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十二章 雍正暴毙之谜

作者:鹿鼎公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在专制时代,雍正算得上是一个勤政的好皇帝,自诩不好色也不好酒,可惜这始终是一种疑问,美酒佳肴,再加上后宫一大堆美女,一个人需要多么强悍的意志力才能抵抗啊!

    我们无法推知雍正是否好色,却可以肯定他沉迷于道佛和丹药,雍正死后没几天,乾隆就下了一道谕旨,把炼丹的道士全都赶出宫。乾隆这么做,似乎是在暗示雍正的死可能跟道士和丹药有关。

    吕四娘寻仇

    十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不可否认的是雍正在执政期间,改革的力度是非常大的。他用十三年时间翻修大清这座已经开始腐蚀的巍峨大厦,直到他死,都没有竣工。不过,他已经做了绝大部分的事情。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凌晨,一股阴风吹过圆明园,大清最具争议的帝王雍正驾崩,享年五十八岁。

    关于他的死,众说纷纭,疑云重重。因为雍正走得实在太匆忙了,从生病到死亡不到三天的时间。

    在雍正首席秘书张廷玉的《自订年谱》中有详细记载,八月二十一日,雍正偶感不适,但仍然像往常一样听政。二十二日,雍正身体不好,半夜二鼓的时候,急召王公大臣进宫,张廷玉和鄂尔泰等人纷纷赶往圆明园。二十三日子时,雍正就龙驭上宾。

    雍正因为死得过于仓促,难免有人揣测他的死因,加上雍正生前得罪了不少人,有人说他是遇刺毙命的。这种说法大多见于稗官野史中,如《满清外史》《清宫十三朝》《清宫遗闻》等,据说这个刺客叫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孙女。

    雍正六年,发生了吕留良文字狱,吕氏一门,要么被处死,要么被流放。唯独吕四娘聪明伶俐,带着母亲逃了出来,躲在民间,隐姓埋名。后来吕四娘遇到了武林高手甘凤池(李卫抓住的那个没有骨气的“侠客”),甘凤池教四娘武艺,四娘勤学苦练,终于练得一身好武功。后来,吕四娘乔装改扮,偷偷混入宫中,在雍正睡熟之时砍下他的脑袋。

    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但也有一些历史学家相信,1981年的时候,考古学家曾经想发掘雍正的泰陵,开棺验尸,判断这个传说的真假。还没有动工的时候就接到上级的通知,停止了泰陵的发掘工作。

    还有一个版本的说法是文字狱后,吕四娘偷偷混进宫里,以宫女的身份伺候雍正,伺机得手的。

    这种说法不太可信,并不是因为太离奇而不可信。而是跟事实不符,吕留良案子之后,吕家并没有漏网之人。雍正八年,社会上有谣言说吕家有漏网之人,雍正便讯问李卫:“外间传言说有吕氏孤儿,一定要好好追查,如果查出有吕氏孤儿,朕可不能轻饶你……”

    李卫不久上密折说:“吕氏一门,不论男女老幼全都监禁,连吕留良父子的坟墓也派人重重监视。”李卫的性格我们知道,做事情认真负责,是雍正朝第一大直脾气的清官。

    如果真有这么一个吕四娘,是不是有可能混进宫里呢?也不太可能,在清朝罪犯没入功臣家为奴的例子不少。但雍正对吕案却没有这样处置,因为吕案关系重大,属于情节严重的犯人,所以只能发到宁古塔,做披甲人的奴仆。

    既然不太可能,为什么吕四娘刺杀雍正流传了两百多年呢?其实野史的这个传言还是来自雍正的宠臣鄂尔泰的传记。

    根据《鄂尔泰传》的记载,雍正暴毙的那天没有任何异样,跟往常一样上朝,午后忽然召鄂尔泰进宫,此时,外间已经风传雍正暴毙的事情。鄂尔泰来不及套上马鞍,就往宫里飞奔,以至于腿骨都磨出血,入宫以后,鄂尔泰在宫里待了三天三夜才出来,没吃一顿饭。当时天下太平,而且乾隆已成年,为什么仓皇到这个地步呢?所以,人们纷纷猜测遇刺说或许是真的。

    然而,这个证据也不可靠。查看鄂尔泰的十几种版本的传记,只有袁枚的《行略》中有类似的记载。但是里面也没有提到雍正当天就驾崩了,更没说到鄂尔泰几天没吃一顿饭。而且《行略》的记载本身就有夸大和渲染的倾向,不是严格的史书。

