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八章 李密崛起

作者:蒙曼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李密因参与杨玄感叛乱而成为大隋王朝的通缉犯,整天东躲西藏,提心吊胆。但是一次命运的转机,让他成为隋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从此率领着瓦岗军南征北战,威震中原。那么,谁是李密命中的贵人?李密的崛起,对整个隋末政局意味着什么?

    一、瓦岗聚义

    大业十二年(616),隋炀帝第三次下江都。他这一走,马上,各路起义军的力量更加壮大起来。原来还是各自为战,到大业十三年(617)已经形成几支大的联盟了。

    第一支,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

    第二支,杜伏威和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

    第三支,翟让和李密领导的河南瓦岗军。

    在这三支起义军里,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就是瓦岗军。我们从小熟知的那些隋唐英雄,比如单雄信、秦叔宝、程咬金、王伯当全都出身于瓦岗寨。更重要的是,当时天下大部分人都认为,有资格改朝换代,推翻隋朝,建立一个新政权的,应该就是瓦岗军。瓦岗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关键在于它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李密。

    李密的造反经历,要从参加杨玄感叛乱开始算起。此人是关陇贵族集团的成员,也是杨玄感的谋士,杨玄感失败后,他也被俘虏了,要送到高阳处斩。但是,李密在押送的过程中略施小计,麻痹了押送他的公差,逃走了。

    李密逃跑,就成了通缉犯,自然不能回家重新当贵族公子哥,只好落草为寇。他先是就近投奔了河北的农民军领袖郝孝德,想给郝孝德当个军师。没想到郝孝德是个粗人,李密满腹经纶,到他这儿反倒成了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郝孝德也根本没把李密放在眼里,对他非常不客气,李密待不下去,只好走人。

    离开郝孝德后,他又在淮阳(今河南周口)的一个小村子里落下脚来,改名叫刘智远,当起了教书先生,哄几个小孩子,勉强糊口。教了几个月之后,李密耐不住寂寞,有一天乘着酒兴,大笔一挥,题了一首五言诗《淮阳感怀》。诗是这样写的:“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此夕穷途士,郁陶伤寸心。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现在是金风初起、树叶凋零的时节,有一个穷途之士忍不住涕下沾襟。他为什么会流下眼泪?因为他想起了古代的一些人和事了。他想起秦末汉初那段风起云涌的日子,现在难道不也是像秦末一样天下大乱吗?但是汉朝重振的景象却还看不到。可越是这样的时候,就越是英雄的用武之日啊。比如秦末汉初的时候,樊哙不过是一个市井之徒,萧何也不过是一个刀笔小吏,可风云际会,他们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所以,世上的英雄啊,千万要珍惜自己,珍惜机会,不要虚度一生!

    写完之后,李密痛哭流涕。诗中寄言的英雄,不就是他自己吗?

    李密表现得这么奇怪,周围有人看出点名堂,觉得这个教书先生有问题,给淮阳郡的太守赵佗打了小报告。赵佗赶紧派人来捉拿,幸好李密提前得到消息,又逃跑了。

    这次他逃到妹夫雍丘县令丘君明那里了。丘君明倒是还算仗义,愿意帮忙,只是,他的官衙人来人往,藏这么一个通缉犯,也不安全。怎么办?丘君明又把李密托付给了当地一个游侠王秀才。王秀才是个有眼光的人,看出李密是个英雄,不仅收留了李密,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要知道,李密这时候已经颠沛流离了两年,整日担惊受怕,逃命的时候,甚至要吃草根树皮,现在忽然进入这么一个温柔乡,难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未必不想过几天平凡安稳的日子。有道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他想安稳,形势却不许他安稳。

    没过多久,又有人告发他了。谁呢?丘君明的侄子。本来丘君明帮助通缉犯李密隐藏行踪,也是担着天大的干系,所以丘君明一直小心翼翼,不向任何人透露这件事,但是,他千防万防,唯独没有防范自己的亲人,这件事被他的侄子知道了。丘家侄子是个卖亲求荣的人,知道之后立马上报。李密可是一级逃犯,隋炀帝一听到他的消息,立马派人捉拿。

