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71章 平地一声春雷

作者:山的那边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努尔哈赤见到晏珣很高兴。

    “晏老师好!你觉得我的唢呐有没有进步?”小孩子目光明亮,满脸写着“快夸我”。

    从天寒地冻的辽东来到京城这个花花世界、心中隐约有自卑的小孩子,希望被夸奖。

    晏珣笑眯眯地说:“吹得很好啊!改日哪家娶妻,你去奏乐,还能挣一点零花钱。”

    努尔哈赤听到这话更受鼓舞。

    他进京的时候家里给了一些钱,在京城也是包吃包住,但是跟监生们人情往来有许多花销。

    那些官二代大哥哥们花钱如流水,他也不好意思太抠门。

    再这么花销下去,努尔哈赤得穷得当裤子。

    努尔哈赤像个小主人一样似模似样地邀请晏珣入座、请晏老师指点礼乐。

    晏珣能怎么指点呢?他对乐器就是七窍通了六窍。

    但他是一个很善良的老师。

    “在乐器方面,我不是很擅长。但是我跟汪老师的先生,太常寺卿李大人很擅长。他最近要排一出新戏,需要一个孩子客串小旦,你要不要去试一试?”

    努尔哈赤不知道“小旦”是什么,但是排戏一定很有趣。

    他高兴地道谢,又问汪老师什么时候回来。

    他想老师和弟弟舒尔哈齐了!

    谁懂啊!

    相依为命的弟弟被带走,一去不复返。

    晏珣回答:“我们本来想让汪老师转到京师国子监,在顺天府乡试。但是他的父亲汪老爷说,在应天府乡试,更能体现德渊的实力。”

    努尔哈赤信以为真,更崇拜德艺双馨、文武双全的汪老师。

    晏珣:……真相是,汪老爷觉得德渊在哪里乡试都一样。不如在家里多待两年、开枝散叶。

    安抚好努尔哈赤,晏珣让人带这个好学的学生去见李开先。

    哪一天好戏开演,他一定要去现场画一幅《努尔哈赤女装图》。

    没有别的意思,主打一个民族大团结。

    晏珣之前负责主修《承天大志》,在嘉靖四十五年完工,可以说是给先帝最后的献礼;

    完工之后,他又被调任国子监司业,负责差不多完工的《永乐大典》项目。

    隆庆元年,重录工作也完工。

    修书这种事呢,不管前期多少人参与,后期献书的人可以论功行赏。

    比如,张四维升“右春坊右中允”,主要政绩就是重录《永乐大典》。

    晏珣升“左春坊左中允”,主要政绩是修《承天大志》,其次是录《永乐大典》。

    从这方面来说,晏珣要感激张居正的提拔,所以他也善意地拉张居正做帝党。

    张阁老啊!

    你既然不能在徐阶和高拱之间左右逢源,不如加入“我们”吧!

    众所周知修书容易升官,当初为了《承天大志》这个大饼,徐阶和袁炜撸起袖子干架。

    而现在的《世宗实录》,重要性不低于《承天大志》。

    本来张居正还想为徐阶争一争,但是知道皇帝的真实意图是用《世宗实录》掩盖京察的波动,他也放下这件事。

    先撸起袖子搞京察!

    因此,修《世宗实录》的大饼,真的落实在李春芳头上。

    修史书的工作,安排在文渊阁的藏书楼旁边,方便修史的人随时查阅资料。

    众所周知,所谓阁老负责修史,其实都是挂名。

    无论是徐阶还是李春芳“负责”,都只起到监督、总揽作用。

    真正干活的是被抽调来的各部官员、小翰林、国子监高级监生。

    从洪武五年开始,国子监就有监生实习制度。高年级监生到各部实习,时间三个月、一年、三年不等。

    晏珣惊讶地发现,有不少监生来他这里走门路,想参与到修《世宗实录》的项目。

    “今年是乡试之年,你们不抓紧时间准备秋闱,还有心思去修史?”晏老师语气不赞同。

    这些监生说:“我们是荫监,这一科中举的机会不大。不如跟在大人们身边学习,将来入朝为官也是资历。”

    说白了这些都是官二代,甚至可以不用科举就能当官。

    一个典型的栗子,现任小阁老徐璠,就是从监生直接出仕,官至太常寺少卿。

    当然徐璠挺有能力,曾经做大包工头,主持重修永寿宫。

    他的栗子,侧面说明在大明朝,读书好不如有个好爹。

    “既然你们都想参与,我就组织一次考试,选择优秀的人才举荐给李阁老。”晏司业很公正。

    监生们傻眼,还要考试?

    送礼不行吗?

    晏司业开个底价,咱们竞标也行嘛!

    有人走晏珣的门路,也有人走李春芳的门路。

    为了咬一口《世宗实录》的饼,不知多少人费尽心思。

    晏鹤年:……我没主动开口啊!是李春芳请我去的!我只好穿戴整齐去文渊阁,近距离围观阁老们火力全开。

    京察开始了。

    隆庆皇帝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很紧张。

    他找个机会跟晏珣嗑瓜子,嘀咕:“他们要干起来了!朕的目的是改革吏治,不是把徐阁老或者高先生赶下台。”

    晏珣小声说:“我提醒了太岳,他有所准备,这一次京察一定能取得效果。”

    如果不提醒张居正,结果就是像历史上那样,第一轮京察被处理的都是南方人。

    高拱把事情办得太难看,让言官抓住把柄、一顿围殴。

    隆庆目光凝重:“整顿吏治,相当于除去病根,其他的事情才能开展。否则开海、改革军队,都没法进行。朕在登基诏书说‘大弘新化’,一定要做到!”

    大弘新化,就是要实行新政。

    晏珣鼓励:“陛下已经很努力啦!下一步开海,我们找个可信的人去南边收海关税,朝廷就不缺钱。有钱就能练兵,一切目标都会按部就班的完成。”

    说起来,“隆庆开海”之后,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明。

    可为什么到崇祯的时候,皇帝还那么穷?

    因为钱没有被收到朝廷。

    某些利益群体靠着海贸富得流油,银子多得实在花不完,不得不在地上挖很多大坑埋起来。

    改朝换代之后,不知道便宜了谁。

    这算不算是讽刺版的“藏富于民”?

    隆庆皇帝受鼓舞精神大振,高兴了一会儿又叹气:“第一波京察,朕让高先生在前面冲锋,他要面对众多攻击。”

    从来改革都是得罪人的。

    吏治改革更加是。

    平时大家懒政怠政、随意摸鱼翘班,你突然要突击检查、明确绩效考核,谁受得了?

    还有海瑞清查出来的税制烂账,也要借着京察处理。

    这种事,只有绰号“高胡子”的高拱,才能火力全开地突突突!

    晏珣心想,就算高拱真的被围殴得鼻青脸肿,其实也不亏。因为这么一来,高拱更加简在帝心。

    炸雷一样的京察结果公布,一大批京官被罢免。以往没人敢惹的都察院言官,竟然有一多半落马。

    撸着袖子争《世宗实录》的人如梦初醒,一波人已经被脱下官服入狱。

    京官们惊讶的发现,皇帝竟然动真格!

    他不是说说而已!他把大炮架出来了!

    京城的天气突变,轰隆隆的春雷炸响。

    吃瓜群众晏珣和朱翊钧都不禁紧张,手里的猹都掉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