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53章 不能不闻窗外事

作者:本色农民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梁山学堂,可是杨司锋当初亲手建立的。

    梁山学院,是在李清照的手上,一力完善起来的,至今,已经陆续建起了四个分校,容纳了几千个孩童们前来求学。

    可是,如今那些都不关杨司锋的事了,只希望,那些孩子们还记得起杨司锋对他们的淳淳教诲:不忘初心,焉得始终。

    宗泽是一个老狐狸,也估计是一个戾气极重的人,所以,宗良是他的亲孙子,自然也得到了他的衣钵传承。

    这小子似乎生怕杨司锋去挖他的墙脚,居然把学院里的教习们都给了体制内的编制。普通的教员有个吏员的身份,院长和主任之类的,还通过那些说不清的关系,给人家弄了个九品的流外的官衔。

    “这小子真的是个小人,全然不顾一点兄弟情谊。”听了胡加晋老夫子的介绍,杨司锋气得心里直暗骂。

    “大人这还是嫌弃老夫不堪用了?”胡加晋不悦地抱怨道,“就算老夫真的不堪,最初也是老夫跟着杨大人在梁山开始办学的,教的那几个学生,现在也能教导一下低级的学生了,更何况,老夫还带了十个年轻小伙子过来帮手。大人若是嫌弃老夫的话,老夫这就带他们走。”

    “老人家这说的哪里话,我哪有不欢迎你们的意思,我只是听到宗良那小子居然算计我,心里不舒服罢了。”杨司锋赶快解释道。

    眼巴巴的给他写了信过去求援,还以为他会看在以前的情份上予以支援,可谁曾想,他就派来这么一群老的老小的小的过来支援?这是恶心胡加晋老人家还是恶心我杨司锋?

    人家五十老几的人了,从梁山奔波上千里来到扬州,这是折腾人家老人家好不好?

    不过,胡加晋却一点都不服老的样子,听了杨司锋的解释,脸上的神色好了一点道:“也罢,也不管你是真心还是假意,老夫既然来了,就不打算走了,快让人带老夫去看看吧,扬州这里可是大城,断然不是梁山可以比的。老夫此番可是主动请缨的,一定要在扬州干出一番事业出来的。”

    原来是这样,看来是自己误会宗良了?

    “有劳胡老夫子了,老夫子,这边请,”杨司锋亲自走在了前面。

    “小子们,快点跟上,老夫带你们来扬州,是来做事情的,想要桃李满天下,得扬州这种大城市才行。当然汴京更好,可是汴京是你帮家伙能去的。”胡加晋胡子乱颤的转身吼道,“不要只想着扬州的瘦马什么的,等你们名满天下的时候,自然有扬州的佳丽们主动的对你们投怀送抱,就你们这德性,刚才那位撑船的大姐你们都未必拿得下。”

    身后十个嘻嘻哈哈的书生们一脸尴尬。

    杨司锋听了直欲晕倒,还以为他们是来支援边穷的扬州的事业来的呢,原来他们还真是盯着扬州瘦马来的?

    不过,就算他们有这个爱好,也不能说人家啥,大宋朝就是鼓励老百姓有事没事逛青楼的,少去讨论那些什么国家大事,给官家给士大夫们添堵了可不好。

    不过,杨司锋可得提醒他们,逛青楼他不会管,可若是这帮家伙敢对这里的女学生们有非份之想的话,杨司锋可不管他们是不是功臣,一样会把他们吊起来吊路灯的。

    杨司锋亲自带路,胡老夫子就算有怨言,也不好说什么了。

    而且,看到他们未来打算作学堂的地方,胡加晋更加没什么说的,只管吩咐其它十个书生们赶快安顿。各自抢占自己中意的房间和床位,忙得不亦乐乎。

    他们也没有什么不高兴的,杨司锋计划用作学堂的地方,乃是位于州学的后面,是某位富商听说杨司锋要在扬州开义学,主动捐出来的一座闲宅。

    是的,扬州现在有州学,有县学。

    可是,那些和杨司锋想要的学堂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州学县学,他们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应对科举,以为国家培养士大夫的阶层。

    可杨司锋的学堂,招收的是普通的老百姓们的子弟,培养他们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让他们去参加科举的。