    幸好那天李密有事出去了,又没抓到。但是,李密的妹夫丘君明、岳父、王秀才还有新婚的妻子都当了替死鬼。这样一来,李密想当一只燕雀也当不成了,只好重出江湖,做一只雄鹰,跟命运厮杀。

    有一个成语叫否极泰来,就在李密家破人亡,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终于找到了一个成就他一生事业的地方,这个地方叫瓦岗寨(今河南滑县);也终于找到一个赏识他的人,这个人叫翟让。

    翟让是何许人?他是当时的瓦岗军头领,在瓦岗寨占山为王已经有五六年了。说起来,这个人的经历和后来《水浒传》里的宋江有点类似。翟让本来是东郡法曹,是个小官吏,平时为人豪爽,广交朋友。大业六年(610),不知为什么事情触犯了法律,罪当斩首,可是,狱卒黄君汉敬重他是条好汉,不顾自己的身家性命,悄悄地把他放了。

    翟让是个厚道人,不忍心只顾自己逃命,所以,离开监狱的时候,回身问了黄君汉一句:“让蒙再生之恩则幸矣,奈黄曹主何!”我现在蒙受你的大恩,就像重生一样,可是我走了,你怎么办?

    没想到黄君汉大怒,说:“本以公为大丈夫,可救生民之命,故不顾其死以奉脱,奈何反效儿女子涕泣相谢乎!君但努力自免,勿忧吾也!”我为什么豁上身家性命来救你?是因为我觉得你是一个大丈夫,可以拯救生民的性命,所以才冒死助你脱身。没想到你居然像小儿女一样哭着向我道谢,这难道是我希望你做的事吗?现在我既然放你跑,你就努力去跑,不用替我瞎操心。你日后干一番事业,就算对得起我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翟让也就肩负着救生民之命的责任,逃跑了。跑到哪里?他选择的地方就是瓦岗寨。翟让原本是条好汉,在当地颇有影响。他这一落草,有两个高人立刻入伙。一个是单雄信,另一个是徐世勣。

    单雄信是传说中的隋唐好汉之一,擅使马槊。徐世勣在后世以支持武则天当皇后闻名,不过当时,他还是个快意恩仇的少年英雄。什么叫少年英雄?徐世勣自己说得好:“我年十二三为无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快者,无不杀之;十七八为好贼,上阵乃杀人。”我从小就是一个贼人,十二三岁的时候是一个无赖贼,碰见谁杀谁;十四五岁的时候,我成长了,变成了一个难当贼,谁惹我不痛快,我再杀他;十七八岁的时候,我又变成了一个好贼,不随便杀人,而是上阵当了一个战士,以战士的身份去杀人。

    那么,徐世勣从无赖贼到好贼这个人生转折点,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其实这次转折,就是以他跟翟让相识为节点。徐世勣在跟随翟让之前,是个快意恩仇的难当贼,但是,跟了翟让之后,则变成上阵杀敌的好贼了。

    单雄信、徐世勣二人都非常骁勇,而且都是有钱人,仗义疏财,有他们加盟,翟让的实力很快壮大起来,手下人马超过一万,成了河南、山东一带势力最大的起义军。

    李密从雍丘县逃出来后,也在山东一带流亡。他在各路豪杰之间冷眼旁观,觉得翟让的瓦岗军能成气候,就投奔翟让了。

    可是到山寨入伙,总得展示展示自己的本事,这就是所谓的投名状。《水浒传》中林冲投奔水泊梁山,缴纳的投名状是一颗人头。那李密到翟让这里,缴纳的投名状是什么?他给了翟让一个盟主的地位。怎么回事?

