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31章 都是假的

作者:江中石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白庆的讲述很是仔细,当他讲到那些礼物的时候,紫烟禁不住瞪大双眼张大嘴巴。白庆刚刚讲完,紫烟迫不及待的问到:“小庆,你真的见到了蓬莱仙山,你真的见到了渤海龙君和东海龙君?他们是不是龙首人身?还有还有,那些礼物你就没给咱家留点?”

    白庆安静的看着姐姐,紫烟一看白庆这表情立刻就反应过来。

    “难道。”

    白宝:“姐,你想要什么样的珊瑚树?要多大的,只要你想得出来,小弟就能给你做出来。”

    紫烟:“做出来?做出来!老爹~~~”

    白宣嘿嘿一笑说:“你们都给我记住,神仙之说虚无缥缈,我白家的子弟绝不要把心思放在这上面。古人说人命天定,但是我要告诉你们,自己的命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否则下场会很惨。”

    紫烟:“也就是说,那些礼物都是假的喽,根本就没有啥海上仙山和龙君对吧?”

    白宝:“姐,你以为我去雍城去岐山里是干嘛的?真是为了避祸吗?你没见二哥进来后就直接给商君行礼口称娘亲,还要谢谢商君关护。咱家最绝密的东西都在岐山凌霄阁之内,珊瑚树?你要多少就有多少。”

    紫烟:“那咱家岂不是要发大财了?”

    白宝:“本来是可以发大财的,可是这东西献给陛下就等于断了咱家财路,不过没关系咱么可以做别的。”

    白宝说话间从腰间摘下一块佩送到紫烟面前,这块配晶莹剔透近乎透明,说它是水晶也有人信。

    紫烟:“这是琉璃?”

    白宝:“咱爹管这个叫玻璃。”

    紫烟:“珊瑚树是用这个做的?”

    白宝:“对呀,先做好陶范把融化的玻璃灌进去等到冷却成形后再打磨抛光。”

    紫烟:“那红色是怎么来的?”

    白宝:“原料内提前加入红色颜料然后一起烧,冷却之后就行了,很简单。”

    紫烟:“那其他的东西呢?也是玻璃造的?”

    白宝:“原理都差不多,只是材料工艺不同而已,只有那个龟壳是二哥在一个荒岛上发现的真家伙。老天,这龟活着的时候得有多大个呀。”

    紫烟:“那些龙珠也是玻璃?”

    白宝:“对呀,不然上哪找去。”

    紫烟:“这东西在你眼里不值钱可在天下人眼里却是奇珍异宝,咱不坑自己人咱们专门坑其他国家的人,如何?”

    白宝:“姐姐言之有理,二哥出海不就是去找那些冤大头的嘛。不过,那个对马岛上的人太特么穷了,咱家还得把重点放在东西北三个方向上。南征百越之后,咱家也要在百越之地占据一大片地方,然后咱们自己建船队一直向南向大海。只要是船队能到达的地方,都要插上白家的旗帜!”

    一种材料的诞生和应用,有时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实力。从瓷、纸、木、竹到丝绸、合金、火药,华夏自古以来就在材料的发明及使用上占据领先世界的地位。但是有一种材料的制造和应用却一直落后于其他国家,这种材料就是玻璃。

    世界公认的玻璃的发明制造起源于埃及和希腊,后来经过罗马人的改进推广,开启了在西方的广泛应用之路。这似乎和华夏没什么关系,实际上早在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华夏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但是,玻璃制造技术在华夏古代并没有真正建立成熟和发展起来。考古学家发现,玻璃器皿在华夏古代是少数贵族才能拥有的精致摆件和工艺品。换句话说,玻璃制造工艺古代只是用来制造奢侈品的,造价高昂,用途单一限制了玻璃制造技术的发展。

    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玻璃的制造就和火药的发明一样具有鲜明的华夏特色,都是被炼丹的术士首先发现和使用的。这也就注定了玻璃这种材料在华夏古人的意识里其作用和西方古人决然不同。

    随着考古发掘的展开,战国时期的玻璃制品大量出土,通过对这些制品的分析发现,华夏古代玻璃是铅钡玻璃,这与西方钠钙玻璃有明显区别。从出土的玻璃器形制来看,它们富有华夏特色。尤其是在湖南省一些古墓中出土的大量战国、西汉时的玻璃器,在质料上大都属于铅钡玻璃,在形制上则主要是一些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礼器、印章和器皿等,并且上面有华夏民族装饰特点的纹饰及图案,这充分证明,华夏先民能够独创出与众不同的玻璃制造技术,而且这项技术的出现时间比西方人还要早。

    那么这种铅钡玻璃究竟是怎么起源的呢?铅在古人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用铅做成的胡粉在古代是一种化妆品,炼丹术也叫铅汞之术,这表明铅对于炼丹家们也至为重要。华夏古人很早就重视铅的冶炼,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是用陶质的坩埚、土釜或平敞的粘土炉子来氧化焙烧方铅矿以制取铅的。当氧化铅生成后,一旦与陶质埚、釜内壁的粘土成分接触,只要器壁温度达到900c左右,就会在埚、釜壁上生成一层铅釉。

