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章 打仗还得靠左宗棠

作者:鹿鼎公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晚清史是一段屈辱史,左宗棠西征总算给清廷打了一针兴奋剂,收复了新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左宗棠能立下这么大的功劳,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用兵,更是因为他有一股强烈的爱国精神。在出征的时候,左宗棠让士兵抬着自己的棺材,由此可见他的决心。

    左宗棠不爽李鸿章

    鸦片战争后,中国就没少接受炮火的洗礼。

    1874年,日本悍然发兵台湾,中国竟然被这样一个弹丸小国欺负,不仅损失了琉球岛,而且还要赔给日本一笔巨款。这场战争让清廷意识到中国海防的薄弱,11月5日,以李鸿章为首的总理衙门呈上了一份奏折,强调必须加强海防,重点提出练兵、引进新式武器、多造船的策略。11月19日,前任江苏巡抚丁日昌呈奏《海洋水师章程》,请求建立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海军,分别守卫北海、东海、南海三面海域。

    李鸿章更是呈奏了一篇“万言书”——《筹议海防折》,条分缕析,说中国江海门户大开,敌人可以随便出入,这是非常危险的事,只有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海军,才能确保江海门户的安全。如果李鸿章只是建议加强海防的话,倒不会引起太多的争执,关键的是他还说自古清廷一直重视西北的边防,但现在形势发生了改变,政府应该更加重视海防。

    李鸿章的意思是政府应该把海防当成头等大事,至于西北边防相对没有那么重要,李鸿章还抱怨说西北即使平安无事,每年还耗费三百多万两银子,很不值。当时,新疆问题很严重,俄国军队已经侵入伊犁,左宗棠听说李鸿章建议暂缓西征,立即跳了起来。

    左宗棠当时是陕甘总督,主持西北的防务,如果清廷采纳李鸿章的建议,必定削减西北的军费。左宗棠立即上了一道奏章:“海防固然重要,塞防也很重要,两者不可偏废,新疆一定要收复。”

    清廷经过反复考量,接受了左宗棠的建议,海防与边防并重,一面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一面让李鸿章办理北洋海防事务,沈葆桢办理南洋海防事务。

    当时清廷财政比较拮据,最后不得不放弃同时建立三支海军的打算,决定先打造北洋海军。李鸿章着手建立北洋海军后,建议朝廷购买外国战舰,清廷没办法,只好在国外购买了46艘战舰。此外,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局也造了23艘小型舰船。

    1885年10月,清廷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1888年海军衙门制定了《北洋海军章程》,任命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留英的海军人才林泰曾、刘步蟾为总兵。除了北洋舰队之外,清廷也在陆续建立广东、福建、南洋三支舰队。

    抬着棺材上战场

    在清朝时,新疆是一块是非之地,动乱频繁。

    1864年,新疆爆发了反清武装起义,整个新疆陷入动乱和割据之中。1865年,浩罕汗国在英国的支持下,派遣大将阿古柏入侵新疆。阿古柏进入新疆后,先后剿灭新疆的割据势力,自封为“洪福之王”。之后,阿古柏又攻占了吐鲁番,翻越天山后,又占领了乌鲁木齐。

    阿古柏还和英国、俄国勾结。1871年5月,趁阿古柏北进之机,沙俄入侵伊犁,并放话说伊犁永远归俄国管辖。左宗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受命收复新疆,当时左宗棠已经六十多岁,而且身体还有病。左宗棠是一个战神,国家有战事,怎肯托病推辞?

