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章 三下江都

作者:蒙曼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隋炀帝当皇帝期间,共有三次下江都的经历,前两次都是风风光光,挣足了面子,摆尽了排场。但到三下江都时,却弄了个灰头土脸,狼狈不堪。为什么同样的行为,会有如此不同的效果?他为什么非要到江都去?这一次江都之行将是什么结果?

    一、国家失控

    隋炀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我觉得,他的皇帝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大业元年(605)到大业六年(610),这个时期,他是个明君。修东都、开运河、拓疆土,虽然也不乏劳民伤财的成分,但总的来说还都是利在千秋的好事,他做得有眼光、有气魄,也让隋朝达到了极盛,所以叫明君。

    第二个阶段是从大业七年(611)到大业十一年(615),这个时期,他是个暴君。为了征讨高句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顾客观历史条件,任性妄为,把老百姓和国家都拖进了灾难中,所以叫暴君。

    第三个阶段是从大业十二年(616)开始到他的人生终结。这个时期,他是昏君。因为在前两个时期,虽然他既有功,又有过,但他都知道自己的帝王责任,也竭尽所能地履行帝王责任,只存在履行得好和不好的问题,而到了第三个时期,他已经不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也不想履行什么责任了,只想浑浑噩噩混日子,所以叫昏君。

    而第三个阶段之所以从大业十二年(616)开始算起,是因为这一年隋炀帝第三次下江都。这一去,他就再也没有回来。

    隋炀帝为什么要再下江都?因为当时国家已经失控了。举一件事就能明白。

    古代皇帝在元旦都要举行大朝会,地方政府和周边附属民族都得派官员或者使者朝觐皇帝。隋炀帝是个好排场、爱热闹的人,因此在他统治时期,大朝会搞得更是花团锦簇。可是,到大业十二年(616)元旦,大朝会一下子就冷清下来了。

    首先,已经没有外国君主或者使者前来朝贡了,这其实是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和雁门之围的后果。周边民族都不再买隋炀帝的账,这也意味着隋朝两代皇帝苦心经营的以隋朝为主导的东亚国际秩序已经崩溃了。

    其次,国内各郡派出的朝集使也有二十多位没能及时赶到东都。因为此时遍地都是起义军,有的郡被围住了,根本出不了城,还有的是使臣在路上被堵住了,进不了东都。

    连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大朝会都举行不下去,可见当时的国内形势有多严峻。

    面对这种局面,隋炀帝是什么反应?他不是去想怎样应对问题,解决问题,而是陷入一种既恐惧又绝望的心境之中了。

    先说恐惧。根据《资治通鉴》中记载,从大业八年(612)第一次东征高句丽失败开始,隋炀帝就已经有失眠多梦的症状了。就是“每夜眠恒惊悸,云有贼,令数妇人摇抚,乃得眠”。隋炀帝夜里睡觉,总是突然一下子就吓醒了,醒了之后就大喊有贼,得好几个妇女在身边拍着他、摇着他,才能再次入睡。这还是皇帝吗?这简直是吓坏了的小孩子啊!

    到了大业十二年(616),这个症状更严重了,而且,还经常因为一点小事自己吓自己。比如说,当年四月,洛阳的大业殿西院发生火灾,本来也不是多大的事,可是,隋炀帝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起义军已经打进宫里来了,连滚带爬地跑到宫殿后面西苑的草丛之中躲了起来,直到火彻底扑灭,才战战兢兢地重新回到宫里。这说明他内心深处天天害怕起义军打进来,已经到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程度了。

    再看绝望。大业十二年(616)五月,隋炀帝住在景华宫,嫌夜里山谷太暗了,他就派人到处找萤火虫来照亮。下面的人不敢违抗,赶紧分头去捉,一下子捉了好几斛。隋炀帝把这些萤火虫放到山谷之间,看着它们忽上忽下,发出点点微光,高兴得手舞足蹈。

    有人可能会想,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一个皇帝,有点这样的小爱好也无伤大雅。没错,这样的爱好本身不算什么,问题是,这和隋炀帝的个性严重不符。隋炀帝是一个精力充沛、干劲十足的皇帝,恨不得带着天下人往前跑,还嫌大家跑得不够快。而现在,在天下扰攘的情况下,他居然躲在宫里玩萤火虫,这绝不意味着他有情趣,而是意味着他的内心已经充满着空虚感和无力感,他绝望了。