    其实,雍正真正暴亡的时间可能是二十二日晚上,也就是说比史书记载的死得更突然。为什么这么说呢?史官之所以写成二十三日子时就是为了削弱暴亡的效应,给人感觉雍正的死亡推迟了一天,其实时间相隔很短。

    袁枚可以算是鄂尔泰的一个门生,后来受鄂尔泰的后人之托为老师写传记,自然想突出雍正驾崩之时鄂尔泰的那种急切焦急,之后又写鄂尔泰拥立新君,袁枚把这些功劳全都堆到鄂尔泰一人身上。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雍正驾崩之时身边有很多人,包括大学士张廷玉。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雍正不是被刺杀的,更不是被吕四娘刺杀的,那为什么这个传言的市场这么大?

    首先,跟雍正这个人有关系,雍正干了太多在一般老百姓看来大逆不道的事情,譬如谋父夺嫡、逼死兄弟、抄家流放等等,有些不是事实,但流传很广。因此,一般的人对这个皇帝有一种仇恨的心理,自然希望他不得好死。而且雍正的性格非常奇怪,给人很神秘的感觉,人们连血滴子都能想象得出来,那么吕四娘又为何不能刺杀雍正呢?

    其次,汉人对满人的统治一直心有不甘,雍正上台之后为了维护统治又实行了铁腕政策,百姓是敢怒不敢言。杜撰一个像吕四娘这样的巾帼英雄,可以满足内心深处的遗憾,我们汉人的一个女子就杀掉了雍正,这跟谣传乾隆是陈阁老的儿子性质是一样的。

    再次,圆明园确实出现过刺客,不过这是嘉庆朝的事情,将嘉庆朝发生的故事安在更加神秘的雍正头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后,雍正死得实在太仓促了,一般人理解不了,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就突然死了呢?自然而然就联想到刺客。

    还有一种说法更离奇,说雍正是被宫女缢死的,这种传说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但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这个说法出现在清末的《梵天庐丛录》中,说是在雍正九年,宫女和太监吴守义、霍成等人在雍正睡熟之际,用绳子勒他,就在雍正快断气的时候,太医过来救活了他。宫女想勒死皇帝这种事情确实有,但不是发生在清朝,而是在明朝的嘉靖年间。雍正和嘉靖的庙号都是世宗,可能有人搞混了。

    另有人说雍正是被湖南卢氏妇人杀的,卢氏犯了谋逆罪被处死,他的老婆会剑术,想为他报仇,进入畅春园,杀了雍正。我们知道的情况是,自从康熙死后,雍正再也没有进过畅春园,显然造谣者把畅春园跟圆明园搞混了。

    曹雪芹“林黛玉”联手毒死雍正

    最颠覆人的观点莫过于曹雪芹和“林黛玉”毒死雍正了,这简直是旷世奇闻,我们不妨也了解一下。

    提出这个观点的是霍国玲、霍纪平姐弟两人,在这姐弟俩看来,曹雪芹写《红楼梦》这本书就是为了痛快淋漓地骂雍正。我们知道,曹雪芹本来是富二代,雍正上台后,抄了他的家,让他过上了贫困的生活。霍氏在此之外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说这个雍正夺走了曹雪芹心爱的人,也就是书中的林黛玉,霍氏说历史上林黛玉的真实原型是竺香玉。

    在霍氏的《红楼解梦》中,提到康熙五十四年,曹寅的儿子曹颙病故,妻子马氏生下遗腹子天祐,这孩子便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而雪芹则是后来用的化名。在康熙的时候,曹家是非常风光的,家里经常养一些戏班子,戏班子里有一个小女孩叫竺香玉,小名红玉,是曹家从苏州买过来的,此女便是林黛玉的原型。

    雍正六年,曹家被抄,举家从金陵迁到北京。天祐和香玉从小青梅竹马,两情相悦。不幸的是,雍正八年选秀女,天佑的叔父曹頫的妻子王氏为了邀宠,怂恿曹頫将香玉认作义女,然后送到宫里。他们希望以此邀宠,博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

    香玉进宫且后来被纳为妃子甚至还立香玉为皇后(亏霍氏想得出来)。所以,曹雪芹决定复仇,夺回自己的爱人。曹雪芹进宫混了个“管理御用和尚道士”的职位,后来又和香玉取得了联系。雍正十三年秋天,曹雪芹和香玉最终合谋用丹砂毒死了雍正。雍正死后,香玉以悼念先皇为由,再次出家当尼姑,到香山一带的寺庙里进修。曹雪芹也到香山一带定居。两人经常在一起品茶读书,度过了九年的幸福时光。乾隆九年,事情被揭发,香玉自尽,曹雪芹远走异乡。