    1876年,左宗棠率领三路清军向新疆进发。进入新疆后,左宗棠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战略,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其周边地区,然后开始攻打吐鲁番,战神出手,果然不凡,不到半年时间,左宗棠就收复了北疆大部分地区。

    进入南疆后,左宗棠号召新疆各族人民拿起武器,共同进击侵略者。1877年,阿古柏被左宗棠打败,兵败身亡。1878年,左宗棠又收复了和田,处决了勾结外敌的金相印。至此,除了伊犁外,新疆全境已收复。

    晚清史是一段屈辱史,左宗棠西征总算给清廷打了一针兴奋剂,收复了新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左宗棠能立下这么大的功劳,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用兵,更是因为他有一股强烈的爱国精神。在出征的时候,左宗棠让士兵抬着自己的棺材,由此可见他战死沙场的决心。

    左宗棠很清楚,征途还没完,新疆还有一座孤城等着他收复。这次,左宗棠面对的是俄国人。年近69岁的左宗棠开始整顿兵马,指挥三军再出玉门关,将大军部署在哈密,准备跟俄国人大战一场。

    俄国当时正在克里米亚地区作战,看到左宗棠兵临伊犁城下,觉得如果跟左宗棠硬拼可能讨不到好处。左宗棠军队的锐气沙俄是亲眼看到了,事到如今,他们觉得还是谈判为妙。

    1878年6月,清廷派遣吏部右侍郎崇厚前赴伊犁和俄国谈判,崇厚根本不是谈判的料,在狡猾的俄国人面前,他一再被愚弄,于第二年10月2日和俄国人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根据条约,清廷赔偿俄国五百万两白银,并将伊犁以南和以西的土地割让给俄国,允许俄国商人到新疆和蒙古经商并全部免税,还必须允许俄国人经过新疆到天津、汉口和西安通商……

    这个条约签订后,清廷上下一片沸腾,慈禧一怒之下将崇厚革职查办,刑部判定为“斩监候”。随后,清廷照会俄国:崇厚没有权力签订这个条约,条约无效。清廷决定另派代表和俄国谈判,这次派遣的人是曾国藩次子曾纪泽。清廷一面让曾纪泽去谈判,一面让左宗棠调兵备战。

    俄国人好不容易忽悠崇厚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听说清廷宣布条约作废,顿时恼羞成怒。俄国公使闯进总理衙门,对着清廷官员叫嚣:“你们敢撕毁条约,我们就动武。”

    1880年7月,曾纪泽抵达彼得堡。双方开始了一场艰苦的谈判,俄国代表坚称条约不能作废,不仅不能作废,连修改都不行,甚至还要中国将沿海地方作为通商港口,还要清廷增加赔偿,否则就用武力说话。

    为了给谈判增加筹码,俄国向伊犁增兵,还在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部署重兵。曾纪泽在出发前,李鸿章就叮嘱他:“通商的事好商量,但是领土一定要保全。”曾纪泽毕竟是曾国藩的儿子,虎父无犬子,经过半年艰辛的谈判,1881 年2月,双方在彼得堡签订了《伊犁条约》。根据新条约,中国收复伊犁和特克斯河流域的两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俄国商人可以在新疆自由贸易,不需要缴税,此外给俄国赔偿五百多万两白银。

    虽然这也是个不平等条约,但相比上一个条约要好许多,在中国四面楚歌的境地下,能够争取到这样的利益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我们也不能苛求曾纪泽,谈判毕竟还是要用国力说话的。

    《伊犁条约》签订第二年,清军就入驻伊犁。左宗棠担心新疆会再次出乱子,奏请刘锦棠出任新疆巡抚,受陕甘总督节制。在左宗棠和刘锦棠的努力下,新疆再次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强悍的冯子材

    西北战事才平息,东南沿海一带战火又烧了起来。

    1883年12月,法国入侵越南,中国也介入了这场战争。左宗棠、曾纪泽、张之洞这些军事实力比较强的人纷纷主张对法作战,李鸿章却倾向于求和。

    清廷高层主意未定,一方面派遣军队进入越南,另一方面再三叮嘱千万不能主动袭击法军。

    这种自相矛盾的态度大大削弱了前方将士的士气,战争一开始,清军就全面溃败,最后,慈禧罢免恭亲王,让李鸿章与法国人谈判。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代表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诺撤回边境上的清军。