    可是,隋炀帝不是个英雄天子吗?当年干了那么多大事,哪一件不是豪气干云?怎么现在遇到挫折,就会如此绝望?其实,这就是隋炀帝的秉性使然。正因为他如此英雄,所以,他也无比骄傲,就像一块生铁一样,质地非常硬,但也非常脆。不遇到挫折的时候可能无比强悍,可一旦遇到挫折,马上就断了。

    国家形势如此严峻,隋炀帝又是如此恐惧和绝望,那么,他的下一步该怎么走?这时候,隋炀帝开始考虑往江都走了。江都是隋炀帝的起家之地,大业五年(609)又修了江都宫,算是隋朝的第三个首都,也是整个南方的政治中心。南方固然也有起义军,但总的来说,情况比北方要好得多。更重要的是,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开始,国家一有动乱,朝廷就往南跑,这已经成了惯例。隋朝是刚从南北朝走出来的,对这种局面记忆犹新,大不了再走回去,重新割据。

    然而,中国历史上,在江南建国的都是小朝廷,最后都要被北方统一,成不了气候。隋炀帝当年亲自率军统一的江南,现在自己再躲到江南去割据,多没出息!话虽如此,问题是,隋炀帝已经对现实绝望了,所以也就不在乎有没有出息,把剩下的一点精力都用来准备南下了。他的准备工作分两步走。

    首先,从大业十一年(615)开始,隋炀帝已经下诏在江南修离宫别馆。比如说在毗陵(今江苏常州),就仿照洛阳的西苑修了一组方圆十二里的离宫,而且规格非常高,据说比西苑还要华丽,这是在给自己准备退路。

    其次,他还得准备交通工具。当年隋炀帝一下江都、二下江都,都是坐龙舟沿着运河过去的,但是杨玄感叛乱,运河上停靠的龙舟已经让他一把火都烧了。怎么办?还是在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又让江都王世充重新修造数千艘船,造好了送东都备用。

    总之,从雁门回来之后,隋炀帝就开始紧锣密鼓地为下江都做准备了。

    二、苏威被贬

    隋朝的根基毕竟在关中地区,官也好,兵也好,关中人士都占了不小的份额。现在,隋炀帝想要去江都,那也就意味着他要放弃关中,乃至整个北方了,这对那些关中人来说意味着抛家舍业,难道他们都心甘情愿吗?当然不是。

    在雁门之围刚刚解围后,老臣苏威就曾经劝说隋炀帝,赶紧回大兴城,那才是根本之地,宗庙社稷所在。现在隋炀帝准备抛弃北方,苏威难道不会力谏吗?他再也不会了,因为此时的苏威已经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

    从雁门回来后,苏威就跟隋炀帝产生了矛盾。大业十二年(616)四月,隋炀帝问宰相关于起义军的情况。宇文述是他最亲信的宰相,又特别擅长揣摩隋炀帝的心思,他知道隋炀帝这时候已经心灰意冷,爱听好消息,不爱听坏消息,所以赶紧说:“渐少。”起义军越来越少了。

    隋炀帝一听挺高兴,又追问了一句,少了多少?

    宇文述怎么回答?他说:“不能什一。”原来有十个,现在都不到一个了,减少了十分之九以上。

    简直是睁眼说瞎话!苏威在一边听不下去了,又不愿意揭穿他,赶紧躲到柱子后头,希望皇帝别看到他,更别问他。问题是,他这么一躲一藏,隋炀帝反倒注意到他了,于是问他怎么看这个问题。

    苏威想了想说:“臣非所司,不委多少,但患渐近。”我不是主管这件事的,不知道盗贼一共有多少,我只是担心他们越来越近了。

    隋炀帝一听,赶紧问,此话怎讲?苏威说:“他日贼据长白山,今近在汜水。且往日租赋丁役,今皆何在!岂非其人皆化为盗乎!……又昔在雁门,许罢征辽,今复征发,贼何由息!”

    过去盗贼是在长白山(山东),而今已经到了汜水(河南),这不是越来越近了吗?还有,我一直主管财政,就从这个角度来推测一下吧,往年咱们有多少租赋丁役,都是依据人丁征收的。可现在根本收不上来。为什么收不上来呢?还不是因为这些纳税人都成了盗贼了!