    当时山东地区豪杰并起,翟让手下有一万人,算是大山头,还有一些小山头,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李密一一拜访,各个击破,说服他们都去追随翟让。这样一来,翟让一下子收编了不少人马,势力大增。

    这些英雄凭什么听李密的?因为这时候已经是大业十二年(616)了,隋朝灭亡的迹象越来越明显,那条“当有李氏应为天子”的谶语也已经到处流传,大家看李密是公卿之子,举止不俗,又几次虎口脱险,这会不会是所谓的“王者不死”?慢慢地,就有人相信他是那个真命天子了。

    恰恰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名叫李玄英的术士,一下子把李密应谶的神话推向了高潮。当时李玄英从东都过来,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寻找李密。别人问他为什么非要找到李密不可,他就说:“斯人当代隋家。”这个人以后会取代隋朝,成为新一任皇帝。

    他怎么知道李密要取代隋朝呢?李玄英说:“比来民间谣歌有《桃李章》曰:‘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桃李子’,谓逃亡者李氏之子也;皇与后,皆君也;‘宛转花园里’,谓天子在扬州无还日,将转于沟壑也;‘莫浪语,谁道许’者,密也。”大意是说,最近流行的《桃李章》歌谣太有来历了,什么叫“桃李子”?桃李子就是一个正在逃跑的姓李的人。什么又叫作“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呢?皇也罢,后也罢,都是君主的代称,这君主到了扬州之后,就要死于沟壑之间,回不来了。“勿浪语,谁道许”什么意思呢?你不要乱说话,这意味着要你保密。这“密”字不就呼之欲出了吗?所以这首歌谣连起来就是说,隋朝的皇帝到了扬州,就回不来了,谁取代他?一个在逃亡中的姓李名密的人。这不就意味着李密必然取代隋朝吗?

    大家听他分析得头头是道,不由得更是信服,于是,也就愿意接受李密的调遣,到瓦岗军入伙了。这是一份多难得的投名状啊!

    二、大展宏图

    入伙瓦岗寨,李密的人生就进入了快车道。就是在这里,他终于遇到了一生中一个难得的贵人——翟让。翟让这个人没有多大的本事,但是宅心仁厚,有一双识人的慧眼,还有一颗容人之心。眼看李密有这么大的来头,又有这么大的本事,翟让发自内心地高兴,很快就对李密另眼相看,开始跟他讨论起军事大计来。

    李密遇到知己,也再次燃起当年追随杨玄感造反的激情,把心中的想法和盘托出了。他说:“刘、项皆起布衣为帝王。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方乃巡游扬、越,委弃东都,此亦刘、项奋起之会也。以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席卷二京,诛灭暴虐,隋氏不足亡也!”现在,隋朝的精兵都已经在征高句丽的时候消耗尽了,又和突厥断绝了来往,力量相当虚弱,再加上皇帝放弃东都,逃到江南,约等于天下无主。这正是英雄逐鹿的时候啊!当年刘邦、项羽不也就是这样起家的吗?希望您不要满足于占山为王,而是要拉起人马,席卷两京,推翻隋朝,这才是英雄大业!

    这番话一下子把翟让的眼界打开了,也把瓦岗军的境界提升了。原来占山为王的瓦岗军有了推翻暴隋,夺取政权的终极目标,多么激动人心!

    李密提出这么一个宏伟目标,翟让作何反应呢?翟让是个比较软弱的人,他说:“吾侪群盗,旦夕偷生草间,君之言者,非吾所及也。”我就是一个盗贼,我就想在草泽之间苟且偷生,你说的这些话,我还真是想不到,恐怕也做不到。

    不过,话虽然这么说,他还是真心实意地尊重李密,很快在李密的建议下主动出击,攻破了荥阳郡好几座县城。又拉来了队伍,又打出了地盘,这样一来,李密在瓦岗军也算是站稳了脚跟。

