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章 李敏之死

作者:蒙曼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三次东征高句丽之后,隋炀帝政权已经内外交困。对外战争并未获得任何实质性成果,国内的农民起义却是风起云涌。就在这关键时刻,大隋的朝廷里又发生了一起大案,仅仅因为一条荒诞的谶语,三十二个李姓大贵族死于非命。由此,皇帝和大臣之间的信任度变得更加脆弱,关陇贵族集团再度分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这场惨案中,隋炀帝本人扮演了什么角色?

    一、神秘谶语

    大业十年(614),有一个名叫安伽陀的方士上书隋炀帝,声称现在各地流行一则谶语,这个谶语号称“当有李氏应为天子”,所以,他劝隋炀帝,为了大隋江山社稷,要杀尽天下姓李的人!

    这个上奏,一下子就引起了隋炀帝的高度警惕。要知道,中国古代所谓的谶语,其实也就是一些政治预言,每到改朝换代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模棱两可的说法,预测未来的政治走向。

    比如秦朝末年,有所谓“亡秦者,胡也”的说法。秦始皇为此还大动干戈去修长城,以防范匈奴,没想到最后这个“胡”字应到了胡亥身上。现在,隋朝天下大乱,政权不稳,类似的谶语也就应运而生了。

    那么,面对“当有李氏应为天子”这个说法,隋炀帝该怎么办?能不能像那个方士所说的那样,把所有姓李的人都杀掉?那是不可能的。

    自古李氏就是大姓,真要大开杀戒,那得杀多少人?而且即便在皇权体制下,皇帝也不可能大规模无故杀人,这个办法显然不行。那可不可以将这条谶语视为迷信,干脆不予理睬?这个隋炀帝也做不到,他是古代人,没有那么高的觉悟。而且,他也知道自己的统治已经出了很大问题,他确实害怕有人要推翻他,改朝换代。现在出了这么一条谶语,他不可能完全不信。

    既不能不信,又不能全信,既不能不杀,又不能全杀,隋炀帝到底怎么办?他选择了折中手段,悄悄地进行重点排查,看看哪个姓李的人可能应这个谶语,把他提前消灭掉。

    姓李的那么多,当然要先从有势力的人中开始排查。当时社会上最有势力的就是所谓关陇贵族集团,而关陇贵族集团的顶层就是西魏的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在这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之中,姓李的就有三家。

    一个是八大柱国之一的李弼,他的重孙子就是跟着杨玄感一块儿造反的李密,当时已经逃亡江湖了。

    还有一个同样是八大柱国之一的李虎,他的孙子名叫李渊,当时正在山西镇压起义军。

    再有一个是十二大将军之一的李远,他的孙子名叫李敏,当时在隋炀帝身边担任将作监。

    这三个人,其实也就是天下李姓中的头号人物了。既然谶语说姓李的以后会取代姓杨的当皇帝,这三个人也就成了重点怀疑对象。

    在这三人之中,谁更可疑呢?今天的人马上会想到李渊,因为李渊后来取代隋朝当了皇帝,这是属于逆推,事后诸葛亮。当时隋炀帝可看不到后来的历史进程,在他的眼里,最可疑的倒还不是李渊,而是李敏。因为李敏有三大过人之处。

    第一个,家族显贵。这样说可能有读者不同意了,李渊和李密的祖上都是柱国,李敏的祖上才是大将军,怎么倒说他家族显贵?这就要看是哪个时代了。固然,在西魏时代,李敏的爷爷不及李渊和李密的祖上,但到了隋朝,李敏一族的势力可大大提升了。因为李敏的叔爷爷李穆非常强悍,是隋朝最重要的开国功臣。

    当年,隋文帝杨坚要篡夺北周的天下,激起尉迟迥等三总管起兵,形势相当险恶。幸亏元老重臣李穆力挺杨坚,这才赢得天下归心,杨坚也因此顺利建隋。

    因为有这样的不世之功,所以,李穆在隋朝的大臣里排名第一,官拜太师,赞拜不名。他的子孙,即使还是襁褓婴儿,也都官拜仪同,一门之中,五品以上的中高级官员就有百余人,一下子成了隋朝最显贵的家族。