    这几句话说出来,隋炀帝已经很不高兴了,可是,苏威还觉得没说够,又追加了一句:去年陛下在雁门的时候,亲口许诺不再征讨高句丽,现在又说要征发士兵讨伐辽东。要知道,这些盗贼都是因为征发辽东才造反的,陛下这样做,盗贼怎么可能平息?

    苏威这番言论说得真好。既含蓄又有分量,还切中要害,老大臣一辈子的政治智慧都发挥出来了。不过忠言逆耳,隋炀帝对此作何反应呢?按照《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帝不悦而罢”。隋炀帝非常不高兴,拂袖而去了。这不就是讳疾忌医吗?这是两个人第一次起冲突。

    没过几天,苏威和隋炀帝的矛盾升级了。当时是五月初五,端午节,按照习俗,大臣要给皇帝送礼。一般大臣都送的是珍玩宝器一类的东西,只有苏威送了隋炀帝一册《尚书》。众所周知,《尚书》是最早的儒家经典之一,里面记载的都是夏、商、周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教训,特别突出仁君治民之道和贤臣事君之道,所以在古代非常受重视。苏威献这本书,虽然在节日期间似乎有点过于严肃,但是也无可非议。

    问题是,苏威当时和隋炀帝已经有矛盾了,有人就在隋炀帝面前诋毁道:苏威为什么献这本书?是因为《尚书》里面有一篇《五子之歌》,是讲夏朝的君主太康的故事。太康这个人一味地游玩打猎,不理朝政,最后被后羿给驱逐了,这在历史上叫太康失国。苏威现在是故意借这篇故事来讽刺陛下!

    这个谗言非常有力量,因为它恰好吻合了隋炀帝当时的处境。隋炀帝心里清楚,自己就是太康那样的人。他也害怕把国家丢掉啊!越害怕就越不愿意让人提起。现在苏威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他当然更不满意了。这是第二次冲突。

    没过多久,隋炀帝和苏威的矛盾再次升级。这次是因为隋炀帝又向苏威问起再次兴兵讨伐高句丽的事了。

    可能很多人觉得奇怪,隋炀帝因为征讨高句丽已经惹出这么大的麻烦了,他怎么就执迷不悟,非要再打高句丽?其实,这就是隋炀帝的一个心结。他知道,自己现在面临的一切问题,诸如人民造反,国际地位下降,甚至跟大臣失和,等等,起因都在高句丽这儿,可是越是这样,他就越觉得不甘心,越觉得只要把高句丽拿下,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所以才会像着了魔似的,非要打高句丽。

    苏威是“五贵”之一,隋炀帝要打高句丽,当然得征求他的意见。按照我们之前对苏威的了解,他肯定不会认同。问题是,要怎么回复,才能让皇帝放弃这么危险的主张呢?他说:“今兹之役,愿不发兵,但赦群盗,自可得数十万。遣之东征,彼喜于免罪,争务立功,高(句)丽可灭。”陛下愿意打也可以,但是我考虑,这次打仗都不用征兵了。我们只要把群盗赦免就好了。只要一赦免群盗,立刻几十万军力就出来了。陛下赦免他们的罪过,让他们戴罪立功,他们肯定感恩戴德,奋勇争先。这样一来,就可以灭掉高句丽了。

    这个回答真够用心良苦了,又顺着隋炀帝说可以打高句丽,又跟他亮明了当时天下大乱,义军蜂起的现状,希望隋炀帝能够幡然悔悟,真正考虑一下当务之急。说得婉转迂回,算是曲谏,这本来是一番好意。

    不料隋炀帝一听之下,马上恼羞成怒了。他怒气冲冲地对另一个宰相裴蕴说:“老革多奸,以贼胁我!欲批其口,且复隐忍。”所谓老革,就是老皮老脸,老家伙。这个老东西,他居然敢拿所谓的盗贼来威胁我!我真想当场打他几个嘴巴,好不容易才忍了下来。

    裴蕴是最会见风使舵的人,一听隋炀帝这个口风,赶紧鼓动了一个人诬告苏威,说:“威昔在高阳典选,滥授人官,畏怯突厥,请还京师。”这人一共罗列了苏威三大罪状。

    第一,滥授官爵。

    第二,畏惧突厥。

    第三,请求皇帝回大兴城。

    这简直是莫须有。苏威选官的情况今天已经不得而知,暂且不论。但是,要说畏惧突厥,雁门之围的时候,隋炀帝的眼睛都哭肿了,还有谁比他更畏惧吗?再说让皇帝回大兴城,那难道不是最好的决策吗?可是,隋炀帝才不管什么是非,真就拿这三个莫须有的罪名给苏威定罪,直接把他除名为民了!

