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十一章 关中易主

作者:蒙曼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在起兵反隋的各路武装中,瓦岗军的李密实力最强,他也是胸怀大志之人,梦想着改朝换代。但是最终的胜利者却不是李密,而是在太原起兵的李渊。李渊为什么能笑到最后?面对李密这个有实力的对手,老谋深算的李渊是如何运作的?

    一、拉拢李密

    大业十三年(617)七月,李渊从晋阳起兵,直奔关中而去。这一路进兵,能否顺利呢?

    征程顺利与否,一方面取决于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还要取决于对手的实力。此时李渊的对手是谁?恐怕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给出答案:当然是隋炀帝了。李渊打出反隋炀帝,不反隋朝的口号,声称要推尊代王杨侑,隋炀帝岂能饶他!毫无疑问,隋炀帝确实是李渊的对手,但是,此刻他远在江都,真是天高皇帝远,并不能真把李渊怎么样。

    除了隋炀帝,李渊的对手还有谁?还有两个对手非常重要。一个是包围洛阳的造反派李密,另一个是在大兴城监国的代王杨侑。为什么李密是对手?很简单,因为李密和李渊有共同的志向,都是要打天下,改朝换代。这样一来,两个人自然形成了竞争关系。而且,李密的内心,也是想要占据关中的,现在李渊先下手为强,他能痛快吗?李密当时已经在洛阳周围打出了威风,是当之无愧的反隋盟主,李渊刚刚起兵,还比较弱势,此刻若是与李密为敌,李渊吃不消,也划不来。怎么办呢?

    李渊是个聪明人,他主动给李密写了一封信。先表达了一番对李密的敬仰之情,然后说明自己只反隋炀帝,不反隋王朝的志向,告诉李密,自己并没有争夺天下的企图,希望李密理解。

    李密接到信之后非常兴奋。要知道,李渊和李密虽然都是八大柱国之后,但是,李渊是祖父一辈任八柱国,而李密则是曾祖父一辈任八柱国,李渊比李密长了一辈,年龄比他大了十五岁左右。若论在隋朝的官职地位,李密更是没法跟李渊比。

    现在,李渊主动跟自己沟通,而且信写得这么客气,李密心里很是受用,马上就让祖君彦起草了回信。信中先说:“与兄派流虽异,根系本同”,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咱们五百年前本是一家子,关系应该是很亲近的。然后又说:“自惟虚薄,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所望左提右挈,勠力同心,执子婴于咸阳,殪商辛于牧野,岂不盛哉?”我自认为势单力薄,但被天下的英雄共推为盟主,希望能和各路英雄互相扶持,同心协力完成在咸阳抓住秦王子婴、在牧野灭掉商帝辛这样的大业。总而言之,就是进一步确认自己是反隋盟主,希望李渊追随他,一起灭掉隋朝。

    李渊看见这封信后,不禁笑了起来。说:“密妄自矜大,非折简可致。吾方有事关中,若遽绝之,乃是更生一敌;不如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使为我塞成皋之道,缀东都之兵,我得专意西征。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徐观鹬蚌之势以收渔人之功,未为晚也。”李密这个人妄自尊大,还真把我当小弟了。不过,我可不想跟他计较。我若是跟他计较,那就等于又给自己多找了一个敌人,这毫无必要。因此,还不如好好地忽悠他,让他去给我堵住虎牢关,拖住东边的隋军,这样我才能一心一意地往西打。等我平定关中,他和隋军也就两败俱伤了,到时候,我再坐收渔人之利,岂不是最好的事情!

    有了这样的策略,李渊给李密回信,就写得相当艺术了。他说:“殪商辛于牧野,所不忍言,执子婴于咸阳,未敢闻命。”将商帝辛诛灭于牧野这样的话,我是不忍心说的;在咸阳抓住秦子婴的事,我也是不敢听的。言外之意,我是隋朝的忠臣,因此,你劝我像当年消灭商纣王、捉拿秦王子婴那样对待隋炀帝,我是不敢做、不肯做,也不忍做的。

    但是,话虽如此,李渊又说了:“天生烝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天生众生,必须要有管理他们的人,而今治民之人,不是您又能是谁呢?也就是说,我虽然不做,你却可以做呀!等你做了皇帝那天,如果能把我还封为唐公,我就心满意足了!还是摆出一副胸无大志的窝囊样子。

    李密一看这封信,更加志得意满,跟手下说:“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矣!”连唐公都推举我,看来天下不足平呀!真把李渊当成了伙伴,对李渊向关中推进也就没有任何意见了。就这样,李渊通过外交手段,成功地把一个敌人变成了盟友。

    二、霍邑之战

    再来看代王杨侑。李渊不是声称要推尊杨侑吗?怎么杨侑也成了敌人呢?这其实一点儿都不难理解。别看杨侑当时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但是,残酷的政治环境催人成熟。他非常清楚,李渊的所谓推尊,只是一个掩人耳目的幌子罢了,一旦让李渊进入大兴城,无论是大隋王朝,还是他本人,也就任人宰割了。所以,一听到李渊太原起兵的消息,代王杨侑马上安排两员大将进行殊死抵抗。

    这两员大将,一个是虎牙郎将宋老生,率两万精兵,屯驻霍邑(今山西霍州);还有一个是屈突通,率几万骁果,屯驻在河东郡(今山西永济)。霍邑也好,河东郡也好,都在从太原进军大兴城的必经之路上,代王杨侑是希望依靠这两位将军,把李渊挡在潼关以西。李渊要想打进关中,必须先把这两处拿下才行。这样一来,李渊和两位将军必将狭路相逢。

    大业十三年(617)七月十四日,也就是起兵的第十天,李渊的军队已经打到了霍邑旁边。但是,就在这个地方,李渊遇到了第一次重大挫折。

    七月,北方的雨季到了。连日阴雨,道路湿滑,李渊的军队没法往前推进,只好就地驻扎下来。可是,没过几天,驻扎就变得困难起来,主要的原因是没粮食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三万人的军队没粮食吃,这不是等着哗变吗?