    叔爷爷打下了基业,爸爸也不是凡人。李敏的爸爸在开皇三年(583)的时候因为打突厥壮烈牺牲,这样一来,李敏不仅是功臣之孙,还是烈士之子,从小就养在宫里,备受关照。

    这样看来,若论原始出身,李渊和李密确实比李敏强,但是,若论在隋朝的背景,李敏可就占优势了。

    第二个,跟皇帝关系近,是隋炀帝的外甥女婿。隋炀帝的外甥女,就是隋炀帝的大姐、北周太后、隋朝乐平公主杨丽华的女儿,名字叫作宇文娥英。当年,杨丽华嫁给北周天元皇帝,只生了娥英这么一个女儿,那是响当当的北周第一公主。后来,隋文帝杨坚从女儿杨丽华手里夺取了天下,改周为隋。宇文娥英虽然失去了公主身份,但隋文帝也好,隋炀帝也好,念及她妈妈乐平公主的巨大功劳,对她都相当照顾。

    宇文娥英长到女大当嫁的年纪,他们也没有贸然给她选一个丈夫,而是充分尊重她的意见,让她自己选。怎么选呢?当时,隋文帝在弘圣宫拉了一道纱帘,宇文娥英就坐在后面,然后,再把那些品貌相当的贵族公子都集中到弘圣宫,让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进来,先自我介绍,再展示才艺,宇文娥英看上哪个就是哪个。

    宇文娥英也是个挑剔的人。每天面试一百来个,面试了好几天,愣是没有看上眼的。后来,终于轮到李敏了,小伙子往纱帘前面一站,跪拜有节,舌灿莲花,顿时让之前的面试者都黯然失色。这一刻,娥英姑娘终于露出了笑容。就是他了!

    为什么李敏能够胜出?因为根据史书记载,李敏“美姿仪、善骑射,歌舞管弦,无不通解”。人长得漂亮,又弓马娴熟,吹拉弹唱无所不能,正好符合人们在那个年代对贵族公子的经典要求,这才能赢得宇文娥英的青目。就这样,李敏成了隋文帝的外孙女婿,从隋炀帝的角度说,就是外甥女婿了。

    宇文娥英在隋朝待遇很高,出嫁的时候也尽显风光,各种礼数都比照公主对待。为了让新郎官配得上她,隋文帝下令,借给李敏“一品羽仪”,让他用一品官的仪仗迎接宇文娥英,算是给足了面子。

    “一品羽仪”只是面子,怎样才能让李敏真正高贵起来呢?这时候,乐平公主出手了。宇文娥英下嫁,隋文帝要赐宴,宴会开始之前,乐平公主对李敏说:“我以四海与至尊,唯一婿,当为尔求柱国;若余官,汝慎勿谢。”我把天下都给皇帝了,就得你这么一个女婿,我一定给你讨一个柱国的散官做才肯罢休,所以一会儿皇帝赐给你别的官,你千万不要谢恩,什么时候他让你当柱国了,你再谢恩。

    李敏对岳母的教诲自然是心领神会。宴会开始之后,隋文帝亲自弹起琵琶,李敏载歌载舞。一曲终了,隋文帝非常高兴,笑着对乐平公主说:“你这个女婿真不错。现在当什么官呢?”公主答道:“他什么官都没当,不过是个白丁罢了!”隋文帝马上对李敏说:“那我授你仪同吧。”这已经是五品散官,不算低了。

    李敏什么反应呢?他只是笑笑,既不答话,也不拜谢。隋文帝一看这个样子,又说:“不满意,是不是?那我授给你开府吧。”这是三品散官,算是高官了。没想到李敏沉得住气,照样不谢恩。