    这还不算完,紧接着,又有人落井下石,控告苏威勾结突厥,隋炀帝又让裴蕴立案侦查,裴蕴倒干脆,直接给判了个死刑。如前所述,苏威是个比较软弱的人,这时候已经八十多岁了,但是,为了活命,也只好叩头告饶,请求隋炀帝看在自己侍奉两朝三十多年的份儿上饶他一命。

    隋炀帝看他实在可怜,也就饶了他这一回。但代价是把他本人还有子孙三代全都除名为民,这样他就再也不能对政治发表意见了。

    为什么在这样重要的历史节点上长篇大论地讲苏威的问题?不光是因为苏威头脑清醒,能给隋炀帝出好主意,还因为他是当时关陇贵族集团的政治代表,也是唯一有可能反对隋炀帝下江都的人。

    前文提到,隋炀帝后期,在政治上有发言权的,就是所谓“五贵”。“五贵”里头,裴蕴和虞世基是南方人,隋炀帝到南方,对他们来讲差不多就是恢复陈朝的局面,他们自然不反对;裴矩是北齐人,属于北方,但他基本上就是一个国际问题专家,其他事情不大参与意见。而宇文述虽然也是关陇贵族集团成员,但从他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更像一个佞臣,只知道讨好隋炀帝,根本没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原则。

    这样一来,真正有头脑,能代表关陇贵族利益,代表北方利益,其实在这一刻也代表国家利益的宰相只有苏威了。现在苏威被除名为民,在决策层里,隋炀帝下江都也就再无阻碍。

    三、三下江都

    果然,苏威刚被贬官,江都修的龙舟就到了,宇文述马上向隋炀帝提出来,请隋炀帝巡幸江都。这正中隋炀帝下怀,他立马就同意了。既然如此,整个朝廷是不是又二话不说,跟着他就走?也不是。虽然这时候决策层已经没有了反对的声音,但好多地位没那么高的人倒是忧国忧民,坚决反对。例如,右候卫大将军,也是关陇贵族集团出身的赵才这时候就进谏说:“今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贼蜂起,禁令不行,愿陛下还京师,安兆庶。”如今百姓疲惫劳苦,国库空虚,盗贼蜂拥而起,国家法令都已形同虚设。希望陛下返回京师,安抚天下百姓。

    隋炀帝一听,直接把他关了起来。这还算好的。另一个六品小官建节尉任宗上书劝谏,隋炀帝干脆在朝堂上一顿板子把他打死了。紧接着,九品小官奉信郎崔民象也上表隋炀帝,请他以江山社稷为重,不要巡幸江都,隋炀帝这次更狠,先把他的嘴削掉,然后再砍头。有这样血淋淋的例子在前头,朝廷里还有谁敢再说什么?

    朝廷里确实万马齐喑了,但隋朝除了有朝廷,还有后宫。隋炀帝出巡,自然不可能把所有的妃嫔宫女都带上。那些妃嫔宫女虽然在深宫里,可也知道现在天下大乱,皇帝这一去恐怕就回不来了,那她们不就没人管了吗?所以,整天拉着隋炀帝哀哀哭泣,请他留下来。

    对这些妃嫔宫女,隋炀帝如何处理?这一次,他倒是惜香怜玉,不杀人了,还赋诗一首,说:“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其实我向往的是江南的美好,征讨高句丽只是偶然兴之所至罢了。你们都好好保养自己美丽的容颜吧,我只是到江南看看,明年就回来。

    这诗写得怎么样?看起来风流倜傥,但是,实在太不真诚了。其实这时候,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妃嫔宫女,谁都知道,这一去就不可能再回来了,再写这样的诗,就不是多情,而是真正的无情了!