    但我们知道,雍正的皇后在史书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孝敬宪皇后,内大臣费扬古的女儿,还有一个是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在雍正生前钮祜禄氏还不是皇后,乾隆即位之后她升格为皇太后,后来尊她为孝圣宪皇后。哪有什么竺香玉皇后啊!霍氏对此当然也清楚,解释是乾隆在历史中抹去了这段历史。

    尽管从雍正的元配皇后死了后,后宫四年的时间没有皇后。但后宫无主在历史上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连皇后都没册立。就拿雍正的父亲康熙来说,元配赫舍里氏死后他就不想再立皇后,几年后迫于孝庄的压力才封钮祜禄氏为皇后,钮祜禄氏死后,康熙四十多年里没有立皇后。

    历史没有竺香玉这个人的资料,霍氏便把一切问题都推到乾隆身上,根据霍氏的说法,像乾隆这样的皇帝,想抹去一个人的历史轻而易举。但事实上,即使贵为帝王,也不能随意抹去历史。中国史官有一个传统,客观书写。皇帝可以在政治上专制独裁,但是不能让史官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篡改删除历史,即使要篡改历史,也得悄悄地有技术地进行,不可能粗暴地把历史直接删了。再说了,如果竺香玉是雍正的皇后,那等于是乾隆的皇太后,他可以不尊重自己的皇后,也不能不尊重父亲的老婆啊!

    在霍书中,还有一个惊人的推测。雍正的妃嫔刘氏在雍正当皇子时就封为贵人,生不出一男半女,到雍正十一年时突然生育皇子弘瞻,霍氏推测弘瞻很可能是香玉所生,香玉出家为尼后,将弘瞻托付给刘氏抚养。乾隆九年,谋杀案暴露,香玉自杀,乾隆便将弘瞻记到刘氏门下。

    其实,女人婚后十多年生孩子很正常,尤其是在皇宫里更正常,皇帝的妃子太多,某个人要想经常被临幸,概率很小,临幸那么几次,不怀孕的概率很大。而且,清廷里皇子出生后有严格的程序登记的。

    所以说,整个什么竺香玉都是捏造,如果真有这么一个人,真被雍正封为皇后,即使乾隆有本事把她的资料全部抹去。乾隆也没本事抹去野史和外国的记载,尤其是朝鲜官方的记载。有人可能说,朝鲜是中国的附属国,乾隆可能指示朝鲜方面删除这个皇后的资料。乾隆是一个非常要面子的人,这种话他是没可能说出口的,因为这有失国体。就算他能说出口,朝鲜也没遵守的必要。在《李朝实录》中充斥着大量的对清廷不敬的记录,仿佛有意看清廷笑话一样,这是可以理解的。朝鲜的国名还是朱元璋题的,自始至终不忘明朝,《李朝实录》记载康熙五十年后,骄奢淫逸,举措颠倒;还记载雍正沉溺淫色,下半身很长时间不能动弹。朝鲜的史书不受清廷检查,如果竺香玉确实存在,没必要隐瞒。

    从人情这个角度来看,曹雪芹谋杀雍正也说不通。曹雪芹可能对雍正不满,但根本谈不上恨之入骨。雍正抄家是全国范围的,并不是针对曹雪芹一家,也不是报私怨,而是因为曹家有亏空。连雍正的兄弟们为了填补亏空都把家里的东西摆到大街上去卖,曹雪芹还有什么理由对雍正恨之入骨。

    雍正在抄曹雪芹家时,发现他家已经没多少钱了,雍正听了还颇为同情。让他们一家进京,安排房子给他们住。七年,雍正自掏腰包为曹頫补足亏空,还允许曹雪芹到曹家去读书。所以,在抄家这块,曹雪芹不应该对雍正有深仇大恨,除非是个不明事理的人。

    就算真有竺香玉这个人,根据霍氏的说法,雍正夺走了曹雪芹心爱的人,貌似曹雪芹有理由恨雍正了。首先,宫廷选秀可不等于雍正夺走竺香玉,霍氏把选秀和抢占民女混为一谈。而且香玉之所以进宫还是曹頫安排,曹雪芹要恨首先恨他叔父,曹頫的目的是东山再起。想必,香玉在进宫之前也明白自己的任务:得到皇上的宠爱,让曹家再次富贵。如果说雍正封她为皇后,可谓恩宠至极,曹雪芹和香玉都没有任何理由恨他,你们的目的也达到了,不感谢皇帝,居然想谋杀了他,这……

