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十章 太原起兵

作者:蒙曼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论亲疏,他是隋炀帝的亲表哥;论身份,他是隋朝册封的唐国公,既富且贵。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位与隋炀帝有着如此密切关系的人,也开始起兵反叛大隋。这个人到底是谁?他为什么也要造反?

    一、预谋造反

    大业十三年(617),就在李密率领瓦岗军和隋军主力苦战的时候,有一股力量从太原崛起,迅速地改变了整个隋末局面。这股势力,是一支出自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造反力量,它的领导者名叫李渊。

    李渊是八大柱国之一李虎之后,关陇贵族集团的重要成员,封爵唐国公。他跟隋炀帝还是亲戚,李渊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亲姐妹,两人都是北周重臣独孤信的女儿,李渊比隋炀帝年长两岁,私底下,隋炀帝应该管李渊叫表哥。

    正因为这样的出身、这样的关系,隋炀帝在第三次下江都之前,拜李渊为右骁卫将军,太原留守,主持山西地区的军政大局,这可意味着很大的信任。可是,就是这个李渊,居然在大业十三年(617)七月揭竿而起了!

    农民军反对隋炀帝可以理解,那是官逼民反,李渊既亲且贵,为什么也要造反?

    关于李渊起兵,有一个传统说法是,他本人并不特别想造反,都是被他儿子李世民撺掇的。李世民就是后来的唐太宗,当时还只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在李渊的儿子里排行老二。别看年纪轻,但人非常英勇。《资治通鉴》中的说法是:“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此人非常聪明,勇敢果断,而且非常有见识。眼看着隋朝大厦将倾,而自己的爸爸李渊担任太原留守,手握精兵,李世民就产生了夺取天下的想法。

    怎样才能夺取天下?按照《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说法,他背着李渊,偷偷开展了如下活动。

    第一是结交谋士。当时有个人叫刘文静,本来担任晋阳(今山西太原)令,是个有抱负的人。因为和瓦岗军的领袖李密是姻亲,受到牵连,被关进了太原监狱。这样的人,一般人都会躲着走,可李世民偏偏到监狱里去探望他。

    刘文静平时就对李世民青眼相加,此时更为感动,推心置腹道:“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现在天下大乱了,只有像汉高祖或东汉光武帝那样的人才,才能够挽救这个局面。

    李世民当即回应:“安知其无,但人不识耳。我来相省,非儿女子之情,欲与君议大事也。计将安出?”你怎么知道现在没有?只不过别人还没看出来罢了。言下之意,我就是汉高祖、光武帝那样的人才。而且我现在到监狱来探望你,也不仅仅是出于一般的友情,我是想来跟你谋划天下大事的。你说说,心里有什么打算?

    刘文静说:“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殆以万数。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太原百姓皆避盗入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大意是说,如今隋炀帝南巡江淮,不回来了,而李密又包围了东都洛阳。其他的群盗数以万计,真是天下大乱。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有一个英雄,振臂一呼,肯定会应者云集。在我们太原地面上,就应该产生这样一位英雄。为什么?现在太原城里,有十万人都是避贼入城的避难之人。我在这里当了几年的县令,深知此地临近少数民族地区,民风劲悍,一旦将这些人召集起来,那就不是十万难民了,而是十万雄兵。而且,你父亲唐国公李渊手里本来就有几万军人,如果把这两股势力——难民的势力和军队的势力结合到一起,然后乘虚进入关中地区,那么不出半年,天下就可以平定。

    刘文静从形势分析到实力分析,再到作战的方向把握,应有尽有,给李世民提出了一整套夺取天下的解决方案。

    李世民一听大喜,说:“君言正合我意。”这样一来,刘文静也就成了李世民的一个谋士。

    第二是结交将领。当时有三个皇帝的侍卫武官,一个叫长孙顺德,一个叫刘弘基,还有一个叫窦琮,都因为逃避辽东之役,到太原来政治避难。既然要造反,就得有带兵的将军。李世民觉得这几个人素质不错,就倾心和他们结交。这些人本来都是戴罪之身,算是在人屋檐下讨生活,现在居然得到唐国公二公子李世民的礼遇,心里当然感激,很快也就都成了他的死党。