    就这样,在一片反对声和哀哭声里,隋炀帝还是义无反顾地带着皇亲国戚、妃嫔宫女、文武百官、僧尼道士以及禁军骁果沿着运河下江都了。把两京都留给了自己的孙子和大臣。其中,在西京留守的是代王杨侑,在东都留守的则是越王杨侗。这两个人都还只有十几岁。当时北方的乱局,连隋炀帝自己都处理不了,居然就把它扔给两个十几岁的孩子,这不就是放弃了吗?

    这已经是隋炀帝第三次下江都了。

    第一次是在大业元年(605),那个时候,隋炀帝刚刚当上皇帝没多久,下江都颇有点衣锦还乡的意味,再加上运河是新开的,龙舟也是新造的,一切都是春风得意,一路上杨柳依依,旌旗猎猎,那是何等的惬意!

    第二次是在大业六年(610),那个时候,隋炀帝对内完成了几项大工程的建设,国富兵强,对外则通过西出北巡,成了名副其实的圣人可汗,隋朝的国力达到顶峰,江都宫也刚刚落成,成了隋朝的第三个首都,在这种情况下巡游,那是何等的豪迈!

    可是这次,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隋炀帝一路上听到的都是各地造反的消息,而且,还不断有人拦路上书,请求隋炀帝不要走。隋炀帝一行刚刚到汜水,也就是河南荥阳,奉信郎王爱仁就冒死上表,请求隋炀帝返回大兴城。隋炀帝二话没说,把王仁爱斩了,接着走;走到梁郡,也就是商丘,又有老百姓上书说:“陛下若遂幸江都,天下非陛下之有!”陛下如果真的执意下江都,那天下就不归您所有了啊!隋炀帝又是二话没说,砍了他的头,再走。就这样,一路砍头,一路往前走,这还算什么巡游?简直就是突围逃跑了!

    根据笔记小说《海山记》中记载,有一天半夜,隋炀帝忽然在龙舟上听见有人唱歌:“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少。前去三十程,此身安可保。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我兄长替皇帝去征讨辽东,结果就饿死在青山脚下。如今我替皇帝拉纤,又困在了隋堤的官道上。现在天下都已经没有粮食了,我是饿着肚子往前走的。可是山一程水一程,离江都还有三十程(三百里)的路呢,我肯定到不了目的地,就会饿死在半道。死了之后,我的骨头就枕在黄沙上栖息,我的孤魂就绕着荒草飞舞。知道我这种惨状,远在家乡的妻子一定会为我悲啼,父母也一定会为我号啕。不知我能否有幸遇到一个义气的男儿,能够把我的尸骨背回家去,引导着我的孤魂还乡,别让我的灵魂无依无靠!

    这悲哀的歌声太凄凉、太不吉利了,隋炀帝赶紧让人去查是谁在唱,可是,却根本查不出来,隋炀帝也因此怅然若失。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很可能不是真的,但是,这个传说所反映出来的情绪一定是真的。事实上,如果真让老百姓发出声音,那么,他们骂得一定比这还要狠;而隋炀帝的心情,恐怕也比他表现出来的要凄凉多了。

    就是在这样的悲凉心境之下,隋炀帝终于到了江都。就在到江都之后没多久,又一个打击接踵而至。他最信任的大臣宇文述一命呜呼了。宇文述可是隋炀帝的藩邸旧臣,当年为隋炀帝登基效力不少,此后一直在隋炀帝身边,逐渐成了所谓“五贵”之首。

    当然,宇文述人品并不好,没给隋炀帝出过什么好主意,还陷害了不少好人。但他毕竟是隋炀帝身边的元老重臣,见识过隋炀帝前些年的兴,也目睹了隋炀帝后几年的衰。无论如何,他还是隋炀帝当时最为倚重的大臣。

    现在,苏威废了,宇文述死了,隋炀帝身边的“五贵”只剩了三个。在当时大厦将倾的情况下,这个人数越来越寥落的宰相班子也显得无比凄惶。这恐怕也是此次巡游江都的整体基调了。

    回过头来,应该怎样评价隋炀帝第三次下江都?一言以蔽之,就是放弃责任。而且,为了能够放弃责任,他还废了头脑清醒、忠心耿耿的老臣苏威,又杀了那么多忠君爱国、冒死进谏的普通官员,乃至百姓。他放弃了西京,放弃了东都,放弃了官员,放弃了百姓,其实,也就等于放弃了天下。那么,这时候,天下又将出现怎样的局面?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