,守城者在城堡内至少不会挨冻。

    萨布素不愧是一个优秀的边防大将,他针对各种情况,很快就出台了一揽子计划。首先,敌方城池坚固,萨布素暂停攻城计划,而选择长期围困敌人,他在城墙三面挖了壕沟,设置了木桩鹿角这些障碍物,同时在城对面的岛上筑起指挥所,当作士兵们的过冬营寨。萨布素还将炮口对准雅克萨,封锁江面;大江两岸驻扎有水师,防止敌人从江上逃走,此外,还在城上游的港湾内,埋伏好战船,堵截从尼布楚那边过来的援军。

    萨布素负责围城,索伦在从后方运来粮草。

    就这样,面对清兵的重重包围,俄军被困在城中无计可施。俄军几次企图突围,都失败了。托尔布津在一次突围中激战身亡,随后,拜顿接过指挥权。拜顿虽然是个军事技术专家,但是对于俄军当前的处境没有任何办法,城内俄军缺乏粮食和柴火,饥寒交迫,不少士兵病死饿死。八百多俄军最后只剩下一百多个人,眼看这些俄军除了投降再也没有活路,鉴于上次的经验,投降了清军会放过他们吗?这是他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康熙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或许有人非常郁闷,仗都快打赢了,干嘛还要送橄榄枝。要知道,康熙并不是打仗的将领,他是一个政治家,准确地说,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

    全歼雅克萨城内的俄军容易,但是修得百年和平难啊!再加上这时候蒙古部落的一个叫噶尔丹的酋长很不安分,噶尔丹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他看到沙俄在边境滋事,意识到翻江倒海的机会来了。噶尔丹企图和沙俄勾结,在清朝北部边疆攻城略地。康熙不希望也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安内必先攘外,要想把内部的叛徒剿灭,必须先安定这些好事的罗刹。

    康熙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边境问题,并将这种意向用国书的形式交给沙皇。

    沙皇本来也是个很强硬的人,但是考虑到雅克萨的俄军已经陷入绝境,如果不谈判的话,城内俄军就会全军覆没,雅克萨城一样是丢。万般无奈之下,沙皇接受了和谈的建议。

    九月,沙皇派遣使者魏牛高到北京,通知清廷,俄国政府愿意接受和谈,已经指派戈洛文为大使举行边界谈判,希望北京方面能够撤回雅克萨的军队。

    康熙面露微笑,立即下旨撤回雅克萨的清军,允许城内罗刹自由出入。康熙二十六年正月,朝廷派遣了一些医生到雅克萨去为清军治病,康熙对萨布素下令:“我军虽然和罗刹对垒,现在既已和谈,就不再是敌人,如果城内有罗刹生病,也给他们治疗。”

    五月,清军主动后退二十里,七月,俄国谈判代表已经抵达边境。康熙再次命令清军撤退到瑷珲和嫩江一带,充分显示出了和谈的诚意。

    《尼布楚条约》

    外交是战争的延续,打仗并不困难,两次雅克萨之战清军都取得了胜利。这场外交战能够全胜吗?

    在清军解除了对雅克萨的包围后,俄方反而一再拖延,故意让清廷焦躁,以此增加在谈判中的筹码。罗刹也会耍赖,所以怪不得金庸在《鹿鼎记》里让韦小宝这样的无赖与俄国人谈判。

    俄方一再拖延,一年半后,戈洛文才派遣斯捷潘科罗文到北京,告诉康熙谈判地点定在色楞格。康熙表示同意,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三月,派遣侍卫内大臣索额图、都统佟国纲、尚书阿喇尼以及将军马齐、马喇等人前去谈判。除了谈判的人之外,还带了两百前锋士兵、四百护军、两百八十个火器营的士兵。

    临行前,康熙对索额图说:“罗刹侵犯我边境,占据我尼布楚、雅克萨等地,收留我叛徒根特木耳,在我黑龙江边筑城,我们两次发兵,才逼得他们谈判。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都是我们的地盘,不可让给罗刹哪怕一寸土地。根特木耳这些人,一定要罗刹归还,只要他们归还了,我们也归还他们的俘虏。划定疆界后,可以允许边境的人民自由通商。”

    索额图等人五月出发,七月下旬,到达克鲁伦河,不巧遇上了草原枭雄噶尔丹。噶尔丹打败蒙古喀尔喀部落后,称雄于草原。索额图等人前行的道路受阻,康熙让他们暂时先回到北京。清廷让前锋将领索罗希前往色楞格,告诉他们受阻的原因,并建议俄方再派遣代表到北京,重新商定谈判的地点和时间。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四月,戈洛文再次派使者到北京,提议在尼布楚举行谈判。就在这时,噶尔丹征服了喀尔喀全境,势力逐渐庞大,暗地里与沙俄勾结,准备南下。由于形势的转变,康熙不得不在与沙俄的谈判中做出让步,以便及早腾出手来对付噶尔丹。

    沙皇方面,对戈洛文的要求是:“以黑龙江为界,如果不能以黑龙江为界,最后的让步也应该把国界定在牛满河或者精奇里江。如果对方连这个都不接受的话,我们还可以再退一步,以雅克萨为界,但黑龙江与牛满河、结雅河沿岸的渔猎场全部归我们。如果清朝人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话,没办法了,只能打了,所以军事方面也要准备好。”