    谋臣和武将都有了,等于造反班底搭起来了,现在只差一个最关键的人物——李渊。太原毕竟是李渊的天下,如果李渊不同意造反,李世民再折腾也是白搭。

    李渊是什么样的人?按照传统史书中的记载,李渊是个胸无大志的人,每天就知道醇酒、美人,而且年纪也五十多岁了,在古代已经算步入晚年,意志比较消沉,不想冒风险。

    怎么能让他振作起来呢?谋士刘文静给李世民出了一个主意。刘文静说,李渊最喜欢晋阳宫监裴寂,每天跟裴寂一块儿喝酒,总有说不完的话。请裴寂劝他,他没准儿容易听进去。问题是,怎样才能说服裴寂,让他甘当李世民的说客呢?裴寂爱钱,李世民就拿出几百万私房钱,派自己的一个手下和裴寂赌博。赌博的结果不用说,自然是李世民的钱全部进了裴寂的口袋,然后再告诉裴寂,这都是李渊的二公子李世民奉献给他的。

    这是不是很像当年杨广收买杨素的故技?非常神似。而且结果也和当年一样,裴寂见钱眼开,也就答应帮助李世民游说李渊了。

    正好在这个时候,李渊这边又出了一个新情况,一下子让游说工作变得容易了。

    当时隋朝已经跟突厥关系破裂,突厥经常性地骚扰北边,这一次,甚至一直打到了马邑(今山西朔州)。这可是李渊的职权范围,李渊派副留守和马邑太守王仁恭一起迎敌,结果却打输了。

    打输了会有什么后果?别看隋炀帝自己打高句丽也打不赢,但处理败军之将还是非常严厉的,所以,李渊心里没底,非常惶恐。看到这种情况,李世民就悄悄地对李渊说:“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当今皇帝无道,百姓深受其苦,晋阳城外几乎没有太平的地方。大人,您现在处境多狼狈!外面有盗贼作乱,上边还有皇帝的严刑威逼,您这次又打了败仗,还不知道皇帝会给您什么处罚,与其在这儿坐着等死,还不如顺应天意民心,兴兵造反。这才是真正的转祸为福啊!

    儿子劝反,李渊什么反应?据记载,李渊大惊失色,厉声说:“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告县官!”你怎么敢说这样的话!我马上就去告发你!说着就要拿纸拿笔。

    李世民当下不急不火,神色从容,继续劝谏:“世民观天时人事如此,故敢发言;必欲执告,不敢辞死!”我也是综合考虑了天时人事,才跟您说这番话,如果您一定要告发我,我不敢不死!

    李渊怎么可能真的去告自己的儿子呢?他长叹一声,罢了。

    第二天,李世民恭恭敬敬,又来游说李渊了。他说:“今盗贼日繁,遍于天下,大人受诏讨贼,贼可尽乎?要之,终不免罪。且世人皆传李氏当应图谶,故李金才无罪,一朝族灭。大人设能尽贼,则功高不赏,身益危矣!”就算这次兵败突厥,皇帝不处罚您,您也要想想自己的处境。您来太原,是肩负着讨伐盗贼的任务。可如今盗贼遍天下,您能讨伐得尽吗?讨伐不尽,终究免不了一死。要是万一成功,就更麻烦了。最近天下都传“当有李氏应为天子”,皇帝也很忌讳。李金才什么罪都没有,居然就被灭族。如果您真的把盗贼讨伐尽了,到时候功高不赏,皇帝岂不是更加猜忌!那咱们一家,还能活着吗?您好好考虑一下我昨天的意见吧。

    李渊听罢,叹息一声说:“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我一夜都在考虑你的话,你说得很有道理。你就折腾去吧,以后若是把我们搞得家破人亡,那是你的罪过;若是你真能化家为国,那也是你的功劳。这算是默认了李世民的做法。

    正在这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更加坚定了李渊的决心。

    李渊自从迎战突厥失败之后,整天惴惴不安,不知道皇帝会怎么处罚他。这时候,隋炀帝的处置终于下来了,他派了一个使者到太原来,要把李渊和王仁恭押送到江都!