    如果霍书的描写是真实的话,那么雍正简直是一个冤大头,他对香玉情深义重,封她为皇后,对她百依百顺,香玉却给他戴绿帽子,最后还和奸夫一起毒死他。

    退一万步来说,雍正确实死于情杀,乾隆能不过问吗?就算是一个县城里死了一个小民,也要验尸。一旦追查起来,很容易就能发现凶手,从乾隆驱逐道士的行为来看,他也知道父亲确实是死于丹药中毒,如果香玉有嫌疑,只怕难以逃脱罪责。九年之后,乾隆才查出实情,结果当做贼案草草了结。事态平息后,曹雪芹又回到香山住,这实在太荒谬了。害死皇考这种事在一代雄主乾隆这里竟能这么草率,想想乾隆是怎么对待曾静和张熙吧,那两人还只不过是诋毁雍正,结果雍正也释放了他们,乾隆还是把他们凌迟处死。

    所以,曹雪芹竺香玉联手谋杀雍正虽然看起来新颖,但没有可信度。

    丹药中毒

    年轻时,雍正身体很好,甚至有传言他会武功。继位后,雍正也经常说自己身体好。雍正七年开始,雍正的身体开始出状况了,差点一病不起。

    八年,雍正自己形容这场病:“朕从去年就觉得身体有点不舒服,当时没在意。今年二月,忽然发寒热,饮食也没规律,夜里很难入眠,这种情况持续了两个多月。到今年五月怡亲王逝世,朕亲自发丧,抒发了心情哀痛之情,没想到病慢慢好了。”

    八年正月,雍正让田文镜、李卫、鄂尔泰等人为自己推荐医术高明的郎中。后来,李卫给他推荐了一个叫贾士芳的道士。贾士芳本来是北京白云观里的一个道士,允祥曾经向雍正推荐过他,但雍正觉得他没用就把他遣出去了。李卫这次又举荐了他,看来这个道士可能真有两把刷子。

    贾士芳来了后,一边给雍正念经,一边帮他推拿。看来,效果很好,雍正还对鄂尔泰说贾士芳的调治很有效果。没过多久,雍正就感觉不对劲,他觉得贾士芳能够操纵自己的健康,想要自己的身体好就好,想要自己不舒服就能让自己不舒服。所以,雍正宣布贾士芳是妖人,竟将贾士芳斩掉。

    有学者指出,七年后,雍正可能是私生活越来越放荡,伤了身体,不得不乞灵于丹药。根据一些学者考证,贾士芳被斩的原因可能并非如此简单。雍正处死贾士芳后,并没有对其他道士产生反感,很可能是因为贾士芳属于道士中的北宗——全真派。全真派讲究修身养性,去掉七情六欲,所以贾士芳很可能是因为劝谏雍正不要耽于酒色,触了雍正的痛处被杀。

    在专制时代,雍正算得上是一个勤政的好皇帝,自诩不好色也不好酒,可惜这始终是一种疑问,美酒佳肴,再加上后宫一大堆美女,一个人需要多么强悍的意志力才能抵抗啊!

    我们无法推知雍正是否好色,却可以肯定他沉迷于道佛和丹药,雍正死后没几天,乾隆就下了一道谕旨,把炼丹的道士全都赶出宫。乾隆这么做,似乎是在暗示雍正的死可能跟道士和丹药有关。中国历史上,皇帝死于丹药的不乏其人,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就可能是死于丹药。

    雍正在治国方面跟他的老爸康熙一样信奉儒教,康熙虽然对道术有所涉猎,但是一直很克制,没有沉迷。雍正却不一样,雍正在宫中蓄养了大量的佛道之士。康熙对科学比较感兴趣,所以宫里安放着许多传教士,对于占卜和炼丹,康熙也有兴趣,但没有过分陷进去,所以康熙说:“朕虽然用喇嘛、和尚、道士,但并没有让他们占卜。”其实,康熙说的还不是实话,从他的一些朱批可以看出来,康熙也信占卜那一套。康熙虽然不相信丹药,但还是经常让道士们在宫廷内炼丹,可能是出于一种好奇心吧!道士炼好丹药后,康熙自己不尝,让道士自己尝,结果很多道士自尝苦果,不幸暴毙。