    不过,李密的理想可不止于此。站稳脚跟只是他规划的第一步。第二步,他要图谋更大的发展了。很快,李密又做了两件大事,把他在瓦岗军中的地位又提升了一大步。

    第一,大败张须陀。

    第二,夺取兴洛仓。

    先看第一件。瓦岗军不是攻破了荥阳几座县城吗?这可让隋炀帝着急了。荥阳就在东都洛阳的东边,如果这个地方被瓦岗军占领了,马上就会威胁到洛阳的安全。

    怎么办?隋炀帝赶紧任命老将张须陀担任荥阳通守,围剿瓦岗军。张须陀是隋朝难得的一员大将,手下有秦琼和罗士信两个猛将,没少打败过各路起义军,是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人物。朝廷派这个人来,瓦岗军何以应对呢?这时候,李密和翟让的意见不一致了。

    翟让是什么反应?他吓坏了,赶紧说,这个人厉害,我在他手下没少吃过亏,要不咱们避避风头,先撤吧。

    李密是什么意见?他说:“须陀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阵以待,密保为公破之。”不用害怕张须陀,他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而且最近刚打了大胜仗,这让他变得骄横而又暴躁,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可怕,我保证跟他打一次就把他俘虏。翟公您就放心地跟他正面交战,我保证能让您取胜。

    怎么才能一战破之?李密用了一个诱敌深入的伏兵计。他让翟让率领几万主力和张须陀正面交战,自己则率领一千精兵埋伏在大海寺(今荥阳老城东)北林树木之间。张须陀可是常胜将军,根本没把翟让放在眼里,摆开方阵就冲了过来,翟让则是且战且走。张须陀一看翟让不敢打,更得意了,想也没想,一路往前追,眼看着就追到了大海寺。

    等到张须陀的主力刚一过了大海寺,李密马上率领一千勇士从树林中杀了出来,死死咬住了张须陀的后队,这时候,翟让再杀个回马枪,很快就把张须陀的部队团团围了起来。张须陀真是一员猛将,凭借一杆长枪,很快杀出重围。可手下的兄弟们还被围在里面,怎么办?张须陀是个顾及手下人的好长官,按照《隋书·张须陀传》中的记载,他“跃马入救之,来往数四,众皆败散,乃仰天曰:‘兵败如此,何面见天子乎?’乃下马战死。”张须陀本来冲出来了,看弟兄们还在包围圈里,就又冲了进去,来来回回好几次,最后发现怎么也不能把全军带出来,败局已定,他仰天长叹,说:“我兵败到这个份儿上,还有什么脸面再见天子?”干脆下马力战,直至战死。

    张须陀死后,所部兵昼夜号哭,数日不止。作为一个将军,尽忠报国,受人爱戴,也算是难得的好将军了,只可惜生不逢时,又有什么办法?

    大败张须陀,对李密的意义十分重大。这让他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人马。张须陀死后,他手下的士兵纷纷投降了李密,从此就成为李密的嫡系部队。翟让是一个能容人的厚道人,眼看李密势力壮大,他并没有打击报复,相反,还顺水推舟,让李密独立出来,成立“蒲山公营”。这样一来,李密在瓦岗军的地位就再也不是一个谋士,而成了合伙人。

    再看第二件,夺取兴洛仓。大败张须陀之后,瓦岗军兵多将广,成了当之无愧的中原第一军。李密的梦想是改朝换代,现在他离梦想又近了一步。问题是,真要改朝换代,除了靠军事之外,还要靠人心。

    怎样才能得民心?这时候,李密又给翟让出了第二个主意。他说:“今百姓饥馑,洛口仓多积粟,去都百里有余,将军若亲帅大众,轻行掩袭,彼远未能救,又先无豫备,取之如拾遗耳。比其闻知,吾已获之,发粟以赈穷乏,远近孰不归附!百万之众,一朝可集,枕威养锐,以逸待劳。纵彼能来,吾有备矣。然后檄召四方,引贤豪而资计策,选骁悍而授兵柄,除亡隋之社稷,布将军之政令,岂不盛哉!”如今天下大乱,老百姓最缺粮食。而距离东都一百多里的兴洛仓是个大粮仓,囤积的粮食不可胜数,目前并没有什么守备。如果我们奇袭兴洛仓,开仓放粮,远近的老百姓一定会归附我们。到那时,我们又有武装,又有粮食,还有民心,改朝换代,不是易如反掌吗?