    到江都之后,会是什么结局?最大的可能就是杀头。就算不杀头,恐怕也要降级使用,没准儿就留在江都帮隋炀帝镇压起义军了。这就等于是背井离乡,任人宰割。李渊才不愿意主动送死,所以,一看见这个处罚,他的心都凉了。

    趁这个时机,李世民赶紧再劝,说:“今主昏国乱,尽忠无益。偏裨失律,而罪及明公。事已迫矣,宜早定计。且晋阳士马精强,宫监蓄积巨万,以兹举事,何患无成!代王幼冲,关中豪杰并起,未知所附,公若鼓行而西,抚而有之,如探囊中之物耳。奈何受单使之囚,坐取夷灭乎!”如今主上昏庸,国家动荡,为这样的君主和国家尽忠是没有意义的。明明是您手底下的人打了败仗,却要让您去顶罪,这不是滥罚无辜吗?现在马上要把您押到江都去了,形势紧急,希望您早定大计。

    我们太原地区兵强马壮,而且晋阳宫囤积了不少战略物资,我们就以这个为基础兴兵造反,那一定是战无不胜的。

    若是决定了兴兵造反,咱们就直扑关中,因为在大兴城主持工作的是代王杨侑,他不过是一个十多岁的小孩子,没什么能耐。如今关中也是豪杰并起,只不过还没有一个主心骨,没有一支核心力量。如果我们现在从太原打过去,就能够成为核心力量。到那时候,要夺取天下,还不是如同探囊取物一样容易!

    有这么好的前景不要,居然想接受一介使者的囚禁,到江都去忍受不测之灾,那不是犯傻吗?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

    李渊本来已经动了心,这时候也别无选择,准备依计而行。

    可是,有一句话叫“好事多磨”,正在李渊父子蠢蠢欲动的时候,忽然隋炀帝又派了一个使者来,传令说:先前让李渊去江都那个诏书不算了,皇帝仁慈,赦免李渊的罪行,让他还继续当太原留守。

    这道新的诏令下来,李渊松了一口气,对造反的事又不热心了。他一不热心,李世民可着急了,这个老爹爹怎么如此胸无大志,出尔反尔呢?

    李世民不是拉拢了李渊的心腹裴寂吗?这时候,裴寂该派上用场了。李世民让刘文静去找裴寂,对他说:“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何不早劝唐公举兵,而推迁不已!且公为宫监,而以宫人侍客,公死可尔,何误唐公也!”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啊!你都答应我们劝唐公起兵了,怎么还不快催着点儿!另外,你当晋阳宫监,居然私自把皇帝的宫女送给唐公,这可是欺君死罪。你死了也就罢了,可不要连累唐公!

    刘文静这是在威胁裴寂,你做的那点事,别以为我不知道,我若是给你报告上去,你可吃不了兜着走,所以,还是按咱们之前的约定来,赶紧劝李渊起兵吧。

    那么,裴寂到底劝没劝?劝了。他悄悄对李渊说:我前一段时间送您侍寝的那些女孩子都是晋阳宫的宫女,如果被皇帝知道了,我们都得死,所以,还不如造反算了。李渊本来还不知道自己犯了这么大的错,既然知道了,也就别无选择,只好下定决心,准备造反。

    按照这种记载,虽说是李渊起兵,但前前后后都是李世民在张罗。从开始预谋造反,到建立造反班底,再到说服李渊,为李渊指明造反的方向和方法,全都是这个十八岁天才少年的功劳。是不是果真如此呢?其实并不是。有两个理由不容忽视。

