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十章 康熙之死与雍正继位

作者:鹿鼎公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自从康熙死后,雍正一生不住畅春园,死后也不葬在清东陵,好像有意躲避自己的父亲。畅春园是康熙居住和办公的地方,这么好的地方雍正却不要,反而另外拨款修建圆明园,作为自己的办公地点。另外,康熙平生最喜欢去热河避暑山庄,雍正当皇帝后一次都没去过。更让人诧异的是,雍正为自己选定的陵墓远远避开清东陵,选择了数百里以外的京西易县,后人称之为清西陵。这确实让人费解,如果雍正不是十分厌恶自己的父亲,那就是有意要回避什么?

    韬晦大师

    胤禛的兄弟们个个不是等闲之辈,但是像胤禛这样城府极深胸怀韬晦的确实很少。在他的兄弟们为储位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雍正却冷眼旁观,不动声色。

    在漫长的储位争夺战中,雍正从来没有强出头,所以大家都不提防这个人,都没把目光聚焦在这个人身上。

    太子二度被废之后,储位争夺更加激烈,胤禛也感到焦虑,这时候他的举动有点不可思议。他完全抛开争权夺利那些烦心事,而是选择礼佛参禅。胤禛这么做是因为他深深地感觉到,争储弄不好会闹出人命来的,还是明哲保身比较好。

    这段时间里,胤禛经常朗诵唐伯虎的《一世歌》:

    人生七十古来稀,前除幼年后除老。

    中间光景不多时,又有炎霜和烦恼。

    过了中秋月不明,过了清明花不好。

    花前月下且高歌,急需满把金樽倒。

    世人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

    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

    春夏秋冬弹指间,钟送黄昏鸡报晓。

    请君细点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

    草里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半无人扫。

    也许这首诗的意境跟胤禛这期间的心态很契合,这是一种淡定又超然的心态,在胤禛身上不乏城府,城府加上超然最终让胤禛笑到了最后。

    胤禛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想当皇帝的,即使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他也没那想法。基于这种心态,在太子争夺战中,他始终抱着局外人的态度,没有非分之想。太子第二次被废后,胤禛的思想发生了动摇。要知道胤禛是四皇子,上面除了太子,就两个哥哥,大哥很快就被关进牢里,比自己年长的只剩下三阿哥了。

    胤禛本人能力也不差,如果说没想过太子之位是不太可能的,但大哥的悲惨遭遇让他明白,觊觎太子之位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胤禛的心腹戴铎曾给他写了一封信:

    当此君臣利害之关,终身荣辱之际,奴才虽一言而死,亦可以报知遇于万一也。谨据奴才之见,为我主子陈之:

    皇上有天纵之资,诚为不世出之主,诸王当未定之日,各有不并立之心。……我主子天性仁孝,皇上前毫无所疵,其诸王阿哥之中,俱当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为忌,无才者以为靠……

    戴铎极力怂恿胤禛加入争储行列,认为这是关系荣辱的最重要关头,康熙虽然是个圣明的皇帝,但是心中对太子人选始终没有定夺。诸王钩心斗角,有不并立之心,也就是说如果其他人当上了太子,小心将来受损啊!接着,戴铎夸赞胤禛德才兼备,深得人心,是大清优秀的CEO。总之,一句话,一定要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为了帮助胤禛夺储成功,戴铎给他提出了三个重要的建议:第一,搞好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第二,搞好跟朝廷官员的关系;第三,培养人马,收拢人心,壮大自己的实力。

    戴铎对胤禛真是忠心耿耿,他还说道:“庸众的父子关系好处,但是英明的父亲难相处啊!兄弟少,手足之情好处,兄弟多了,关系不好处!为啥呢?跟英明的父亲相处,如果你不展现自己的优点,恐怕会被他嫌弃,如果过于展现自己的长处,又会让他心里不舒服,猜忌你。兄弟多了,各有各的爱好,各有各的想法,彼此之间争强好胜,互相攀比,也不好相处。”

    怎么处理好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呢?戴铎给出了四字箴言:孝、诚、和、忍。只有这样才能左右逢源,各方不得罪。

    胤禛是怎么回复的呢?我们不妨摘录下来:

    语言虽则金石,与我分中无用。我若有此心,断不如此行履也。况亦大苦之事,避之不能,尚有希图之举乎?至于君臣利害之关,终身荣辱之际,全不在此,无祸无福,至终保任。汝但为我放心,凡此等居心语言,切不可动,慎之,慎之。

