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六章 甲午战争——挥之不去的痛

作者:鹿鼎公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关于袁世凯在朝鲜的表现,历来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在朝鲜还是尽忠职守的,他虽然权欲很强,但是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国家,在与日本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袁世凯的表现颇为出色。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正是由于袁世凯在朝鲜对日本人的强硬态度引发了中日甲午战争。

    袁世凯鼓捣朝鲜

    朝鲜自古就是中国的藩属国,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的时候,朝鲜的大将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建立了李氏王朝。晚清时,李氏王朝出现了一个女强人闵妃,闵妃的出现让朝鲜陷入了混乱中。

    当时朝鲜的国王是李熙,李熙无能,朝中分裂成两股势力,一股势力以李熙的父亲大院君为首,一股以闵妃为首。双方的矛盾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火拼起来,大院君的军队击败闵妃的军队,控制了政权。但在交火的过程中,大院君的军队袭击了日本的大使馆,因为大院君是亲中国的,对日本非常反感。

    大院君的做法简直是玩火,李鸿章知道形势非常危急,朝鲜国土上很有可能发生战争,急命淮军将领吴长庆带兵前往朝鲜。当时,晚清的政治强人袁世凯正是吴长庆的部下。在这次前往朝鲜的途中,袁世凯的表现非常出色,他干净利落地将大院君诱捕,并将大院君押往中国,以此堵住日本侵略朝鲜的借口。

    平定朝鲜叛乱后,袁世凯扶植闵妃政权,由于在朝鲜的出色表现,李鸿章让袁世凯呆在朝鲜,处理朝鲜事务。日本人对袁世凯很不满,准备在朝鲜培养起敌对势力,跟袁世凯抗衡。

    日本扶植的是开化党人,还让开化党人密谋暗杀袁世凯,没想到袁世凯胆识过人,成功地从一次暗杀行动逃离。之后,甲申政变爆发,开化党人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攻入王宫,抓住国王李熙和闵妃,逼迫李熙同意日本派兵驻扎在朝鲜。

    政变发生后,袁世凯来不及请示李鸿章,亲自带兵营救李熙。袁世凯指挥若定,成功击败开化党人和日军,救下国王和王妃。甲申政变后,日本人逃回国内。应该说袁世凯的办事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却让李鸿章有些不满,没有一个上司会喜欢一个喜欢“自作主张”的下属。

    当时袁世凯只有二十六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他沉迷在自己的成就里,丝毫没意识到枪打出头鸟的古训。袁世凯锋芒毕露早已引起了公愤,可惜当时他没意识到,竟然“趁热打铁”,向李鸿章提出一个建议,请求大量增派军队进入朝鲜,彻底接管朝鲜的军政大事,以此断绝日本和俄国的幻想。

    袁世凯其实是想把朝鲜变成中国的一个行省,他担心李鸿章不同意,还一再强调说日本人欺软怕硬,如果我们跟他们求和,他们反而要跟我们打仗,如果我们对他们采取强硬姿态,他们反而会求和。

    可惜,李鸿章拒绝了袁世凯的建议。李鸿章有他自己的想法,首先中国正在跟法国打,可调的兵不多,再说了,现在正是敏感时期,不宜和日本人关系闹僵。其实,李鸿章还有一层想法:老夫要是什么都答应你袁世凯,你这黄口小儿用不了多久就会爬到我头上去。

    果然,随着袁世凯威望的增高,越来越多的人对他不满。袁世凯为了安抚被亲日派杀害的朝鲜大臣的家属,居然动用清军的军饷,还申请李鸿章拨款填补这项花费。李鸿章收到这封信,暴跳如雷,他还不是为钱的事情愤怒,而是为袁世凯自作主张感到恼怒。李鸿章痛斥了袁世凯一顿,让他自己填上这笔亏空。

    除此之外,袁世凯的顶头上司吴兆有也越来越看不惯他,因为袁世凯这个人特别喜欢自作主张,眼里没有他这个上司。于是,吴兆有联系一些人写信检举袁世凯蓄养军妓及贩卖鸦片。李鸿章派人来调查,发现蓄养军妓和贩卖鸦片都是诬告,不过袁世凯在朝鲜独断专行倒是真的。

    听说袁世凯得罪了上司和同僚,日本政府及时给清廷施压,指责袁世凯是挑起中日矛盾的罪魁祸首,要求清廷严厉惩罚袁世凯。李鸿章虽然对袁世凯不满,但绝不会蠢到按照日本人的要求办事,最后不过是赔日本人一笔小款。