    这可是个大计划,翟让如何表态呢?他说:“此英雄之略,非仆所堪;惟君之命,尽力从事,请君先发,仆为后殿。”你这个主意真是英雄伟略,这不是我所能想到、做到的,但是我愿意尽力帮你,你做前锋,我来殿后,咱们一起把这个事情干起来。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来,翟让确实平庸了点儿,但是,为人真厚道,让李密充分施展才华,自己则是全力配合。

    有了翟让这句话,李密也就没有顾虑了。他和翟让两个人率领七千精兵,从阳城(今河南登封)出发,一举拿下了兴洛仓。

    兴洛仓是隋朝最大的粮仓,周围二十余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三千个粮窖,每个粮窖储存粮食八千石,全仓储粮约有二千四百万石,相当于今天二十八亿斤,这得够多少人吃饭啊!

    拿下兴洛仓之后,瓦岗军立刻开仓放粮,四方饥民扶老携幼,都到这里来领粮食。瓦岗军让老百姓有饭吃,老百姓对瓦岗军自然感恩戴德,果然出现了李密预料中的踊跃参军的大好局面,几天之间,瓦岗军就扩充到了几十万人。

    夺取兴洛仓,对瓦岗军的影响实在重大。

    首先,这个粮仓一拿下,就直接切断了东都洛阳的粮食供应,让东都变得岌岌可危。这是军事意义。

    其次,通过开仓放粮,瓦岗军作为威武之师、仁义之师的名声也一下子传遍了整个中原。这就是政治意义。

    军事和政治哪个更重要?都非常重要!不光对瓦岗军重要,对李密个人也重要。兴洛仓打下来之后,李密个人名声如日中天。谁都看得到,自从李密入伙,瓦岗军就开始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真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翟让是个厚道人,大业十三年(617)二月,他干脆放下身段,推李密为主,号称魏公,改元永平元年。虽然没直接称帝,但是,基本建制已经和皇帝差不多了!

    三、檄文讨隋

    到这一步,李密有权、有兵、有粮、有地盘、有民心,要诛灭暴隋,他还应该干什么?还有两件事至关重要。

    第一件,拿下东都,占领隋朝的政治中心。

    第二件,制造舆论,让天下周知改朝换代的合理性,进而拥护改朝换代。

    这两样都做到了,才能建立一个新政权。攻打东都是一个大问题,留到后面再写。先看制造舆论。怎样才能让大家认可李密和瓦岗军不是造反的乱臣贼子,而是除暴安良的正义之师?怎样才能说服大家必须打倒隋朝?这时候不能光靠枪杆子,得靠笔杆子。

    李密手下有一个笔杆子,名叫祖君彦。此人的经历,和唐朝扬州叛乱中给徐敬业捉刀代笔讨伐武则天的骆宾王有点相似。骆宾王是一代诗人,但官场不得志,最后才铤而走险加入叛军,祖君彦也是如此。此人是北齐宰相祖珽的儿子,从小博闻强记,出口成章,隋文帝的时候,大诗人薛道衡就向文帝推荐过他。没想到隋文帝一听这个名字就说,这不就是北齐大奸臣祖珽的儿子吗?这种人我不用!好好一个青年,就因为他爸爸的历史污点被晾在了一边。

    好不容易到了隋炀帝时候,历史问题没那么敏感了,可是,隋炀帝在文学上颇有点自负,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所以对祖君彦这么一个大才子也颇为忌讳,只让他当了一个小小的宿城县令。怀才不遇,这让祖君彦非常不满,眼看着隋朝一天乱似一天,他也整天郁郁思乱。

    心动就要行动,瓦岗军势力强大起来,祖君彦干脆投降了李密。李密正在创业时期,招贤纳士,对祖君彦自然奉若上宾,凡有檄文、告示,一律交给祖君彦负责。有道是“士为知己者死”,祖君彦半生蹉跎,终于找到肯赏识他的人,也一心一意为李密效力。现在,李密要打舆论战,祖君彦大笔一挥,写成了一篇《为李密檄洛州文》,又叫《讨隋檄文》,历数隋炀帝十大罪恶。都是什么罪恶?

