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70章 削弱杨家

作者:俺叫刘可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朱笑嫣牵着白鹿来到了嘉靖面前。
    鹿,寿命二十五到三十五年。活得长的能活四十多年。
    白鹿已经入宫十几年了,依然是壮年。驼起干瘦的嘉靖没什么大问题。
    这头机智的白鹿似乎是怕朱笑嫣真拿胡萝卜甚至青萝卜戳它腚眼子。当它来到嘉靖面前,竟乖巧的四蹄弯曲伏在地上,恭请老仙家骑乘。
    其实,白鹿才是整个皇宫之中最牛皮的隐藏影帝!
    什么朱载圳登基、明军打了胜仗,它总是很配合的搞点“祥瑞”行为。
    嘉靖、蓝道行以及几十年来的那些拥有表演艺术天分的大臣,在它面前都弱爆了。
    嘉靖骑上了白鹿。
    主礼官海瑞高呼一声:“恭贺老仙家登仙!”
    几万见证者齐声高呼:“恭贺老仙家登仙!”
    自此之后,大明再也没有皇帝朱厚熜、太上皇朱厚熜,只有老仙家朱厚熜。
    仪式结束后,朱载圳下了一道圣旨:“普天同庆老仙家封仙。”
    这一天的京城,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日月旗招展。
    朱笑嫣没有亏待白鹿。傍晚时分,朱笑嫣领着两个小太监,抬着一小筐胡萝卜、青萝卜来到了白鹿面前。
    白鹿估计心中暗骂:雾草!你个小杂碎!老子今天这么配合你们朱家人演戏,你还要戳我腚眼子?
    特么胡萝卜也就罢了,连青萝卜都拿来了?
    特么想当初你父皇在野地里拉屎。要不是我出蹄救了他,他早就被毒蛇咬死了。
    他要是死了,还能有你这个小杂碎?老子是你全家的恩人!
    白鹿下意识的向后一缩身子。
    朱笑嫣道:“小鹿鹿,不要怕。我是来赏你大萝卜吃哒!大萝卜上还都抹了蜂蜜呐!”
    白鹿跟着老仙家沾了光,得以大快朵颐。
    当夜。皇极殿内礼部开大宴,款待群臣。
    初登仙位的嘉靖喜欢清静。没有参加皇极殿的大宴,只在永寿宫设了一场家宴。
    家宴参加的人不多。除了朱载圳、皇子、公主,郑王父子,就只有跟朱家有姻亲关系的杨博。
    大家其乐融融,聊着家常。
    朱载圳却出人意料的在家宴上提起了政事。
    朱载圳对嘉靖说:“爹。儿臣治国无方啊,没能约束好家奴。刘五七一人贪污的银子,竟是国库存银的三分之一。”
    嘉靖有些奇怪:“圳儿,大喜之日,提这事作什么?再说刘五七不是被你斩了嘛。银子也充公了。”
    朱载圳话锋一转:“老仙家。儿臣能治刘五七的罪,是因为他犯了《大明律》。
    可是,有些官员没犯《大明律》,却依旧赚的盆满钵满。儿臣拿他们无计可施。”
    嘉靖问:“哦?此话怎讲?”
    朱载圳道:“有很大一批官员,手中掌握重权。表面上他们不贪污、不受贿。
    但他们却让自己的亲眷做生意。在他们的权力范围内做生意!
    看上去他们赚的银子是干净的。其实,实质还是在挖大明王朝的墙角!”
    嘉靖是多聪明的人?立马明白过来,今日的家宴原来是鸿门宴!
    宝贝儿子朱载圳是项羽,杨博是刘邦!
    杨博从嘉靖年起,就在山西的票号里有股份。
    远德年后,杨家的生意越做越大。
    他的大儿子、国丈杨俊民当着山西巡抚。
    杨博次子杨俊士,不光垄断了山西与河套之间的贸易,还在票号业、煤业、酿醋业大展拳脚。
    据说,杨家所掌握的财富,不下千万银圆!
    杨家要兵有兵、要权有权、要钱有钱,是大明最大的外戚。
    杨博是莒国公,杨俊敏是顺德侯。杨家还算大明最大的勋贵。
    杨家爷们三个。一个掌管天下陆军,一个掌管山西政务,一个是山西首富。
    换任何一个皇帝,都会对杨家起戒备之心。
    杨博是被严世藩评价为嘉靖朝三位大聪明之一的人。他立马明白朱载圳意有所指。
    老演员杨博那个脑子,嘿,真不是盖的,转的就是快。他立马有了应对之策。
    杨博离席,跪倒在地:“皇上,臣有三道奏折,打算在明日早朝时启奏。今夜臣想先奏明皇上。”
    朱载圳问:“哦?什么奏折啊?”
    杨博到:“第一道奏折,是恭请皇上下旨,命天下官员家眷不得经商。
    您刚才说的对,官员家眷经商,看似合法,实则是在用权力换财富,是挖大明王朝的墙角。
    杨家愿率先垂范。将所有经商所得,全部献给国库。”
    朱载圳似笑非笑的说:“姻祖父,你家里有多少财富啊?”
    杨博毫不隐瞒,实话实说:“禀皇上,杨家在山西有三家商行、六座煤矿、十八座陈醋酿造厂,另在六家票号中有股份。资产应该在千万银圆左右。
    臣的五个儿子,有四个都吃朝廷俸禄。要这么多银子作什么?
    把所有生意全部捐给朝廷才是正道。”
    嘉靖笑道:“圳儿,你的姻祖父果然是深明大义啊!”
    朱载圳道:“既然姻祖父如此深明大义,朕就盛情难却了。你的第二道奏本是什么?”
    杨博道:“从太祖爷起,大明官场就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封疆不宜久任。
    这是怕封疆大吏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
    犬子杨俊民,已在山西当了三任巡抚。是时候外调了。
    如今大明国力强盛。去年,乌斯藏八法王、五教王主动派使者入京。请求朝廷在乌斯藏驻军,保境安民。
    当时皇上派了三个燧发枪团、两个骑兵团入藏。但一直没有委任文官常驻藏域。
    臣请旨,于藏域设立乌斯藏宣慰使一职。由杨俊民调任。山西巡抚空缺,则由吏部举荐合适人选接任。”
    朱载圳故意面露难色:“藏域酷寒,朕怎么忍心把自己的国丈扔到那儿受冻?”
    杨博叩首:“杨家人对皇家忠心耿耿。区区严寒又算得了什么呢?”
    朱载圳望向了杨皇后:“香香妹子,你怎么看?”
    杨皇后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女了。她的回答很得体:“祖宗制度,后宫不得干政。这等朝廷大事,臣妾不便多嘴。”
    朱载圳满意的点点头:“好吧!那朕就准了姻祖父所请。调国丈到藏域去,担任乌斯藏宣慰使。
    宣慰使一职,本是从三品。朕不能让国丈受委屈。将乌斯藏宣慰使,特别抬格为政务官从一品。
    这样既不辱没了国丈的身份,又能让乌斯藏的法王、教王们觉得朝廷重视他们。”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