    不过,袁世凯遭遇了这么多事情,对官场开始失望,曾经那个热血沸腾的青年陷入了纠结之中。正好母亲生病,袁世凯便提出休假。

    袁世凯休假期间,伊藤博文来到中国,和李鸿章讨论在朝鲜撤兵的事情。经过二十天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在四个月之内中日双方都必须将军队全部从朝鲜撤回,而且双方都不能帮助朝鲜训练军队,如果朝鲜发生动乱,双方要出兵必须先告知对方。这就是《中日天津条约》,这个条约实际上规定了中日在朝鲜平等的地位。

    当然,日本人恨透了袁世凯,所以伊藤博文还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严惩袁世凯。对此,李鸿章坚决拒绝了。

    后来,李鸿章让袁世凯护送大院君回国,李鸿章的目的是希望袁世凯再次控制朝鲜。袁世凯到了朝鲜后,积极扶持大院君,让李熙和闵妃夫妇俩特别难受。

    关于袁世凯在朝鲜的表现,历来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在朝鲜还是尽忠职守的,他虽然权欲很强,但是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国家,在与日本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袁世凯的表现颇为出色。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正是由于袁世凯在朝鲜对日本人的强硬态度引发了中日甲午战争。

    那么,究竟哪种评价更符合事实呢?笔者以为前面的评价应该更符合实际,甲午中日战争的罪魁祸首绝不是袁世凯,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是很明显的。不管有没有袁世凯,日本都会发动侵略战争,日本一直在扩大军事力量,十年磨剑就是为了有一天拿其他国家试剑。

    后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中国和日本都派兵前往朝鲜。袁世凯虽然在第一时间请示李鸿章,但中国衙门的办事效率远远比不上日本,日本的动作比中国要快得多,他们在第一时间内派出七千士兵登陆朝鲜。

    东学党原本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听说中日两国派兵来镇压自己,早已吓得魂飞魄散,是以两国军队还没过来,他们已经逃得一干二净。那么接下来就是中日两国的问题了。

    根据之前伊藤博文和李鸿章签订的条约,这时候中日两国都应该信守条约,从朝鲜撤兵。可惜问题没这么简单,日本对朝鲜是志在必得,非但没有撤兵,反而不断地往朝鲜增兵。袁世凯请求李鸿章派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到朝鲜跟日本军决一死战,李鸿章自诩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他一口回绝袁世凯的要求,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方针。

    李鸿章清楚,俄国也非常想染指朝鲜,所以李鸿章想挑起俄国和日本的争斗。只可惜,俄国人并没有上套,他们同意“劝劝”日本。

    此时,中国国内对日宣战的呼声越来越高。

    老李很纠结

    当时,中国最了解日本的人是李鸿章,因为李鸿章在掌管海军的时候就一直以日本为假想敌。本来中国也是很有希望建造一支像日本那样现代化海军的,可惜慈禧几次三番挪用海军经费,海军根本没有任何发展的可能。

    当朝野上下一片喊打声时,李鸿章的心里凉飕飕的,他很清楚中国打不过日本,但是又不能说出原因。袁世凯在日本也待不下去了,赶紧逃回国。

    1894年,正是光绪二十年,这一年光绪二十四岁。面对朝鲜的形势,光绪没有掉以轻心,他派遣了近两千五百名士兵赶往朝鲜,这点兵力当然远远比不上日本在朝鲜的兵力。不过,当时光绪并不认为中日的战争会迫在眉睫,他只是要做出一个姿态,希望日本能够知难而退。毕竟天朝上国这么久,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余威还是有的。

    日本在朝鲜的行动引起了西方列强的警惕,他们担心日本的扩张政策会影响他们在远东的利益,所以西方列强一起对日本施压。这反而引起了李鸿章的错觉,李鸿章觉得只要列强能帮助中国,日本一定会退让的。李鸿章这一疏忽可不是小事,让中国军队疏于备战,真打起来措手不及。

    说实话,在这件事情上,光绪比李鸿章的感觉更敏锐,他觉得事态远远比李鸿章所想象的要严重,他给李鸿章下了一道圣谕:“现在倭寇的气焰越来越嚣张,朝鲜被他们胁迫,岌岌可危。千万不要指望列强对日本的劝说,那些都是空的,中国和日本的决裂就在眼前。你督练海军这么多年,应该比较了解日本人吧,希望你能审时度势,尽快备战,不要等到战争爆发后匆忙应对……”