    雍正的文化修养相当高,为人的城府也相当深,治国相当老道。在治国上,他以儒家为宣传手段,但真正实行的是法家思想。在个人的信仰上,他倾向于佛教;涉及养生这块,他又非常相信道教,他认为通过道术的修养和服食丹药,可以延年益寿。雍正特别推崇紫阳真人,认为他的《悟真篇》是炼丹的真经,所以在雍正的诗歌里有大量关于炼丹的诗。

    雍正究竟从何时迷恋丹药,我们不知道,找不到可靠的资料。很显然,刚当皇帝的几年,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忙这些事情,即使有兴趣,也只能放一边。六年以后,千头万绪的国事终于被他整顿得条理清晰,这时候也有余闲了。当然,此时他的身体明显不如以前,想找一些道士来帮自己延年益寿也是情理之中。

    史书记载了雍正生病的情况,忽寒忽热,睡卧不宁。这病可能是操劳过度引起的,也可能是酒色伤身引起的。当然,从史书上来看,雍正既不好酒,也不好色,事实究竟如何不得而知。曾静曾经攻击雍正酗酒好色,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对此进行了反驳。

    雍正说:“朕不好酒是出于天性,以前提督路振扬进京问朕,皇上看上去全不像喝酒的样子,怎么外面有传言说皇上好饮酒。现在弥天罪人诽谤朕酗酒,跟外面的传言是一个道理。”

    雍正二年,山东巡抚黄炳进献荔枝酒四箱,雍正在密折上批道:“像这样的东西不能多献,朕从来不善饮酒,原本就是用来赏赐给别人的。”

    至于好色,雍正更是不承认:“朕自幼就不好色,当皇帝以后宫人少得可怜,朕常常自问:天下有几个像朕这样不好色的人。”

    这是雍正单方面的说法,当然不可尽信。在朝鲜的《承政院日记》中,记载有朝鲜君臣的对话,里面谈到雍正的好色问题。朝鲜的臣子说:“雍正沉溺女色,病入膏肓,身体自腰以下已经很长时间不能动了,年纪都快六十了,看来是死定了。”根据朝鲜官员的看法,雍正六年以后,国家安定,雍正逐渐腐化堕落。朝鲜的记载只能当做参考,也不能当成直接的证据。

    雍正并非死于酒色,不幸的是,恰恰死于自己所宠信的道士手中。

    当时很多人希望雍正早点死,不过现在我们知道,雍正死得早对大清是一种损失,甚至对中国都是一个损失。如果他活到父亲康熙那岁数,历史会是什么样呢?如果他活到儿子乾隆那岁月,历史又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不知道,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历史将要发生变化,清帝国的根基可能会更稳固一些。

    道家的真谛确实有延年益寿的作用,雍正倾心道家本来也是一件好事,如果他真按照紫阳真人的思想去做,估计也不会早死。因为紫阳真人在《悟真篇》中说的金丹,其实不是指外丹,而是指内丹,内丹是通过修炼精气神,在体内形成的。在《悟真篇》中,紫阳真人明确指出外丹为旁门左道。

    雍正八年,四川巡抚宪德给雍正发了一道密折,在四川成都仁寿县,有一个叫龚伦的人,活了九十多岁,善于养生,八十六岁时还让小妾生了孩子,龚伦精通岐黄之术,有龚仙人之称。雍正让宪德去拜访这个人,要好好对待这个人,然后快速把他送到京城。宪德后来奏称,这个人生于崇祯时,在雍正六年时就已经去世。雍正听说他去世,觉得非常可惜,但仍不甘心,问宪德:“他的儿子中有没有懂得父亲养生之道的,必须优待他们,然后婉转跟他们说,才能得到实话。”

    可惜,龚伦的儿子没有得到真传,或者得到了,怕出什么差错,没人敢担这个责任。宪德没法,只好又给雍正推荐了一个王道士,没想到这个王道士是个臭名昭著的骗子,后来被雍正撵走。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雍正当年求长寿之急切,也由此可以判断出他当时的健康状况一定不太好。

    后来李卫推荐了贾士芳,没想到雍正最后斩了贾士芳。贾士芳死后,据说圆明园里阴魂不散。雍正不得不请龙虎山的道士娄近垣来驱鬼,娄近垣由此获得宠信。

    贾士芳死后,雍正不但没有怀疑道士,道教活动反而更加频繁。在皇宫里,钦安殿是专门从事道教活动的,此外,雍正还让道士们在太和殿和乾清宫等主要宫殿里放上神板,还在寝宫养心殿里设置斗坛。为了做法事,雍正一次就让苏州织造为道士们做丝缎法衣六十件。