    详细的条款由曾国荃与法国代表谈判,中法双方谈判时,法军却很不安分,屡屡在中越边境上滋事。随后,法军准备由海路进攻福州。在福州马尾海域,中国海军第一次与法军展开了激战。

    马尾港口位于福建福州东南,福州造船厂就在这个港口里。马尾港是一个河港,四面环山,水很深,可以停泊战舰。这里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港口,到处是炮台。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居然将舰队驶入马尾港,还口口声称自己不过是来旅游。

    当时清廷有个政策:不可对列强轻启战端。所以,福建海疆大臣张佩纶和闽浙总督何璟非但没有阻止孤拔,还盛情款待法国海军,仿佛五百年前是一家。

    1884年8月22日,法国政府电告孤拔,让他歼灭中国福建水师。孤拔准备第二天下午开战,在这个节骨眼上,福建海军很多官兵上书李鸿章,请求派遣北洋水师来增援。李鸿章是主张求和的,下令福建海军不要抵抗。8月23日上午8点,法国驻福州副领事白藻泰向何如璋发出最后通牒,让福建海军立即撤出马尾港,否则就开战。

    何如璋接到法国人的通牒后,不仅没有备战,反而请求法国人宽限几日。没想到孤拔说到做到,当天下午就炮轰马尾港,福建海军虽然备战不足,但还是进行了激烈的反击。战斗持续的时间很短,仅仅半个小时就分出了胜负,福建舰队十一艘舰艇全部被击沉,伤亡七百多人。法军方面,两艘鱼雷艇受重创,死伤三十多人。

    第二天,法军将马尾港的造船厂摧毁,之后,又将马尾港两岸的炮台击毁。

    马尾海战是中国创建海军以来第一次作战,没想到开门黑,居然全军被法国吃掉。

    战后,清廷认识到法国人的真面目,不得不在8月26日对法军宣战,并派遣陆军进入越南,准备与法军同时展开陆战和海战。

    在海上战场,法国舰队进攻台湾,占据基隆。台湾巡抚刘铭传兵力不足,在淡水一带坚守。法军尽管占领了基隆,但是无法再推进,他们不断地侵犯台北,并骚扰浙江沿海。中国军队也不是好惹的,他们奋起反击,让法军难进咫尺,在攻打招宝山炮台的战斗中,孤拔的座舰被击中,孤拔本人身受重伤,不久便死去了。

    在中越边境地带,中越也正在进行激烈的交火。

    1884年底,越南军将领刘永福配合清军将宣光城中的法军围困了三个多月,就在法军陷入绝境的时候,援兵赶到,对驻扎在谅山的清军发动了进攻。当时指挥清军的是广西巡抚潘鼎新,他看法军来势凶猛,下令后撤。法军就这样轻松占领了广西的门户镇南关。占领镇南关之后,法军还在上面树立一个木牌,上面写着:“广西的门户已经不存在了。”

    潘鼎新抵抗不力,清廷革去他巡抚之职,任命年近七十的冯子材取代他。冯子材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他到广西后,积极备战,挖掘防御工事。3月23日,法军兵分三路,进攻清军基地。在冯子材的指挥下,清军作战勇猛,成功击败法军。第二天,法军再次猛攻清军基地,冯子材亲临长墙,对将士们说:“如果再让法军入关,我们有什么面目回去见家乡父老呢?”说完,冯子材手持长矛,跳出长墙,和法军展开肉搏。清军上下看主帅如此英勇,个个舍命冲上去。法军万万没料到清军会如此英勇,抵挡不住,纷纷溃退。

    就这样,冯子材取得了镇南关大捷,随后,冯子材又乘胜出击,收复了谅山。谅山一仗,清军击毙法军一千多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粮草。这是法国在侵略越南和中国以来遭遇的最大一次挫折,清军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胜利首先要感谢冯子材这样铁骨铮铮的爱国将领。

    镇南关大捷之后,李鸿章立即以此为筹码,让法国回到谈判桌上来。双方签订了对中国不平等的《中法新约》,当时很多人很气愤,说:“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