    当然,就算他们有这个理想和愿望,他们的家庭也是供不起的,哪怕再鼓励读书上进的宋朝,读书也仍然是有钱人的事情,对于普通的老百姓们来主产,十数年如一日的只管读书,却没有一点生存的本领,那是不可想象的。

    杨司锋对他们的期望,也只是让他们多识点字,多识点礼,然后,把他们培养成为各个作坊、工矿里的合格的人才,会识字会算数的人,总归是和不识字的人不一样的。

    就算他们只念上三两年书,识上两三千个字,也绝对和他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亲不一样了,他们不要参加科举,也未必不能出人头地。再说了,那帮出人头地的官员们,他们个人是风光了,可是他们的所学,真的对国朝对历史有贡献吧?相比于他们索取的,他们奉献的只怕还不如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们吧。

    杨司锋刚到扬州的时候,就招收了部分流民的孩子们,把它放在州学里教导。大部分的时间,同由州学里的学子们在负责教导的,自己有空的时候,也会去给孩子们上上课。

    杨司锋现在心里急啊,也不知道有没有用,他还特意招募了四五十个十四五六岁的半大孩子,也不管他们识不识字,只要聪明伶俐就好了,也放在州学里专门予以教导,希望他们能尽快的成长起来,到时候能帮得上自己。

    当然,只要他们有一半能成才,那作用是薛世平、李石等人都不能比的。那些人都是成年人了,有自己确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了。他们只是部分的接收了杨司锋的理念和思想,这让他们的执政过程中,会采取杨司锋的一些路子。

    可他们终究有自己的思想,未必能全部按照杨司锋的路子走。当然,杨司锋的路子也全部是对的,可是,他们的时间有限,没有时间去摸着石头过河了,他们得尽快找到一条路子让自己强大起来,哪怕这条路不是最近的那条路,然而,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寻找路途的过程中,倒不如先往这条并不是最近的路上走着试试先。

    但这批孩子们可不一样,他们是杨司锋完全按照他的思路培养起来的,一旦他们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去,他们是真的会完全按照杨司锋的思路去做事的。

    可是,州学里的学生们,对于教导这群大字不识的孩子们,似乎兴趣不是很高,而在杨司锋看来,那些学子们教给这些孩子们的四书五经,也未必对他们有多大的作用。

    当然,《四书五经》的许多道理还是要学的,没有时间让他们逐字逐句的去学习了,杨司锋期望的,就是让他们能领会其中的忠、义、礼、智、信这些核心价值观就好了,至于更深层次的内容,等他们自己学有余力的时候再去钻研吧。

    所以,如今这群孩子们的识字教本,乃是杨司锋自己编制的。

    昔时贤文,诲汝淳淳,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易涨易退山谷水,易反易复小心心。“胡加晋老夫子却是顾不上赶快安顿,倒是自己踱到了课堂外面,听着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一脸复杂的表情。

    其间,有欣赏,有愕然,或还会有些不解。

    “胡老,是本官的失误,没有想到你们今天会来,所以,今天就只好到饭堂里吃大锅饭了。稍后我会专门给你们安排一位仆妇,专门负责你们的衣食起居的。”杨司锋安顿好几个书生,好奇的凑过来。

    “这是谁编的句子,每句真是真言啊,老夫一定要拜见他。”胡加晋没有接杨司锋的话,却是一脸动容地说。

    杨司锋一脸尴尬。他哪里知道,《增广贤文》它还没有面世啊,却是自己又做了一回偷书贼了。

    “那个,这啥,”杨司锋尴尬地说道,“本官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只是觉得好,中间有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也不管孩子们能不能理解,先让他们学着识字吧。”

    “老夫倒是听说过,你以前在梁山的时候还教过那帮混蛋,读书人不能只读圣贤书的,要深解其意,不能不求甚解,还有,老夫对你弄的那个标点符号也极为看好,这样就不看一帮不学无术的家伙曲解圣人之意了。”胡加晋点点头道。

    “本官惶恐了,还以为老夫子会不喜欢呢,”杨司锋苦笑着说,“本官最不喜欢只会读死书,然后不求甚解的读书人了。所以,对这帮孩子们,本官是要求他们,要对圣贤书是没有错,可也不能只读圣贤书,各种书都要兼容并包,要接收人家的好的东西。身为读书人,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书中,更要接触世间人情啊,咱们大宋如今这样,就是那帮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太多了。”

    (未完待续)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