    隋文帝多聪明,马上就明白了,这一定是乐平公主在后面撑腰呢。怎么办?隋文帝索性大方一次,说:“公主有大功于我,我何得于其婿而惜官乎!今授汝柱国。”乐平公主为我立过大功,我怎么能对她的女婿还吝惜一个官职呢?这样吧,我直接授你柱国。

    柱国可就是二品散官了,已经符合乐平公主的预期。这一下,乐平公主终于绽放笑颜,李敏也赶紧跪下谢恩。后来,到隋炀帝大业四年(608),乐平公主跟随他一起西巡,死在了河西走廊的张掖。临终之前,公主还向隋炀帝托孤说:“妾无子息,唯有一女,不自忧死,但深怜之。今汤沐邑,乞回与敏。”我没儿子,一辈子就守着这么一个女儿,现在我要死了,自己倒不觉得有什么遗憾,只是不放心我这个女儿。我死之后,请求陛下允许,把我的汤沐邑转给李敏吧,让他们小两口过上幸福的生活。

    既然姐姐这样交代了,隋炀帝二话没说答应下来,把乐平公主的食邑五千户又转到了李敏名下,真是皇亲国戚,既富且贵。

    第三个,他还是隋炀帝的心腹。宇文娥英是乐平公主唯一的女儿,乐平公主自然不放心让她离开自己身边,这样一来,李敏也就不能到外地任职了,虽然当过几任外州的刺史,但那都是用来赚资历的,他从来不去上任,一直都待在皇帝身边,陪侍着皇帝。一来二去,跟隋文帝和隋炀帝的感情都很亲近,成了他们最信任的人。

    怎样才叫最信任呢?举个例子。因为杨玄感是在督运粮草的岗位上叛乱的,所以,到第三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隋炀帝对这个岗位特别敏感,觉得谁做他都不放心。后来到底派给了李敏,才终于踏实下来。从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来,在隋炀帝心目中,最可靠的还是这个外甥女婿。

    有了这三个过人之处,就可以看出来,无论是从家世背景、婚姻关系还是本人受信任的程度看,李敏在当时的李姓贵族中都独占鳌头。现在既然说“当有李氏应为天子”,李敏当然也就首当其冲受到了怀疑。

    只是姓李也罢了,李敏的名字也不好,让隋炀帝加深了对他的猜忌。

    李敏是大名,他还有个小名,叫洪儿。亲近的人都这么叫他,估计隋炀帝私下里也是这么叫他的。这个名字叫了三十多年,谁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可是,现在“当有李氏应为天子”这个谶语一出来,隋炀帝心里可没底了。

    炀帝从小就听说,他爸爸隋文帝曾经做过一个噩梦,梦见洪水把都城大兴给淹没了,这才兴建的大兴城。这洪水淹了都城,是不是暗指洪儿要结果大隋啊?

    隋炀帝越想越不踏实,索性找到李敏,直截了当地把自己的担心跟他讲了,还让他改改名字,别叫洪儿了。

    隋炀帝发了话,李敏可吓坏了。名应图谶,在古代可是吃不了兜着走的事,在这个问题上让皇帝惦记,那可是凶多吉少。就算小名改了,难道隋炀帝就能饶过他吗?李敏是深表怀疑,也深感恐惧。

    怎么办呢?李敏自己想不出办法,就去找堂叔李浑和堂兄李善衡商量去了。可是他万万没想到,这么一商量,就真的给自己商量出了灭门之祸。

    二、宇文述的阴谋

    既然说到李浑,还得先交代一下,李浑是何许人。这个李浑,是李穆的第十个儿子,长得高大威猛,美髯飘飘。当年杨坚篡周前夕,李穆送给杨坚一把熨斗,让他熨帖天下,这送熨斗的就是李浑。此人不仅对隋文帝有功,跟隋炀帝的关系也相当不错。当年,隋炀帝还是晋王的时候他就一直追随左右,算是藩邸旧臣,炀帝即位之后,他也顺利升迁到左武卫将军,是隋炀帝的心腹武将。