    李鸿章在心里是比较看不起光绪这个黄口小儿的,他觉得姜还是老的辣,光绪懂什么,日本肯定不敢跟中国开战的。

    五月二十八日,光绪召见军机大臣,当着军机大臣的面表示自己站在主战派一边,还说慈禧太后也主张打一场。李鸿章心想,你们这娘俩知道什么,海军的钱都被老佛爷给花光了,这仗怎么打都是输。

    六月十五日,光绪在上书房召见翁同龢,翁同龢告诉他朝臣的意见是一面增兵一面协商。

    光绪沉吟片刻说:“如果日本撤兵的话,我们可以跟他们谈判,如果他们不撤兵的话,免谈。这也是皇太后的意思。”

    翁同龢:“这个老臣知道。”

    慈禧确实是主战的,因为在慈禧的眼里,日本不就一个弹丸小岛吗?泱泱大清打败它就像摁死一只虱子。当时,正好是慈禧六十大寿,慈禧反倒希望早点开打,把日本打败后,自己再来祝寿,那简直就是双喜临门啊!

    当天,翁同龢带着军机大臣联名上奏,坚决主张对日宣战,在宣言中,翁同龢的签名排在第一,他还为此十分自豪。整个中国只有李鸿章一个人心里清楚,中国如果跟日本开战,必败。但是全中国都陷入了主战情绪中,李鸿章根本无力跟潮流抗衡。在光绪的一再催促下,他只好备战。

    “即使凶多吉少也只能这样了。”

    激烈的海战

    1894年7月23日,日军直接冲进朝鲜皇宫,将国王李熙捉住,然后逼迫他宣布朝鲜脱离清朝,从此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中国的军队必须尽数离开朝鲜。

    两天后,也就是7月25日,日本海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域突然袭击中国的军舰。不宣战就开打,非常符合日本军队的做事习惯。8月1日,中日两国正式向对方宣战,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然而,这次战争有一个非常吊诡的地方。本来两国交战是关系民族存亡的大事,理应全国人民都很关心才对。可惜真实情况完全相反,慈禧正忙着给自己做寿,朝中大臣的眼光都盯着慈禧的大寿上面。中国的老百姓呢更不关心战事,打赢了打输了跟自己关系不大,再说了,李中堂那么大本事,难道还打不过小日本。

    李鸿章太悲剧了,他很早就料到是这个结果,这场仗一定打不赢,黑锅肯定得自己背。

    甲午战争最激烈的一场海战就是威海卫保卫战,这也是最后一场海战,指挥这场战役的便是袁世凯的好友丁汝昌。北洋海军在威海卫港口内有26艘战舰,1895年1月20日,日军大将大山岩率领两万五千名日军在荣成的龙须岛登陆。30日,日军进攻威海卫的南帮炮台,当时驻扎在南帮炮台的清军只有三千人。日军在付出重大伤亡代价下,终于拿下南帮炮台。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等于是先夺取了威海卫后军的后方基地,丁汝昌坐镇的刘公岛顿时成为孤岛。

    日军对刘公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水陆两路的日军先后对丁汝昌发起了八次强攻。期间,日军联合舰队司令多次用高官厚禄诱劝丁汝昌投降,丁汝昌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2 月10日,“定远号”弹药用完了,舰长刘步蟾下令部下将舰船炸沉,以免被日军缴获,全舰官兵以身殉国。第二天,一些将领产生了投降的意识,要求丁汝昌带着大家投降,丁汝昌非常生气,走投无路之下愤然自杀。12日,船上的美籍洋人浩威伪托丁汝昌的名义写了一份投降书,送到日军军舰处。

    17日,日军占领刘公岛,中国的威海卫海军基地全部沦陷,中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辽东之战持续的时间更长一些,日军突破鸭绿江防线后,接连占领了凤凰城、海城等地。清廷紧急调派两江总督刘坤一前去抵御日军,还让湖南巡抚吴大澂去协助刘坤一。可惜,清军远远不是日军的对手,真正一交手,清军节节败退。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出发,一路东进,先后攻占牛庄、营口、田庄台。才十天的时间,六万清军居然全线溃退。