    从胤禛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城府之深。他首先肯定戴铎的话是为自己好,说的话也是金玉良言,但是却对自己毫无用处,因为自己根本没有争储之心,如果有争储之心的话,早就不是这么样了。胤禛还说继承皇位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躲都来不及,又怎么会去争呢?至于君臣的利害关系,个人的荣辱跟这个毫无关系,无祸无福就是人生最大的福气。从胤禛后面的两个“慎之”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不想,而是这种事得非常谨慎,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行了。

    自此以后,胤禛就开始秘密结党营私,一方面处心积虑网络人才,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被康熙发觉,竭力给人中正的感觉。

    事实上,自从激发了对皇位的兴趣,胤禛的野心越来越大了,但他从不表露出来。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戴铎被派往福建担任知府,戴铎相当于胤禛的私人密探,他把自己知道的一切全都用密信的方式告诉胤禛。

    其中,有一次戴铎告诉胤禛,他在武夷山看到一个奇异的道人,戴铎想为主子祈福问卦,道人测了一个万字,万是福气多多的意思,跟胤禛的名字以真祈福正好应合。胤禛听了非常愉悦,认为自己离皇位又进了一步。

    康熙六十年(1721年),戴铎从知府升到道员,后来因为生病想回京,他首先请示胤禛。胤禛给他回信说,你不要这么没出息,你要一直待下去,做到总督和巡抚,相信我。

    康熙晚年曾经召抱病在老家的李光地回京商量建储大事,康熙问李光地谁比较适合,李光地诚恳地说:“众皇子之中,八王最为贤明。”戴铎立刻反唇相讥:“八王性格懦弱,比不上四爷德才兼备,恩威并济。”

    胤禛虽然对康熙服侍得挺周到,但康熙好像始终跟他隔着一道墙一样,很长时间他都没有把这个儿子跟太子之位联系在一起。胤禛曾经为废太子说话,还让人拿下废太子身上的锁链,给康熙留下了仁慈的印象。康熙病重的时候,胤禛亲自端药送水,比其他阿哥表现得要真诚殷勤。

    后来康熙封他为亲王的时候,他还表示想降低自己的爵位,以便和其他阿哥们平等。这种行为虽然作秀,但很容易引起其他地位较低的阿哥们的好感,也容易让康熙赏识。

    胤禛在处理兄弟关系上也很有一套,他很清楚众阿哥们私下里斗得死去活来,甚至到了以命相搏的地步。但他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依旧跟所有阿哥正常往来。

    在当时的众阿哥当中,会玩关系、会察言观色这方面只有八阿哥胤禩跟胤禛有得一比,但是胤禩的城府和韬晦不及胤禛。

    胤禛能够登上帝位也不是偶然的。

    权谋之路

    内外妥帖之后,胤禛开始紧锣密鼓地拉拢人才,在胤禛的集团里文有戴铎,武有年羹尧。此外,还有湖广提督魏经国、副都统常赉、商州知州沈廷正、武会元金昆等等。

    尽管阵容已经很庞大了,胤禛还想拉拢更多的人。大学士马尔哈齐给胤禛介绍礼部侍郎蔡珽,胤禛召他来见。蔡珽以大学士不便去王府为借口拒绝。后来,胤禛又让年羹尧亲自去请,蔡珽还是不来。后来,蔡珽在热河行宫陪康熙,刚巧胤禛也在。胤禛再次让年羹尧的儿子年熙去请他,蔡珽这次再也不好意思拒绝了。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胤禛为了拉拢人才,不惜大费周章,可见其志不小。形成了自己的小集团后,胤禛要求门人对自己保持绝对的忠诚和服从。对于管理属下,胤禛也很有一套。

    年羹尧是他面前的红人,官也做得顺风顺水,有段时间忽然不那么恭敬了,在给他的信中没有自称奴才,而是自称官职。胤禛很生气,他听说三阿哥和十四阿哥也在拉拢年羹尧,便大骂年羹尧是恶少,甚至抓住年羹尧给自己信中写的话,其中有:“今日之不负皇上,即异日之不负王爷也。”胤禛吓唬年羹尧,光凭“异日”这两个字,我就可以告得你抄家灭门。胤禛当然不会把这些信抖搂出来,如果抖搂出来,自己也会跟着年羹尧一起遭殃。

    对于亲信戴铎,胤禛的脾气也不是很好,经常责骂他,怕他变心,恩威并施,控制艺术把握得炉火纯青。

    在权谋之路上,胤禛不停地笼络着各种各样的人才,隆科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隆科多是步军统领兼理藩院尚书,是国舅佟国维的儿子,以前隶属于八阿哥党,其实,隆科多跟胤禛的关系更密切,因为胤禛的养母是佟佳氏(佟国维之女孝懿仁皇后),从这点可以看出,八阿哥真是个不容小觑的人物,如果不是康熙刻意打压,继承皇位的是他无疑。