    雍正最宠信的还是后来南派的张太虚与王定乾两个道士。

    雍正炼丹,这是绝密事件,你在正史是找不到记载的。但是,仍然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在内务府账本《活计档》中,记载圆明园东南的秀清村在内务府总管海望主持下,先后运进四千斤煤炭,然后用铅汞为雍正炼丹。

    丹炉一打开,就没有再停止。根据档案记载,在雍正最后五年,平均每个月往圆明园运送炼丹的物品至少有两三次,总共有煤192吨,木炭42吨,还有大量的铁、铜、铅制器皿,以及矿银、红铜、黑铅、硫磺等矿物,并有大量的杉木架黄纸牌位、糊黄绢木盘、黄布(绢)桌围、黄布(绢)空单等物件。这些物品,都是炼丹必需品。

    娄近垣虽然是个道士,思想却非常世俗,有许多王公大臣问他养生之道,他回答说:“王公们锦衣玉食,就已经是神仙了。”由此可以看出,娄近垣这个人不简单,不完全是个修道的道士,雍正很宠信他,赏给他一万七千两银子,拨款大修龙虎山上道教宫殿。雍正暴毙后,娄近垣回到了道观,再也没有受到新皇帝的青睐,年八十终老于龙虎山。

    张太虚和王定乾专门负责为雍正炼丹,现在我们知道,丹药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对人体有剧毒,所以雍正很有可能是服食丹药中毒而死。

    入葬西陵

    雍正死后,遗体被运往皇宫,安置在乾清宫里。九月十一日,又将他的棺木移送到雍和宫,也就是做皇子时住的地方。乾隆二年三月初三,雍正棺木才下葬清西陵的泰陵地宫。

    顺治和康熙都是葬在遵化的清东陵,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雍正为什么要与众不同,葬在清西陵呢?

    第一个问题是:究竟是不是乾隆的安排呢?答案:否。清西陵是雍正生前指定的墓地。在雍正生前,指派允祥为他寻找晚年吉地,自从允祥找到以后,就一直修建陵墓,直到雍正死,陵墓都没有修好。所以说,这件事情跟乾隆没有任何关系。

    很多人纷纷猜测,雍正之所以不葬在清东陵,就是因为谋父篡位,通过卑鄙的手段登上皇位,继位后又对手足展开杀戮,所以害怕在地下见到康熙。这种看法认为,雍正选择西陵是因为心中有鬼,再加上他真的相信鬼神之说,所以极力回避康熙。

    我们不妨回头看看雍正生前是如何对待陵寝之事,雍正四年,雍正吩咐允祥去办理山陵大事。第二年,他又派总兵李楠带着风水先生去东陵,打算在东陵选择一块风水宝地。由此可以看出,雍正最开始是打算葬在东陵的。后来,允祥找到了九朝阳山地,雍正也觉得风水不错,就让他们施工。施工后发现这块山地带砂,不是风水宝地,只好作罢,让允祥继续寻找。后来在易县找到了一块万吉之地,也就是现在的清西陵。

    这里确实是一块宝地,西有云濛山,北有泰宁山,南临易水河,奇峰环抱,清水蜿蜒流过,而且土质很好,不含砂。雍正和大臣们都认为这个地方是块宝地,当时雍正也考虑到这个问题,自己葬在这里的话有些不妥,根据清朝的规矩,子随父葬,祖辈衍继。如果自己葬在这里,会不会有人说自己不孝?

    于是,雍正故意让大臣们商量,看看这么做是不是跟古代帝王的古制有什么不合的地方。大臣们引经据典,说这么做跟古代的体制没有什么不合的地方,自古就有先例。雍正一听,眉头舒展,说道:“这样的话,朕就心安了。”

    由此可以看出,雍正选择西陵并不是怕死后见到康熙,而是觉得西陵这块地风水很好。有人可能奇怪了,难道东陵的风水不好吗?东陵的风水也好,确实好,但是最好的地方都被顺治和康熙占了,雍正去的话,只能选择相对偏僻的地方,这对于自视甚高的雍正来说是有些委屈的。

    泰陵这个名字则是乾隆取的,应该比较符合雍正的心愿。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