    听闻水陆两军全线溃败的消息,光绪极为震怒,愤怒之下,难免要找一个发泄的对象,最好的发泄对象就是李鸿章了。只可惜,李鸿章是慈禧的人,如果自己严惩李鸿章,慈禧必不答应。无奈之下,光绪只好对李鸿章略施薄惩,拔去他三眼花翎和褫夺黄马褂。

    许多支持光绪的大臣们希望借着这个机会解除李鸿章的权力,换上一个帝党大臣。只可惜,慈禧坐在那儿,谁也动不了李鸿章。

    慈禧听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也非常震惊,她万万没有想到日本人会这样厉害,惊吓之下,慈禧让李鸿章赶快跟日本人求和。为了防止光绪借着这个机会收权,慈禧决定重新起用恭亲王奕䜣,任命其为总理衙门大臣兼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没多久,慈禧又恢复了奕䜣军机大臣的职务。

    一人欢喜全国愁

    奕䜣很明白,慈禧完完全全是在利用自己,利用完之后肯定会被甩掉。但没办法,国难当头,就算不为慈禧,也要为国家。

    11月3日(十月初六),奕䜣召见英国、德国、俄国、法国和美国等五国公使,请他们进行战争调解。奕䜣跟各国的关系比较好,在列强眼里,他是一个开明的领导人,所以对于他的要求列强还是会尽量满足的。

    十月初十就是慈禧的六十大寿,在中国六十年是一个甲子年,中国人一般都相当重视六十大寿,慈禧就更不例外了。

    早在万寿之前,慈禧就让人了解乾隆年间庆典规模等等,决定仿照乾隆办一个豪华挥霍的万寿大典,选定的地点是颐和园。

    庆典之前,慈禧让人把颐和园里的道路修葺一新。慈禧还明确宣布自己的六旬寿典是今年的头等大事,任何事情都不能比这事还重要。在战争浓云密布的时候,把自己的寿典当成头等大事,可见这个政权已经腐朽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战败反而没有天理了。

    日本方面很注重情报的搜集,他们得知清廷高层竟把寿典当成头等大事,心里那个高兴是不言而喻的。日本高层立即做出一个决断:现在是发动侵华战争的最好时机。

    随着战争的进行,清军一败再败,光绪犹豫了,国难当头,庆典还应该办得这么豪华吗?光绪想给慈禧一点建议,但是又不敢开口。光绪于是让一些大臣给慈禧建议,让她降低庆典规模,慈禧听后,气得咬牙切齿:“今天谁要是让我不爽,明天我要让你们不爽。”

    战败之后,慈禧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此时她变成了一个女人,一个平凡的女人,她忽然之间感觉到恐惧。虽然她是这个腐朽的帝国里最高领导人,但是外面已经来了强悍的敌人,如果自己再胡作非为的话,搞不好会亡国。

    10月12日,上书房的大臣们集体上书,请求慈禧停办庆典。无奈之下,慈禧放弃在颐和园里举行庆典。

    日军准备强渡鸭绿江,侵略中国本土,整个中国却沉浸在慈禧的庆典中,大臣们不是操心国事,而是忙着给慈禧送礼。像翁同龢和李鸿藻这样的人,对慈禧不顾国难的行为非常不满,本来是不想送礼的,但看到所有人都送礼,他们最后也不得不从俗。

    清廷高层这种不顾死活的行为激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反感,学者章太炎愤怒地写下这样的对联: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顾一人歌庆有;

    五旬割琉球,六旬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坼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战败之后,慈禧让李鸿章去善后,让李鸿章全权代理与日本议和之事。一个战败国在议和中是没有什么筹码的,日本明确要求将台湾据为己有。谈判结束后,李鸿章回到住处,遭到一个人枪击,受了枪伤,幸好伤得不重。

    在伊藤博文的威逼之下,李鸿章无奈签下《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如下:

    一、朝鲜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中国失去在朝鲜的一切特权,这些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二、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以及台湾所有的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三、赔偿日本两亿两白银。

    四、增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商船可以自由出入上述港口。

    五、日本人可以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可以自由销往中国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

    六、为确保上述条款妥善执行,日军暂驻威海卫。

    当《马关条约》的文件送到光绪案头时,军机大臣们默然而立,光绪在屋里踱步,发出几声长叹,接着眼泪流出,痛苦地在上面签字。

    签订《马关条约》后,光绪下了一道《罪己诏》,告诉全国人民:“朕实在是万不得已才求和,希望天下臣民能原谅朕。”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个危险的警示,它是世界向中国发出的讯号:“如果再不自强改革,就有亡国的危险。”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