    第一,根据相关史书中一些蛛丝马迹的记载,李渊可不像《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说的那样窝囊,事实上,对于改朝换代,他是早有预谋的。唐朝笔记小说《隋唐嘉话》记载了这样一段话:“炀帝宴群臣,以唐高祖面皱,呼为‘阿婆’。高祖归,不悦,以语窦后,后曰:‘此吉兆。公封于唐,唐者堂也,阿婆即是堂主。’高祖大悦。”大意是说,隋炀帝某次大宴群臣,李渊也参加了。因为李渊满脸皱纹,隋炀帝就打趣他,管他叫阿婆。李渊觉得很没面子,回家就跟夫人窦氏诉苦。夫人说:这是吉兆啊!皇帝管你叫阿婆。阿婆是什么?那是堂主。你封为唐国公,他说你是堂主,这不是说你要化家为国,当天下之主吗?李渊一听,高兴得不得了。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史书并没有记载,但是,大业十二年(616),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同一年,隋炀帝也下了江都,他俩能一块儿喝酒,说明这件事一定发生在这一年以前。换句话说,最晚在大业十二年(616),李渊也好,李渊的夫人也好,就在脑子里翻腾起了当天下之主的念头,根本不用李世民来启发。

    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关陇贵族集团本来就有皇帝轮流做的传统,一旦现行统治者地位不稳固,内部立刻就会有人产生取而代之的想法。当年,大贵族杨玄感不也是基于这种想法才造反的吗?李渊是八大柱国之后,一个姨妈是隋文帝的皇后,另一个姨妈是北周明帝的皇后,他的妻子窦氏还是北周武帝的外甥女,两朝皇亲国戚,论根基,比杨玄感还要硬,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怎么可能没有“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所以说他早有预谋,根本不用儿子提醒,更不用儿子逼迫。

    既然如此,那么,李世民所做的那些事,诸如拉拢文臣武将等是不是真的?我觉得,那些事情应该是真的,但是,它应该不是出自李世民的原创,而是李渊授意的。为什么这么说?有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如果没有李渊在背后支持,李世民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哪里来的几百万私房钱去收买人心?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李渊的老辣来了,眼看着天下大乱,他也想乘时而起,但是,他是一个谨慎的人,知道自己身份敏感,目标太大,不方便行动。怎么办?就让儿子李世民替他来办这些具体的事,替他联络英雄。等英雄的野心被激发起来,他再假装窝囊,非让英雄们再劝一番,才最终表态。这其实也是为了进一步统一人心,凝聚思想,跟“三让而后受之”是一个道理。

    只不过后来李世民通过政变做了皇帝,成了历史的胜利者,为了说明自己当皇帝的合理性,干脆篡改历史记录,把自己从执行者变成了主谋,又把老爸李渊刻画成了一个窝囊废而已。这个结论,最近一些年已经被历史研究者充分论证了。

    二、晋阳起兵

    经过李渊的老谋深算和李世民的努力协助,造反的班底算是搭建起来了。问题是,造反无论如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弄不好就要身败名裂。李渊是个城府很深的人,既然决定造反,那就一定要把准备工作做好,确保万无一失。造反之前,李渊一共干了五件大事。

    第一,召集儿女。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李渊要是造反,最信赖的当然是自己的儿女。可是,当时他的几个大一点儿的儿女中,只有李世民在身边,其余长子李建成、三子李元吉和女婿柴绍都不在太原。怎么办?往回叫吧。这几个孩子接到父亲的书信,也都拼命往回赶。到六月,基本都到了太原。

    第二,收买民心。就在大业十三年(617)五月,太原留守李渊忽然接到一封皇帝的敕书。里面写着:“发太原、西河、雁门、马邑民年二十已上五十已下悉为兵,期岁暮集涿郡,击高(句)丽。”大意是说,凡太原及其周边地区,男子在二十岁到五十岁的,统统当兵,到年底再去打高句丽。这不是扫地为兵,让老百姓都去送死吗?