    不过,李浑虽然位高权重,为人却并不善良,曾经为了争夺爵位和食邑干过一件伤天害理的事情,把自己的两个侄子都害死了。那还是隋文帝开皇六年(586),李穆去世,按照惯例,他的爵位申国公以及食邑应该传给嫡长子。可是,李穆的大儿子去世得比爸爸还早,因此,这个爵位按照惯例又应该传给大儿子的大儿子,也就是嫡长孙李筠。眼看着老爸留下的爵位和财产都便宜了侄子,李浑心里相当恼火。偏生这个侄子还不怎么懂人情世故,又比较小气,继承了那么大一份家业之后,并没想着给叔叔分一杯羹,这让李浑更加忍无可忍,甚至起了杀心。

    恶从心头起后,李浑又找到另一个侄子李善衡,怂恿他把李筠谋害了。按说,人命关天,李筠又不是一般人,朝廷总要调查一下,难道李浑不害怕败露?他才不怕呢,他早就想好了对策。这个李筠,平时跟自己的一个堂兄弟李瞿昙不和,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现在出了人命,嫁祸于李瞿昙不就得了。于是,在朝廷调查的时候,李浑以长辈的身份公然做伪证,说李筠是被李瞿昙所杀,可怜李瞿昙百口莫辩,稀里糊涂被砍了头,成了冤死鬼。

    李浑接连干掉两个侄子,他到底想干什么?很简单,他想把老爸李穆留下来的爵位和食邑据为己有。问题是,李浑是李穆的第十个儿子,就算李筠死了,也还是轮不到他继承。在这种情况下,李浑又想起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之前讲的朝廷五贵之一——隋炀帝的心腹宇文述。

    李浑为什么想要利用宇文述?因为他的夫人是宇文述的妹妹,郎舅二人关系素来不错。眼看着朝廷又在议论给申国公立嗣,李浑就去找宇文述,让他帮自己在皇帝面前说好话,还许诺他,事成之后,一定把食邑的一半都拿出来答谢宇文述。宇文述是个财迷,听了之后觉得很划算,就启奏皇帝说,立嗣无非是两个原则,一个是立长,另一个是立贤。现在,死去的李筠没有儿子,立长已经谈不到了,那就应该立贤。申国公李穆的子孙都是草包,只有李浑一个人不错,还不如让他袭爵。皇帝念及李浑的功劳,还真的恩准了。

    就这样,申国公的爵位和食邑终于落到了李浑头上。李浑当然是喜不自胜,连宇文述也跟着高兴,就等着李浑履行诺言了。

    问题是,事情根本不像宇文述想象的那么顺利。李浑继承了李穆的爵位之后,整日花天酒地,光是小妾就收了一百多个,还个个都穿金戴银。至于先前许诺给大舅子宇文述一半财产的事,也不知是忘了个精光,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反正再也不提了。

    这不是把宇文述耍了吗?宇文述气得要命,发下毒誓说:“我竟为金才所卖,死且不忘。”所谓“金才”是李浑的字。宇文述的意思是说,我居然被李浑这个浑蛋给耍了,这个仇到死也不能忘。

    宇文述不仅是个记仇的人,也是个能报仇的人。得罪了他可不是闹着玩的。自从被耍弄以后,他一直想着怎么整一整妹夫李浑,但是时机未到,愿望一直都没能实现。他之所以斗不倒李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穆他们家有丹书铁券。《隋书·李穆传》中有提到,这其实是当年隋文帝赐给李穆的,上面写着:“太师、上柱国、申国公,器宇弘深,风猷遐旷,社稷佐命,公为称首,位极帅臣,才为人杰……自今已后,虽有愆罪,但非谋逆,纵有百死,终不推问。”太师李贤、上柱国李远、申国公李穆,器度深厚胸襟宽广,名望高尚影响深远,在朝廷的辅政大臣中,申国公是第一人,职位最高,才能卓越……从此以后,即使犯有罪过,只要不是谋反叛逆,纵然有一百个死罪,也不加审问。

    也就是说,李穆兄弟,还有他们的子孙,只要不是谋反,平常的小问题一律不治罪。找这样的人报仇,这不是太难了吗?