    沙皇也是个贪婪的角色,他想通过外交的方式得到战争得不到的东西,侵吞清朝黑龙江的大片领土。

    然而,沙俄国内的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真正的扩张重心在欧洲,但是这一年沙俄的远征军在克里米亚遭遇失败,由此引发了国内的动荡,贵族和商人们都不希望俄国再和清朝发生战争。此时,沙皇也希望尽快和清朝议和,达成协议。在谈判之前,沙皇命令军队撤出雅克萨,并要求拆除防御工事。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三十一日,索额图等人到达石格勒河,距离尼布楚只有几里路,不久,萨布素带领的一千五百官兵也抵达尼布楚。让人气愤的是,戈洛文却迟迟没有来到。索额图多次派人到尼布楚催问,俄方却敷衍塞责。后来,戈洛文来信说明迟到的原因,并要求清军水师退到下游。

    谈判的时间定在八月二十二日,地点设在尼布楚与河边的空地上,谈判的场所是郊外搭建的帐篷。谈判的原则是平等,双方都不得凌驾在另一方之上,两国使臣可以各带三百名侍卫,侍卫只能带冷兵器,不能带火器之类。会场外面,双方可以布置五百名卫队。

    八月二十二日,第一次谈判大会正式开始,中方代表除了索额图、佟国纲、马喇、萨布素、郎坦等人外,还有两个西方传教士张诚和徐日升,他们负责翻译;俄方代表是戈洛文、弗拉索夫和科尔尼斯基。

    戈洛文首先发言,他把中俄战争的责任全都推到清朝身上,诬陷清朝没有宣战就派兵侵犯沙皇的国界,所以沙皇才派遣大量精兵,携带无数的弹药来讨伐敌人,直到收到清朝皇帝的和谈信,热衷于和平的沙皇陛下才放下兵器,派我们这些人过来谈判,所以清朝应该对受害者俄国进行赔偿。

    当翻译把戈洛文的话翻译过来后,索额图火冒三丈,痛斥戈洛文一派胡言,指出沙俄是侵略者,在黑龙江地区犯下了滔天罪行,清朝皇帝是忍无可忍才出兵讨伐,即便如此,也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克制,没有杀害任何投降的罗刹。索额图一番义正词严的控诉让戈洛文哑口无言,戈洛文不想就谁是谁非这个问题争执。

    他一再抗辩说尼布楚、雅克萨是沙俄先民开拓的地方,甚至说黑龙江流域自古就归沙皇陛下。沙俄企图通过咄咄逼人的外交攻势,取得黑龙江以北的大片领土。索额图明确表示不可能,他说道:“敖嫩河、尼布楚向来是我女真部落居住的地方。我们皇帝几次出兵都没有攻打尼布楚,并不是不想夺回这块地方,只是不忍心让你的人民死于屠刀之下。皇帝如此仁义,就是希望你们能幡然悔悟,及时回头。如果你们想强占这块地方,我们皇帝是绝对不会允许的。”

    索额图要求沙俄交出尼布楚和雅克萨,退到色楞河以西。不过,第一次谈判没有得到结果。

    第二天,进行了第二次谈判。戈洛文仍然坚持以黑龙江为界,索额图明确表示拒绝。戈洛文看这个方案不可能被中方接受,便抛出第二个方案,以牛满河和精奇里江为界,想把精奇里江东面和西面的大片领土包括雅克萨据为己有。索额图拒不接受,但此时索额图犯了一个错误,他亮出了底牌。他以为沙俄做出了让步,康熙又喜欢尽快达成协议,便把康熙最后的底线,也就是以尼布楚和音果达河为界摊了出来。这样一来,等于是把贝加尔湖以东至尼布楚的大片清朝领土让给沙俄。

    尽管中方代表已经做出了重大让步,而且这个方案也满足了沙皇的训令,但是戈洛文仍然耍尽手段,想多占有一些领土。看着戈洛文卑劣的表演,中方代表非常愤慨,索额图直接说道:“除了尼布楚外,我们不会接受任何其他边界。”

    这样一来,会议中断,谈判陷入僵局。双方一度剑拔弩张,沙俄增派了三百名火炮兵,索额图也采取措施,准备将尼布楚包围起来。

    谈判仍然在继续,中方翻译张诚和徐日升告诉戈洛文:“如果不将雅克萨及其附近的地区让给清朝,和谈不会有任何结果,到最后可能还是要通过武力解决。”

    沙俄虽然固执己见,但清政府已经做出了让步,而且军队也已经准备好,再加上尼布楚一带的少数民族早已忍受不了沙皇的压榨,准备和清朝军队联合,共同反抗沙俄。沙俄在尼布楚的军力本来就不多,西伯利亚那边也没有兵力可以支援,如果逼清军走极端的话,很可能引起整个贝加尔湖以东的殖民区产生动荡,戈洛文可不想冒这个险。

    九月七日,中俄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终于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根据条约的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土地属于清朝。黑龙江和乌苏里江都是清朝的内河,清朝同意让出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一带原属于清朝的土地,并允许沙俄在边境通商。沙皇同意将黑龙江内的军队撤回国。

    在边界处建立了一个永久的界碑,可惜后来清政府不争气,还是让沙俄把雅克萨等大片领土夺了去。无论如何,这个条约奠定了中俄边境百年和平。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