    这道敕书一传开,马上“人情恟恟,思乱者益众”。老百姓都议论纷纷,想要造反。难道隋炀帝此时真的发出了这样一道敕书吗?其实并不是。这是李渊让刘文静伪造的。问题是,这个伪造的敕书太像真的了。谁都知道,隋炀帝一直对高句丽耿耿于怀,也一直没死了打高句丽的心,所以,说这道敕书是他发出的,绝对无人怀疑,也无人不恨之入骨。就这样,凭一封伪造的敕书,李渊成功地把太原变成了一个火药桶,也为自己以后起兵赢得了民心基础。

    第三,大肆募兵。要想造反,不光要有民心,还要有兵力。李渊手里已经有了几万士兵,但是还嫌不够,还要再招募一些。当时,太原周边有很多支造反军队,其中有一支军队的领袖叫刘武周,此人借助突厥势力,把马邑太守王仁恭杀了,还抢占了隋炀帝的行宫汾阳宫。

    李渊担任太原留守,不仅要防控突厥,还要防控起义军。现在,听闻起义军占了皇帝的行宫,李渊就把手下的军官都召集到一起,问他们:“武周据汾阳宫,吾辈不能制,罪当族灭,若之何?”刘武周占据汾阳宫,我们却不能制止,论罪该当灭族,怎么办?

    这些将领也都在为这件事发愁,此刻赶紧说,我们没主意,都听您的。听了这句话,李渊为难道:“朝廷用兵,动止皆禀节度。今贼在数百里内,江都在三千里外,加以道路险要,复有他贼据之;以婴城胶柱之兵,当巨猾豕突之势,必不全矣。进退维谷,何为而可?”朝廷用兵,行止进退都要禀明上级,问题是,如今贼在三百里外,而皇帝在三千里外的江都,加上道路险要,还有别的盗贼盘踞,我们如此拘泥,盗贼则势如虎狼,两相较量,我们必然无法保全。真等禀报了皇帝再决定,那恐怕黄瓜菜都凉了,我也是进退维谷,不知怎么办才好啊!

    手下一听,赶紧表态说:“公地兼亲贤,同国休戚,若俟奏报,岂及事机;要在平贼,专之可也。”您既是宗亲,又是贤臣,同国家命运休戚相关,若是事事等着奏报,哪里赶得上时机?只要是为了平灭盗寇,专权也是可以的。意思是说,别禀报了,就您说了算吧。

    李渊见目的达到了,这才说:“然则先当集兵。”既然如此,那我就专权一把。现在兵力不够,要想大败起义军,只好赶紧募兵。文书发布出去,没过半个月,就招募了一万人左右,让李世民还有他结交的那帮英雄统领。

    第四,除掉绊脚石。隋炀帝虽然派李渊担任太原留守,但对他也并不是完全信任。还派了两个副手,一个叫王威,另一个叫高君雅,让他们来监视他。这两个人本来也同意李渊募兵,但是把招募来的新兵都交给逃兵役的罪犯来统领,他们心里不免怀疑起来了。这个唐公,不会是想造反吧?想到这儿,他们决定先把刘弘基和长孙顺德抓起来审一审。李渊当时各项准备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好,如果这时候把他手下的重要将领抓起来审问,难免会露出蛛丝马迹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有道是“吉人自有天相”,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位贵人来给李渊帮忙了。

    此人是山西当地的一个木材商人,名叫武士彟,就是大名鼎鼎的女皇武则天的爸爸。这个人精明强干,黑道、白道都能走,别看只是一介商人,但跟太原的军政长官都很熟。就在王威和高君雅想要追查李渊手底下那些统兵官将发未发之际,有一天,武士彟来找王威和高君雅喝酒。

    大家平常关系都很熟,喝酒的时候,说话也比较开放,王威和高君雅也没想背着他,就说:“顺德、弘基皆背征三侍,所犯当死,安得将兵!”刘弘基、长孙顺德都是逃避兵役之人,是罪犯,现在唐公让他们领兵是什么意思?所以我们想把这两个人抓起来审一下。

    武士彟一听他们这么说,大脑开始飞速旋转起来:太原留守和副留守之间产生矛盾了,而且不是一般的矛盾,这恐怕就是拥隋和反隋的两条路线斗争!在这两条路线之间,哪个更有前途?武士彟是一个聪明人,他觉得反隋更有前途。既然如此,何不给自己搏一个未来呢?想到这里,他装出一副推心置腹的样子,对王威和高君雅说:“二人皆唐公客,若尔,必大致纷纭。”两位老兄真要去审刘弘基和长孙顺德?恐怕不妥呀。这两个人都是唐公的客人,现在并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证据,你就抓人家手底下的人,以后你们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还怎么处理?还是先放放,有了证据再说吧。王威和高君雅也比较优柔寡断,觉得有道理,真就把这事儿给放下了,暂且算是救了李渊。