    由于这种釉润滑光亮,敲击脱落后很像玉石,这就给古人以启示,使他们有意识地尝试用这种铅矿煅灰与粘土或石英砂一起熔炼。古人发现,用石英砂炼制得到的成品质地润泽,光洁晶亮,这就得到了正式的原始玻璃配方。不过,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玻璃因为烧制温度低,有大量气泡,且含有钡,因而透明度是比较差的。

    传统玻璃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无钡玻璃的出现。古人尝试用提纯后的金属铅去烧炼,这种方法炼制出的玻璃由于原料中不再含有铅矿中附有的众多杂质,因而更加光洁晶莹,更像玉石,而且熔炼温度也有所降低。

    由此可见,传统玻璃的起源和发展演变与术士们的活动分不开。早在战国时期,中国的术士们就流行着“食金饮玉”可以长生的说法,所以炼丹术兴起后试炼珠玉(即玻璃)也就成为炼丹家们的活动之一。东汉王充《论衡?率性篇》说:“道人消烁五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别。”又说:“随侯以药作珠,精耀如真,道士之教至,知巧之意加也。”

    这些记述充分证实了胡夏古代玻璃制造技术的起源,也解释了这项技术但发展缓慢的原因。玻璃是华夏术士们炼丹的副产品,被术士们从人工冶炼珠玉的角度出发去总结和实践,没有走上独立发展道路,更谈不上发展出一套成熟的玻璃制作技术来。

    由于受制作目的和技术的影响,传统玻璃制品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主要局限在礼器、装饰品以及冒充珍珠、宝石的珠子、戒指等。质地的轻脆易碎以及不耐高温,使得它很少被用作饮食器。透明度差,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制作光学玻璃了。

    造价昂贵,用途单一导致华夏的玻璃制造技术从发明开始就一直停步不前。玻璃制造术就和火药的发明一样被华夏先人视为可有可无的鸡肋技术。后来随着西方玻璃的涌入,华夏古法玻璃制造技术逐渐失传。而火药,这种华夏人用来做焰火庆祝节日物品在传到西方后,却被他们改成了杀人利器,直接把人类战争史从冷兵器时代推进到了热兵器时代。

    按照白宣的掌握的知识,配制出原始的火药一点难度都没有,而且在此基础上改良出来的新型大威力火药已经出现,只不过处在极度绝密的状态下,参与制造火药的人都被隐藏在岐山内的洞窟里。制造和改进火药是一项危险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爆炸。岐山附近的百姓传言岐山内有神仙,神仙发怒的时候会晴天打雷,其实那就是制造火药失败引发的爆炸。

    火药都被白宣弄出来了,做为白家起家秘术之一的琉璃制造技术自然更加先进,如今的白家设在岐山内的玻璃制造基地已经可以生产出无色透明如水晶的玻璃,也可以用来制造各种生活器皿,只不过大块的平板玻璃的制造技术还没法突破。但这已经让白家站在了玻璃制造技术的巅峰,用红色的玻璃制造超大珊瑚树虽然费时费力,但对白家来说也不算太难。

    白宣费尽周折策划了这样一场惊天骗局目的有两个,第一给嬴政灌输神君下凡的思想,打消他想要长生不死的心思。神君下凡是受天帝派遣,任务完成那是必须要回到天帝身边的。这就和匈奴以及其后的草原民族常说的,魂归天狼神或者腾格里的怀抱,如出一辙。

    人都是怕死的,直到现在有些科学家还在探索让人类减缓衰老延长寿命的办法。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还对产生不老年年不忘,那么古人希望长生畏惧死亡,就是一件更加合理的事情了。白宣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嬴政不再畏惧死亡,把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命的结束当成是回家,回他之前的家。如此一来就用希望代替了对死亡的恐惧,相信嬴政在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心中的安宁要多过恐惧。

    第二个目的就是为了开疆拓土,华夏文明长期处在世界的巅峰,代表着黄土文明的最高水准,但却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以大航海时代为代表的海洋文明的崛起,以至于近代华夏从世界巅峰位置跌落下来,这惨痛的教训让华夏子孙无不痛彻心扉。既然来到了这个时代,又有了权力和资本,白宣岂能不把这一课补上。可以说白宣和他的儿子们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为了一家一姓,而是为了整个华夏而筹谋。

    白宣敲了敲桌子说到:“今后一段时间,白家的旗帜会插遍我们能踏足的任何地方,但在若干年之后,白家的旗帜代表的不会是一家一姓,他代表的将是整个华夏。长生不老是没有的,起死回生也不可能,现在不可能,几千年后也不可能。所以你们记住,白庆刚才说的那些都是假的,咱们自己不要信。谎言也有善意和恶意之分,你们的爹爹编出这些谎言是出于善意,这对陛下有好处,对大秦有好处,对华夏也有好处。当然,若是我们的敌人信了这个谎言,那么善意的谎言就会变成致命的暗箭,你们都明白吗?”

    “明白。”

    白宣:“接下来,你们仔细听好。”

    白家的秘密会议一直开了两个时辰,直到快天亮的个时候才结束,而此时大秦中车府令赵高府内却一片大乱。因为,他家走水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