    可是现在“当有李氏应为天子”的谶语传得沸沸扬扬,李敏又总往李浑家里跑,宇文述终于有了主意。他向隋炀帝进言道:“臣与金才夙亲,闻其情趣大异。常日数共李敏、善衡等,日夜屏语,或终夕不寐。浑大臣也,家代隆盛,身捉禁兵,不宜如此。愿陛下察之。”术士安伽陀所说的“当有李氏应为天子”还真不是无中生有啊!我和李浑是亲戚,近来发现他变化很大,整天和李敏、李善衡等人嘀嘀咕咕。昼夜不息。李浑是国家贵臣,他这么做极其不妥,陛下要多加提防啊!言外之意,李浑和李敏他们日夜密谋,想要造反!

    当时隋炀帝的神经本来就敏感,连李敏小名叫洪儿都让他心惊胆战,更何况还有搞阴谋这样的事。他赶紧让宇文述带领一千士兵,把李家围了个水泄不通,把李敏、李浑、李善衡等一干人众还有他们的家眷,包括李敏的夫人——隋炀帝的外甥女宇文娥英都捉拿归案了。

    人都抓起来了,就要立案。谁来审理呢?当然还得找最能见风使舵、最会顺着皇帝意思断案的御史大夫裴蕴。问题是,李浑也好,李敏也罢,确实没有谋反之心,更没有谋反的事实。裴蕴虽然擅长把小事说成大事,但要让他把没事说成有事,他还真是力不从心。审了好几天,还是没找到谋反证据,只好如实禀报给隋炀帝了。

    面对这种情况,隋炀帝怎么拿捏分寸呢?他当时的心理就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错杀,不可漏网。他在心里已经判了李浑、李敏叔侄死刑了,所以,当然不能接受裴蕴审理的结果。既然这个案子是宇文述挑起的,那就责令他去办好了。而把案子转给宇文述,就等于是把羊肉给喂到狼嘴里了。

    宇文述根本不去提审李敏、李浑这一干人,而是把李敏的夫人——宇文娥英从监狱里提出来了,对她说:“夫人,帝甥也,何患无贤夫!李敏、金才,名当妖谶,国家杀之,无可救也。夫人当自求全,若相用语,身当不坐。”夫人,您是皇帝的外甥女,您还怕以后找不着好丈夫吗?李敏也好,李浑也罢,他们的名字就应了那个“当有李氏应为天子”的妖谶,国家是万万不能让他们活下去的,谁也救不了。所以您不如和我合作,您只要肯合作,我保您不受他们的牵连。

    宇文娥英半生娇生惯养,哪里经得起监狱这一番折腾,现在一听宇文述这么说,马上软了下来,战战兢兢地说:“不知所出,惟尊长教之。”我倒是想配合您工作,但是,不知道怎么招供才好。

    宇文述说这个容易,我教你。你就这么说:“李家谋反,金才尝告敏云:‘汝应图箓,当为天子。今主上好兵,劳扰百姓,此亦天亡隋时也,正当共汝取之。若复渡辽,吾与汝必为大将,每军二万余兵,固以五万人矣。又发诸房子侄,内外亲娅,并募从征。吾家子弟,决为主帅,分领兵马,散在诸军,伺候间隙,首尾相应。吾与汝前发,袭取御营,子弟响起,各杀军将。一日之间,天下足定矣。’”他让宇文娥英去招供,就说李家确实想谋反。李浑曾经跟我丈夫李敏说,你的名字应了那个谶语,以后一定会当皇帝,我可以帮你做成这件事。当今陛下大兴兵役,天下大乱,这是天意要灭亡隋朝。主上既然喜欢打仗,他以后还会再去打高句丽。那个时候,以你我这种身份定会担任大将,各自率领一支军队。按照每支军队两万多人计算,我俩手里的兵加起来就是五万人。另外,我们家兄弟子侄众多,一旦再次讨伐高句丽,我们就让所有的兄弟子侄包括三亲六故都去应募,以我们家的背景,只要去应征,必定能当主帅。到时候,我们的子弟散在各支部队之中,一旦时机成熟,我和你负责去袭击隋炀帝的御营,然后咱们的兄弟子侄再在各支军队中响应。你放心,一天之内,我们就能改朝换代了。