    后来,八阿哥胤禩彻底没戏了,隆科多加入胤禛的阵营,胤禛的皇位之路越来越宽了。

    胤禛还有一个铁杆支持者,十三阿哥胤祥,胤祥自己是没有希望的,他把宝全部压在四哥身上,成为胤禛小集团里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到了康熙暮年的时候,在众多阿哥中,胤禛的势力已是最庞大的,门下掌握军政大权的人遍布四方,朝中也大有人在。其他阿哥的势力明显不如他,三阿哥虽然跟康熙关系比较近,但是势力太小,八阿哥以前是竞争对手,随着这些年来康熙的打压,已经成不了多大的气候。还有一个十四阿哥,据说康熙非常宠爱他,但十四阿哥在外面带兵,有一定的兵权,却对政治不是十分熟悉,党羽也不是很多。

    经过多年的经营,四阿哥胤禛已经是独占鳌头了。

    胤禛不是那种讨人喜欢的人,但他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终于博得康熙的好感和信赖。在晚年,康熙与胤禛的交往日渐频繁,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很放心地交给这个儿子。胤禛也确实有办事能力,做事果断,手腕灵活。就拿佟国纲的儿子鄂伦岱和胤禩结党一事来说,康熙就很不满,常常抱怨说鄂伦岱以皇亲国戚自居,不尊重长辈,甚至在皇帝面前都敢顶撞。当时胤禛就骂道:“这种乱臣贼子,如果交给儿臣,儿臣一定会立即诛杀。”

    康熙是个重亲情和孝道的人,他没拿鄂伦岱怎么样。但是雍正当皇帝后,没有饶了鄂伦岱,他揪住鄂伦岱在乾清宫里面随地大小便的事情小题大做,说鄂伦岱对皇家不尊重,即行处死。

    胤禛在办事这块比康熙更较真,更具责任心。

    二废太子后,康熙让胤禛审问太子党的重要人物,步军统领托合齐。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顺治的淑惠妃去世,康熙发现办理丧事的人很不负责,做事潦草,便让胤禛去查办此事。胤禛接到任务后,立即对工部和光禄寺进行彻查,对一些办事不力贪污受贿的官员进行了惩办。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策妄阿拉布坦又犯上作乱,康熙询问胤祉和胤禛要不要出兵,胤禛主张出兵,时人认为他是想获得军权,自己担任抚远大将军。也许康熙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让十四阿哥胤祯带兵,胤祯跟胤禛是亲兄弟。但因为这事,他们兄弟心里埋下了怨恨。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明朝十三陵被盗,康熙让胤祉和胤禛去调查,并祭拜。同年,孝惠皇太后去世,康熙病重,丧事交给胤祉和胤禛两人处理。

    康熙六十年(1721年),举行六十年登基大典庆祝,胤禛被派到盛京祭拜祖陵。这么大的事,康熙本想亲自去,但由于身体不好,就委托胤禛去做。胤禛回来后,又祭奠太庙。冬至的时候,胤禛又代表康熙祭天。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康熙是把胤禛当成继承人来培养的。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距离康熙驾崩还有一个月,通仓和京仓亏空的事情泄露,康熙派遣胤祉和胤禛去调查。通过这次实际的调查,胤禛掌握了国家经济内部的第一手资料,他看到貌似繁荣的康熙王朝内部千疮百孔,外面金光闪闪,里面却腐朽不堪。什么GDP啊,仓库盈余啊,都只不过是数字游戏,并不是国家的真正财富。当时,胤禛意识到,如果不改变这种情况,国家会继续亏空下去。胤禛上台后,立即着手清查亏欠,追查那些烂账。

    通往帝王之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只要走得踏实,哪怕一开始并不是皇帝心目中的最佳人选,最终也会凭借实力得到各方的青睐和支持。

    康熙之死,雍正继位

    晚年,康熙颁布了一道谕旨,回顾自己的一生。

    康熙说:“我年轻的时候,身体相当好,极少生病。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我已经快七十了,在位近六十年。从黄帝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四千多年了,这期间,至少有三百多个皇帝,在这些皇帝中,我可能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后来,康熙的孙子乾隆本来可以在位时间超过康熙,考虑到康熙的谕旨,做到六十年时他禅位于嘉庆,这也是孝道的一种体现)……”

