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9章 上门请教

作者:员在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枪炮、病菌与钢铁》,
    火了!
    陆时再次去《曼彻斯特卫报》办事处送稿的时候,被斯科特请进了主编室,好吃好喝地伺候。
    斯科特说:“我本以为只有《无人生还》那种通俗小说才能显著地促进销量,没想到……哈哈哈哈哈!对了,还有一件事,你上次给我出的主意,现在已经被各大报纸效仿了。”
    陆时一时没理解,
    “什么主意?”
    斯科特在办公桌上翻了翻,找出之前的一期报纸,
    the scotsman
    sold
    20,000 copies!
    《苏格兰人报》
    售出
    两万份!
    ……
    正是那次的书评版。
    陆时作为现代人,对这种博人眼球的事儿早就习以为常了,
    就比如英国的《太阳报》,在王妃诞下第一胎男孩的时候,没有写其他的新闻标题,而是直接把“the sun(太阳报)”改成了“the son(圣子)”,既八卦、又讽刺,
    短短两个英文单词,堪称2013年最佳文案。
    如此看来,英国佬本身就很会,
    只是在1900年,他们还没有觉醒就是了。
    斯科特说道:“这次书评版之后,各大报纸打广告、发头条的版面全都变了。亲爱的陆,你改变了新闻业。”
    一顶高帽子直接扣在了陆时的头上。
    陆时赶紧摆摆手道:“斯科特先生实在是过誉了,我纯粹是为了自己。只有《无人生还》卖得好,我才有稿费,才能出名博上位,你说是吧?”
    斯科特哈哈大笑,
    他非常欣赏陆时的坦诚。
    陆时又说:“你刚才说起了《曼彻斯特卫报》的销量在攀升,为什么我没有感觉?”
    斯科特嘴角勾起一个微妙的弧度,
    “陆,你得想想读你那些文章的都是些什么人。”
    陆时沉吟片刻,懂了。
    即使《枪炮、病菌与钢铁》已经做过通俗化处理,学术性依然很强,普通人喜欢读的少之又少,
    真正的读者,是那些搞社会学研究的人。
    陆时问:“所以,在大学的销量非常好?”
    斯科特摇摇头,
    “不只如此,还有威斯敏斯特宫、唐宁街、白厅。”
    这些都是英国政要活跃的地方。
    尽管陆时有预感会发生当下的情况,但真的事到临头,还是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斯科特继续补充:“对了,还有海外,这一点也是我没想到的。”
    本来,斯科特计划先把《曼彻斯特卫报》发展成全国性报纸,再依托英国庞大的殖民体系,把报馆开到全球各地,成为真正的全球性大报,
    这也是《泰晤士报》的发展策略,斯科特是有样学样。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快,
    任谁都不会想到,因为陆时,《曼彻斯特卫报》打开了海外市场,在欧洲很多大学畅销,
    一所大学卖个三位数不成问题,总量算下来也是不小的数字。
    斯科特一脸的春风得意,心中感谢道尔,
    没有道尔,他绝无可能认识陆时。
    所以,
    感谢道尔八辈祖宗!
    斯科特翻箱倒柜,拿出一个小茶罐,神秘兮兮地说:“这可是我的珍藏,听说是你们清朝皇帝用的贡茶。尝尝?”
    不等陆时推辞,他已经把茶叶放进了茶壶里,然后哼着歌准备糖和奶。
    陆时张张嘴,终究没说话,
    唉……
    英国人喝茶喜欢加佐料就加吧,入乡随俗。
    斯科特小心翼翼地泡茶。
    就在这时,外面忽然传来了敲门声,
    办事员的声音响起:“斯科特主编,来了一位清朝的老绅士,自报家门说是叫辜冯敏,想见见您。”
    斯科特皱眉,
    “辜封迷,这名字怎么听着有几分耳熟?”
    陆时差点儿没笑出声,
    他清了清嗓子,低声提醒:“辜鸿铭。辜——鸿——铭——”
    蓦地,斯科特的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接着就转为兴奋的潮红,
    “快请!快请!”
    办事员立即离开了,“咚咚咚”的脚步声渐行渐远。
    斯科特转向陆时,
    “在我们英国流传着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如果我没记错,辜鸿铭先生是爱丁堡大学的高材生,跟你肯定有话可聊。”
    陆时当然知道斯科特为什么如此兴奋。
    辜鸿铭学博中西,有“清末怪杰”的称号,
    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9种语言,翻译了四书中的《论语》、《中庸》、《大学》,创获甚巨,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对西方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也难怪斯科特会知道辜鸿铭。
    作为《曼彻斯特卫报》的主编,斯科特肯定想让陆时和辜鸿铭会面,并做一些有思想碰撞的对话,
    在他脑海里,连新闻稿的标题都已经起好了——
    《异国他乡的重聚》。
    也不管陆时和辜鸿铭认不认识,就是得用“重聚”这样的词,味儿才正。
    主编室内的两人等了一阵,外面传来了敲门声。
    斯科特说:“请进。”
    大门被推开,
    一个拄着手杖的中国人走了进来。
    陆时第一眼看过去,首先注意到的不是对方的五官或体型,而是那两撇尖端微微上翘的胡子,简直比英国绅士还要英国绅士。
    斯科特走上前,
    “您就是辜先生吧?”
    没想到《曼彻斯特卫报》的主编如此热情,辜鸿铭明显愣了一下,
    接着,他露出笑容,
    “斯科特先生,您可以叫我tomson。”
    辜鸿铭是一个矛盾的人,
    他说自己叫tomson,并不是因为他崇洋媚外,而是因为他本就出生于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tomson是他的本名,
    可就是这么一个“外国”人,一生致力于沟通中西文化并诉诸翻译事业,
    但又因为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后来的北洋政府),导致他的国学水平不足,再加上动辄“sorry”、“thank you”的装x行为,常被各路文豪嘲笑,笑他水平不足。
    陆时对这样的历史人物没什么实感,在一旁站着,权当看个西洋景。
    辜鸿铭也注意到了陆时,
    “果然!果然如此!看到那个笔名,我就在想,只有中国人会用‘lu’。没想到啊没想到……”
    他打量陆时,眼中满是惊奇。
    听其言、观其行,辜鸿铭这次到访应该是专门来找陆时请教的。
    陆时过去与辜鸿铭握手,
    “久闻辜先生大名,没想到在异国他乡有幸相见。”
    辜鸿铭有点儿别扭地伸出手与陆时握了握,
    他实在没想到陆时那么年轻,自己屁颠儿屁颠儿地跑过来求见,实在是太掉价了,
    这么想着,他的态度比刚才冷了些。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