    第一条,杀父害兄。

    第二条,强奸亲妹。

    第三条,沉湎酒色。

    第四条,广建亭台。

    第五条,横征暴敛。

    第六条,巡游无度。

    第七条,征伐高(句)丽。

    第八条,拒谏妒能。

    第九条,卖官鬻爵。

    第十条,言而无信。

    从私德说到公德,把隋炀帝骂了个狗血喷头。这也罢了,说完这十大罪状之后,祖君彦还加了两句厉害的对仗:“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把南山的竹子都伐下来写满字,也写不完隋炀帝的罪恶;把东海掘开,波涛滚滚,也涤荡不尽他的罪行!这就是成语“罄竹难书”的来历。这样的皇帝,不就是独夫民贼吗?所以,李密起来推翻他,就是救民于水火的正义之举了。

    那么,这个檄文说的这十大罪状是真的吗?不完全是。比如说隋炀帝杀死父亲,就不完全对;再说他强奸妹妹,更是子虚乌有;说他沉湎酒色,也没什么根据。隋炀帝是个工作狂,几乎没什么机会坐下来享受生活。另外,他一生敬重萧皇后,三个儿子之中有两个是萧皇后所生,在好色这个问题上倒是比一般封建帝王还要检点一些。所以说,这些私德方面的指责,其实都不怎么可靠。

    即使是公德方面,隋炀帝也绝不是一团糟。所谓广建亭台、巡游无度等问题都有具体的历史背景,不能一概算成恶政。要说真正无可辩驳的,也就是征伐高句丽、拒谏妒能、言而无信等三四条而已。

    问题是,就这三四条,已经让老百姓深受其苦了,何况檄文又不是研究论文,只要铿锵有力、打动人心就是好作品,谁还那么认真地去分析真假?越是这种真假参半的,宣传起来才越有效果。所以,这篇檄文一出来,真是堪比雄兵百万,天下马上为之震动。

    本来李密驻兵荥阳,兵锋就已经直指洛阳城了,现在再加上这么一篇厉害的檄文,留守东都的越王杨侗坐不住了,赶紧派了一个叫元善达的官员向隋炀帝报信。

    元善达历经千辛万苦,赶到江都,一见到隋炀帝,眼泪滚滚而下。他说:“李密有众百万,围逼东都,据洛口仓,城内无食。若陛下速还,乌合必散;不然者,东都决没。”李密拥众百万,包围东都,占据了洛口仓,东都城内已经没有粮食了,若是陛下迅速返回东都,李密的乌合之众慑于陛下威灵,必然会溃散而去;若陛下不回,东都就一定会陷落。

    要知道,东都洛阳可是隋炀帝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西京大兴城。所以,听到元善达的奏报,隋炀帝也深受震动。可是,震动归震动,他会因此回东都吗?当然不会。

    隋炀帝其实是一个很脆弱的人,经历过几番失败之后,他已经心灰意冷,再没有当年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勇气。怎么打发这个元善达呢?这时候,宰相虞世基说了一句话:“越王年少,此辈诳之。若如所言,善达何缘来至?”越王年轻,这些人诓骗他。要是真像元善达所说的那样,李密把城都围起来了,他怎么能跑到这里呢?

    隋炀帝一听,赶紧顺坡下驴,不仅自己不回东都,还直接把元善达打发到了东阳(今属浙江金华)农民军最活跃的地方督运粮草。没过几天,元善达就被农民军杀死了。这不就是所谓的装聋作哑的鸵鸟政策吗?

    隋炀帝扮鸵鸟,不敢回北方,这对李密来说应该是个好消息。那么,李密能否顺利打下洛阳城呢?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