    康熙继续说:“古代有很多帝王短命而死,后来的史学家和文人总是喜欢讽刺这些人,说这些人纵欲无度,所以早死。就连一些英明的皇帝,他们也要鸡蛋挑骨头,把人家说得一无是处。这些人真是不了解情况,其实很多帝王之所以早死是因为国事繁重,他们多数人是累死的……这世上没有几个人能长命百岁,很多帝王都很忌讳死字,搞到最后,连个遗诏都没机会写。对此,我丝毫不忌讳,人总是要死的,江山注定要移交给下一代,这些我都知道……我在位这么长时间,享有天下最尊贵的地位,是天下最富贵的人,对君位弃若敝屣,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我唯一的希望就是,经过我多年的经营,天下能够太平无事……”

    康熙晚年深受病痛折磨,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公开继承人是谁。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康熙反而更加渴望过一种有生机的生活,越是晚年,他越是喜欢打猎。虽然他无法拉弓,无法策马奔腾,但他会欣赏别人打猎,呼吸沙漠草原上的粗犷之气,感受生命的原始滋味。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天气特别寒冷,冬天已经早早降临了紫禁城。在皇宫之中,康熙情绪烦躁,来回走动,像个不安分的顽童。康熙感到一种难言的孤独和寂寞,是的,没人能化解的寂寞。他忽然决定出去,透透气,散散心。

    康熙决定去南苑打猎,走到城外,看到一望无际的平原,康熙心里顿感舒畅很多。但是,走着走着,康熙忽然感到身体很不舒服,好像这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不欢迎自己一样,康熙有一种晕眩的感觉,接着就不省人事了。

    十一月初七,康熙的身体稍微好转,回到畅春园休息。到了十三日,病情再次加重。从康熙发病到驾崩才一周的时间,人们或许会想,康熙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

    康熙是在行猎的途中染病的,当时正值冬天,寒风萧萧,冰雪飘零。康熙本就是一个老年人,还是个身体不好的老年人,偏要喜欢强撑着,表示“老当益壮”,在路上着了凉,染上了风寒。说来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病,也就是感冒而已,但对于一个暮年人来说,病来如山倒,小病也可以夺人性命。

    病中,康熙并不认为自己这次会有生命危险,他跟一般人的想法是一样的,感冒是小病,想当年自己金戈铁马,难道这点感冒还能要了自己的命?

    因为康熙的病情加重,便让胤禛代他举行祭天大礼。这些日子胤禛跟他走得特别近,胤禛很重视这次祭天大礼,所以每天都斋戒,对父亲也很关心,一天要去问安几次。每次康熙都说:“朕身体好了点儿。”

    也许正因为在康熙最后的日子里,胤禛陪伴在父亲身边,所以外人才怀疑他篡位。从康熙后来交给他一些重大的任务来看,雍正应该不是夺嫡篡位。只不过康熙生前没有立储,临终留下口谕难以服众,尤其是其他的一些阿哥,心里更是不服,所以雍正夺嫡这个流言才流传开来。

    十三日凌晨两点,康熙病情突然加重,他感到自己快不行了,立即让人召胤禛进宫。胤禛当时可能在城外办事,其他的阿哥们都到齐了,他还没来。上午九点多胤禛才赶到畅春园,这天康熙召见了胤禛三次,两人肯定是谈了一些话,但历史没有记载,我们也无法知道。

    当天晚上七点到九点之间,康熙就轰然驾崩,离开了这个他无比眷恋的人间,只可惜他真的无法再活五百年。

    我们一定很好奇,胤禛又是怎么样当上皇帝的呢?

    有这么一个说法,胤禛在到达畅春园之前,康熙已经召集了众阿哥和理藩院尚书隆科多到床前,对他们说:“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这个记载出现在雍正编纂的《大义觉迷录》中,其他的书都是参照雍正的这个版本,由于是自说自话,难免会让人怀疑其真实性。

    但是根据胤禛的记载,他是从隆科多口中得知这个消息的,这就让人迷糊了。因为胤禛来了之后,还跟康熙密谈过很多次,没有理由这么重大的消息是从隆科多口中得知,像这么重大的事情,康熙当然会当面告诉胤禛,开诚布公让大家都知道。

    真实的情况可能是康熙生前并没有指定任何继承人,但是留下了遗诏,遗诏指定的继承人是胤禛。作为一个垂死的老人,是不希望看到在自己弥留之际儿子们还愤愤不平为皇位吵得死去活来的,那么谁还有心思理会将死的父亲呢?所以,秘密建储制度的真正发明权应该归康熙,雍正只不过是把父亲的产品改进升级了一下。

