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97章 我儿有特殊押题技巧

作者:山的那边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晏珣回到学子居第一件事就是抱着乌云睡觉。

    晏鹤年也在隔壁房间呼呼大睡。

    王徽轻手轻脚地帮他盖好被子,心疼叹惜:“累成这样。”

    俗话说没有耕坏的田只有累死的牛,考试做文章,比耕田还累?

    这一觉就睡到次日凌晨,晏珣饿醒后和父亲一起吃饭。

    他觉得自己能吃得下一头羊。

    可后面还有两场考试,油腻燥热寒凉的食物都不敢吃。

    “等考完试,我要从城东吃到城西!”晏珣发誓一般说。

    他忽然左看右看,诧异地问:“德渊怎么不见?”

    阿豹说:“小阁老请他弹琵琶,他高高兴兴去了。”

    弹琵琶?晏珣有些不放心。

    晏鹤年安抚:“世家子弟重君子六艺,弹琵琶交流音乐很正常。我还想着有空教你乐器,省得以后出去交际被人嘲笑。”

    世家子弟就是比农家子弟多才多艺啊!

    晏珣点点头,汪德渊是有背景的,小阁老再强势,也不能“人身攻击”。

    顶多就是语言嘲讽……德渊贤弟脑回路异于常人,说不好谁气谁呢!

    第二场考试紧接着进行,宁可去早不要迟到。

    贡院严格遵守时间锁门,往年就曾有考生途中出意外没进入考场。

    徐时行在考场外见到晏家父子,点头致意欲言又止……最后还是没说什么。

    不知道是不是他多心,第一场考试的巡绰官在他考舍前站的时间略长。

    他本想问问晏家父子有没有这种情况。

    但贡院外人多口杂,不方便说。

    第二场考的是论、诏诰表和判语。

    为真正选出饱学之士,朝廷三令五申考官在排定名次时,需要三场并重,不得偏重首场而轻视后场。

    比如嘉靖皇帝明确提出,凡取中的文章,都必须“务崇简易,凡浮繁冗杂诡僻不经,悉行黜汰,仍参取后场,以采实学。”

    但一两百年来,读书人都以第一场的八股文为重,习惯很难改过来。

    看到题目的一瞬间,晏珣有点懵……晏家列祖列宗显灵?

    这几道题,他曾经跟老爹议论过!

    他是历史渣,不知道嘉靖有多少年,不知道裕王的名字。

    可是嘉靖四十一年会试第二场的题目太经典,连渣渣都看过!

    论:人君其尊如天(必选)。

    诏诰表:三选一

    拟汉令百官各贡忠诚诏(永平十八年);

    拟唐以郭子仪为中书令诰(乾元元年);

    拟周王得驺虞于神后山以献群臣贺表(永乐二年);

    判语:五条必答

    举用有过官吏;卑幼私擅用财;监临势要中盐;边境申索军需;织造违禁缎匹。

    诸位看官,是不是觉得很眼熟,曾经在小说电视看过?

    晏珣也是如此,曾经拿这些题目跟父亲探讨过。

    当时他并不知道这就是嘉靖四十一年的会试题,只是太经典,不可不做。

    晏鹤年看到题目也很懵……啊这这这?

    小珣不是自称历史渣?这几道题是怎么回事?

    莫非儿子扮猪吃老虎?

    想一想就觉得不会,以儿子那誓死逼爹科举的架势,提前知道题目必定让他百般琢磨。

    徐时行、王锡爵、余有丁、戚元佐……不好意思,我儿有特殊押题技巧。

    ……有这样的儿子,晏鹤年才是天选之子。.?

    换个角度想,晏珣的穿越是机缘,晏鹤年能把儿子的灵魄招回来是真本事。

    这几道题,只会读死书的人很难过关。

    就拿“拟唐以郭子仪为中书令诰(乾元元年)”来说,这道题要求替乾元元年的唐肃宗拟一道诰,封郭子仪为中书令。

    考生不仅要掌握“诰”这种公文写作,还得了解事件的背景。

    知道安史之乱,清楚郭子仪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这道题还有一个坑,乾元元年,唐玄宗还没有死,被尊为太上皇。

    既要站在唐肃宗的立场,把安史之乱的责任落在太上皇头上,又得维护皇家体面,不能说得太露骨。

    此时像范进之流的考生,连苏轼都不知道,对中晚唐的历史更不甚了了。

    晏鹤年本来也不甚了了,但儿子拿着这道题做例题,跟他深入剖析过!

    他压抑着内心的激动,以唐肃宗的口吻,委婉表达我爹是煞笔搞出安史之乱,我得委派郭子仪帮着擦屁股……

    如何曲笔隐晦,如何粉饰太平,从正面表达一件负面的事情。

    其中微妙精深之处,揣摩透的都是人精,在官场上可谓无往不利。

    前两题都比较偏,大多数考生集中在最后一道拼杀——永乐二年,周王向朝廷进献神兽驺虞一只,以大臣的身份写一份贺表。

    贺表要华丽地拍马屁……永乐皇帝多么英明神武、得天独厚,所以天降神兽。

    不擅长拍马屁的考生得哭。

    选这道题,不如前面两题有分量、不容易脱颖而出。

    徐时行犹豫再三,还是选择最有把握的第三题……会试求稳,名次不太重要,殿试再发力!

    晏珣猜父亲会选第二道,他选择第一道。

    提前押中题不是他的错啊!

    嘉靖四十一年会试第二场的题目真的很经典,在浩瀚科举长河能拿出来做例子的那种。

    出题之人,真让人佩服。

    主考官袁炜望着一排排的号舍,神色严肃……这一场会试,他拿出毕生所学出题,让后世知道他不仅仅会拍马屁!

    以往会试只重视第一场,他要三场并重、一场比一场难。

    是龙是虫,真刀真枪比拼吧!

    如此选拔出真才实学之人,将来这一科考生齐齐入阁,人们就得说袁炜慧眼识英雄!

    这关系到他自己的一世英名,小阁老也好,其他人也罢……谁也别想搞破坏。

    第二场考试的巡绰官很正常,没有在哪个考生的号舍前多停留。

    三场考试的巡绰官都不同,尽可能防止作弊。

    第二场考试结束,晏珣跟父亲都不说考题似曾相识。

    人家不知道他们父子的机缘,会以为考官泄题,那不是冤枉?

    晏珣心想,这一科的申时行、王锡爵、余有丁以后都是高官,可见主考官袁炜眼光不错。

    不要小瞧任何一个才华横溢的马屁精。

    第三场策论果然比往常难,考生们不禁想,主考官是不是故意为难人?

    北京国子监监生想起,考试前司业张居正提过会试要注重后场——

    “除三场俱优外,如果后场博雅过人,即使前场稍未纯,考官亦当简拔,以示兼重之意;若后场空疏,不得因前场已取而浪收”。

    可张司业不是主考官,能影响出题之人的想法?

    还是说……这是上面的意思?

    只擅长八股文的考生落下宽面条般的眼泪,这科是陪考,唯有期待下一科。

    能把后两场地狱般难度题目做好的人,必定是高手中的高手啊!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