    宇文娥英一听如此复杂,干脆让宇文述口述,自己笔录算了。笔录完毕,交给宇文述,宇文述立刻就当作密表,上奏给隋炀帝了。

    隋炀帝一看自己亲外甥女的这封密信,眼泪滚滚而下,拉着宇文述的手说:“吾宗社几倾,赖亲家公而获全耳。”隋炀帝的女儿嫁给了宇文述的儿子,所以,隋炀帝和宇文述是亲家关系。隋炀帝说:如果不是亲家公,我的江山社稷就完了!人心难料啊,我原来那么信任杨玄感,结果杨玄感造反;我那么宠幸外甥女婿李敏,结果李敏造反,这个世界上究竟还有没有可靠的人!

    就这样,李浑、李敏等一干人都被定成了谋反罪,这可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绝对不容姑息,连丹书铁券也保护不了他们了。

    隋炀帝下令,把以李浑、李敏为首的李氏宗族三十二人处以死刑,其余关系比较远的亲戚也都流放到岭南。那告密者宇文娥英结果如何呢?她可并没有像宇文述保证的那样免予处罚,再找个好丈夫。没过几个月,隋炀帝就赐给她一杯毒酒,把她给毒死了事。这真是人心易变,天道好还。

    就这样,一句谶语,再加上宇文述公报私仇的阴谋,一下子就把隋朝关陇贵族集团中势力最大的李穆一家子送上了黄泉路。

    三、贵族解体

    毫无疑问,这是一起冤案。这个冤案一出来,非但没有让隋炀帝的统治更稳固,反而让他的政权更加分崩离析了。因为它让整个关陇贵族集团人人自危,其中,最惴惴不安的就是后来的唐高祖李渊。

    要知道,李渊不仅是八大柱国之一唐国公李虎的孙子,他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都是西魏元老独孤信的女儿,因此,他还是隋炀帝的两姨表弟,身份也是既亲且贵。当时天下大乱,隋炀帝派他以卫尉少卿的身份兼知关右诸军事,也算兵权在握。这三个特征加到一块儿,也是有可能应那句谶语的。隋炀帝对他也并不放心。

    收拾完李敏之后,隋炀帝很快征召李渊入朝。李渊当时正不踏实,一听说隋炀帝要召见他,更是心惊肉跳,死活不敢去见皇帝,干脆装病不出门。正好,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就在隋炀帝的后宫之中,隋炀帝问她道:“叫你舅舅入朝,他为什么不来呢?”王氏赶紧解释说:“舅舅病了,实在起不来床。”这时候,隋炀帝冷笑一声说:“病了?那你看他能不能病死啊?”王氏把这句话转达给李渊,李渊吓得魂飞魄散。

    重压之下,何以自保呢?李渊从此开始招权纳贿,纵情声色。这是告诉隋炀帝,我就是个草包,没有任何野心。隋炀帝天天听人讲李渊无能,心里反倒踏实了不少,居然就没再追究。

    问题是,这样对整个国家好不好?当然不好。本来李渊还算是镇压农民起义的一员干将,现在干将也不干了,跟皇帝玩心眼儿,离心离德,这只能让隋朝的局面变得更加糟糕。换句话说,因为李敏一案,隋朝统治集团又出现了一次大分裂,皇帝和大臣之间的信任度也更加脆弱。现在,隋炀帝既面临着农民造反,又面临着统治集团解体,真是两路夹击,众叛亲离。

    在这样狼狈不堪的局面下,他还会遇到什么新的问题呢?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