    不过,虽然武士彟暂时替李渊挡了一下,但是眼看着李渊紧锣密鼓地张罗,王威和高君雅也不是傻子,心里的疑虑还是越来越大。怎么办?此时正逢太原大旱,李渊作为最高军政长官,要到晋祠去替百姓祈雨,王威和高君雅想来想去,打算趁李渊出城,身边没有防备的时候把他抓起来,交送隋炀帝。他反也罢,不反也罢,由皇帝说了算。这可是千钧一发之际,试想,起义都还没有开始,主帅如果被抓起来,那是什么后果?

    但是,谋划了这么一件事之后,王威和高君雅又犯傻了。这两个人一贯办事不密,不小心把这事情告诉了他们的一个朋友。此人名叫刘士龙,是晋阳的一个乡长,算是基层公务员。

    刘士龙也是个八面玲珑的人,内心判断了一番之后,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李渊。李渊大吃一惊,连夜做了安排。第二天早晨,他照样和王威、高君雅一起坐在府衙里处理公务。处理未毕,刘文静带进来一个人,声称有密状。李渊就让他交给王威。没想到,这个告密状的人坚决不给,说自己这密状告的就是两位副留守,所以,坚决不能交给他们,一定请唐公您亲自看!

    李渊一听,假装大惊失色,赶紧接过来看,只见里面赫然写着:“威、君雅潜引突厥入寇。”王威、高君雅暗中勾结突厥人入侵。

    直到此时,高君雅终于反应过来,破口大骂说:“此乃反者欲杀我耳!”这是造反的人要杀我了啊!可是,此时再明白还有什么用?刘文静和刘弘基、长孙顺德一干人一拥而上,把两位副留守抓了起来,砍头了事。就这样,王威和高君雅举报李渊未成,反倒被李渊先发制人,成了冤死鬼。

    把这两个绊脚石除掉,意味着李渊的内部稳定下来了,从此,整个太原城就听李渊的了!

    第五,称臣突厥。现在,李渊兵源有了,民心有了,内部也稳定了,他还差什么?李渊要想夺取天下,还有一个最大的顾虑,那就是太原以北的突厥。突厥当时兵强马壮,一旦李渊发兵去攻打大兴城,他们从背后打过来,那李渊就腹背受敌了。怎么办呢?这时,刘文静出主意说,不如和突厥联合,这也是中原政权的老方法,当年北周和北齐都这么干。李渊也熟知此道,马上依计而行。

    怎么联合突厥呢?李渊打点了一大堆金银珠宝送给始毕可汗,还以臣子对君主的礼仪,亲自给始毕可汗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现在天下大乱,皇帝在江都不回来,这样不行!所以,我想举义兵,把他接回来主持局面。然后和突厥和亲,跟当年文帝时候一样。可汗若是愿意和我一起兴兵南下,那我当然欢迎,如果只是想和亲,不想和我们一起打仗,那我们也高兴,照样会奉上礼物。

    这其实是给始毕可汗指了两条路,一条是帮李渊一起打,这是积极方案;还有一条路,就是不帮忙,但是也不坏事,这是消极方案。

    两条道路都对突厥有利,始毕可汗当然不会拒绝。他到底选哪条道路呢?他选的是积极道路,派了两千兵马过来助阵。突厥这样一表态,李渊终于觉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大业十三年(617)七月,李渊以第四子元吉为太原太守,留守晋阳宫,坐镇后方。自己则在军门誓师,夹杂着打起绛、白两色大旗,表示既服从隋朝,又服从突厥,然后打着推尊远在大兴城的代王杨侑的旗号,和大儿子李建成、二儿子李世民一起,率领三万士兵,从晋阳宫出发,直奔大兴城而去了!那么,这支军队又会面临怎样的前景?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