    如果是这样,雍正为什么又要捏造事实说在自己没来之前父亲就当众宣布自己为继承人呢?其实,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表明自己是正统的合法的,没有任何弄虚作假。在雍正期间,质疑他篡位的言论相当多,他编出这段情节也可以理解。

    雍正继位后,和大臣们商议康熙的庙号,最后确定为圣祖,圣是表彰康熙的仁德,祖是表彰他的功绩,只有功绩相当大的皇帝才能称祖,连皇太极这么厉害的皇帝都只得了个太宗庙号。当时,雍正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刺破中指,用血写出了“圣祖”二字。

    康熙的陵墓又叫景陵,在顺治的孝陵东南约两里的地方。景陵曾两次被盗,一次是军阀孙殿英为了解决军费问题盗取清东陵,景陵是其中之一。第二次是抗日战争刚结束不久,一群土匪把魔爪伸向了清东陵。景陵被盗之后,没有经过清理,导致墓穴内积水,一代明君康熙的尸骨泡在积水中,情何以堪。

    康熙之死和雍正继位是清史的一大疑案。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说康熙是被雍正毒死的,雍正在给康熙进人参汤的时候,放了毒药,再加上民间传言雍正喜欢跟江湖奇人来往,这个说法似乎很可信。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对此有过记载,并做出了自己的判断:“那天晚上,就皇帝号呼之声不安之状来看,即使没有人下毒,也肯定是突然发生了什么变故。”一些清史学者也提出了雍正继位是宫廷政变的说法。

    雍正下毒,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这是从人性最阴暗的一面来揣测的。但雍正没有太大的必要这么做,就算他毫无人性,纯粹从利害角度也没必要。康熙是重病在身,活不了几天,你还要毒死他,就这么等不及吗?再说,雍正处理朝政已久,势力非同小可,就算康熙不想立他,他依然可以做到自立。

    这就涉及第二个疑点:雍正是不是篡改了遗诏?

    当时有人传言说康熙本来想传位于十四阿哥,结果雍正把十字改成了于,就变成了传位于四阿哥。这个说法仔细一推敲就发现漏洞百出,在清朝,书写皇子的名字的时候前面必须加一个皇字。如果康熙真想传位十四阿哥的话,也是这样写:传位皇十四子。雍正改过来就是:传位皇于四子。语句不通,而且清朝写“于”一般不是用这个字,而是用“於”。而且,朝廷诏书,尤其是继位这种大事肯定是用满汉两种语言书写的,你改得了汉文诏书,改得了满文诏书吗?所以,说雍正篡改遗诏也不太可信。

    之所以有那么多人相信雍正篡位,跟雍正后来古怪的性格也有关系。自从康熙死后,雍正一生不住畅春园,死后也不葬在清东陵,好像有意躲避自己的父亲。畅春园是康熙居住和办公的地方,这么好的地方雍正却不要,反而另外拨款修建圆明园,作为自己的办公地点。另外,康熙平生最喜欢去热河避暑山庄,雍正当皇帝后一次都没去过。更让人诧异的是,雍正为自己选定的陵墓远远避开清东陵,选择了数百里以外的京西易县,后人称之为清西陵。这确实让人费解,如果雍正不是十分厌恶自己的父亲,那就是有意要回避什么?

    而且雍正是相信鬼神的,他这么做很容易让人怀疑他篡位后,没脸在地下见自己的父亲。如何解释雍正“生不住畅春园,死不葬清东陵”呢?说实话,还没有找到非常完美的解释。当然,也有可能是雍正想走出康熙大帝的影子。

    但仅凭雍正的这些行为和习惯就判定他篡位,明显证据不足。康熙晚年的一系列举措就是在给雍正铺路,他还有必要篡位吗?而且,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雍正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皇帝,在有的方面甚至超过了康熙。

    非常有意思的是,雍正葬在清西陵以后,给自己的儿子乾隆出了一个难题,百年后是陪父亲呢,还是陪爷爷?乾隆很为难,最后想出了个折中之策,规定隔代葬一陵。乾隆跟康熙隔一代,所以就跟康熙葬在东陵,嘉庆跟雍正隔一代,就跟着雍正葬西陵。

    整个康熙王朝就这样结束了,在王朝灿烂的背后潜藏着腐败的种子,雍正跟康熙的性格完全不同,跟他的儿子乾隆也脾气迥异。在中国历代帝王中,雍正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同时也是非常神秘的一个皇帝。

    他的知名度不亚于父亲康熙和儿子乾隆,但名声却不太好,在下一本书中我们将走近这个神秘的帝王。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