    这也罢了,就在这时候,有一条小道消息不知从何而起,说突厥人背信弃义,和刘武周一起攻打晋阳了!

    这条小道消息一传开,军队马上就慌了神。晋阳是李渊军队的大本营,粮食也罢,其他补给也罢,全靠晋阳供应。此时,李渊已经派人回晋阳去调集粮食去了,如果晋阳失守,这粮食恐怕就调不过来了!再说,不光是粮食问题,好多军人的家属都在晋阳,一旦晋阳失守,这些老弱妇孺可怎么办!

    这时候,威望很高的裴寂先行表态:“宋老生、屈突通连兵据险,未易猝下。李密虽云连和,奸谋难测。突厥贪而无信,唯利是视。武周,事胡者也。太原一方都会,且义兵家属在焉,不如还救根本,更图后举。”我们前面是宋老生和屈突通的军队,这两个人都挺有本事,而且据险死守,恐怕一时之间难以拿下。东都的李密也不是什么好人,虽然表面上说是和我们联合,但也很难相信,没准儿就会乘人之危,突然打过来。突厥更不可信,那是唯利是图之人,如果他们觉得跟刘武周打太原得到的好处比我们送给他的多,那他们一定会背信弃义。而刘武周就是一个靠突厥吃饭的打手。太原可是我们的大本营,将士家属也都在那边,这个地方绝对丢不得。此刻太原告急,我们得赶紧回去救援,其他的事都得往后靠!很明显,裴寂主张撤军。

    他的话刚一说完,年少气盛的李世民马上反驳。他说:“今禾菽被野,何忧乏粮!老生轻躁,一战可擒。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忘马邑!”

    这其实是一条一条地把裴寂的话给反驳回去了。

    先说缺粮的问题。我们现在暂时是没有粮食,可七月田野里到处都是即将成熟的豆子和各种谷子,我们就近收割,也能解决一部分吃粮问题,这不是真正的危险。

    再说敌人宋老生。宋老生是一个非常轻狂、暴躁的人,我敢保证,只要打一仗我就可以赢他,这个问题交给我,你也不用担心。

    再说李密。你说李密可能偷袭我们,我认为不能。李密正守着他那几个大粮仓,美美地当着富家翁,他可没有那么积极进取。让他抛弃那份家底来攻打我们,我认为他做不到。

    那么,刘武周和突厥呢?刘武周和突厥表面上是同盟,但其实也是各怀心事,互相猜忌。如果刘武周引得突厥人来打太原,他就不怕他刚刚占领的马邑也被突厥人顺手吃掉吗?

    所以,这些担心是不必要的。既然如此,李世民打算怎么办呢?他说:“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今遇小敌,遽已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为贼耳,何以自全!”我们是义军,打出的旗号是拯救天下苦难。如果我们真的怀揣理想,就应该一鼓作气,打到大兴去;如果我们说得挺好,结果遇到一点儿小挫折,就往回撤,天下人会怎么看待我们?追随我们的士兵,又会怎么看待我们?很可能他们就解体了。如果大军解体,那我们就算回到太原,守住太原,也不过是跟其他那些婴城自保的盗贼一样,除了眼前的一点利益,什么都没有。到时候朝廷来围剿我们,我们恐怕连自保都难。所以我认为,绝对不能往回退,一定要一往无前。

    军队里出现了两派意见,李渊到底听谁的?他是个老成持重之人,觉得还是裴寂的说法更稳妥些,所以不顾李世民反对,勒令军队回师。

    这样一来,李世民可着急了。想再去劝劝李渊,可是天色已晚,李渊睡下了,不见人。情急之下,李世民索性站在帐外,号啕大哭起来,哭得李渊都睡不着了,只好把他叫进来,问他哭什么。

    好不容易赢得机会,李世民不由得慷慨陈词:“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克,退还则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无日,何得不悲!”如今士兵是靠大义聚集起来的,如果一鼓作气往前走,就能够打败敌人。但如果往回退,气势先没有了,士兵心散了,人也就会散去。到那时候敌人再从后面追杀我们,我们必死无疑。想到这些,我怎么能不哭?

    李渊一听,觉得也有道理,赶紧说:“军已发,奈何?”我已经让军队回撤了,怎么办呢?

    李世民说:“右军严而未发;左军虽去,计亦未远,请自追之。”我率领的右军整装而未发,大哥建成率领的左军虽然出发,但估计还没走远,请您下令,让我去追赶他们吧。就这样,连夜又把左军追回来了。

    峰回路转。不仅士兵追回来了,李渊派回晋阳运粮食的人也回来了,当然,突厥人进攻的小道消息也不攻自破,军队随之安定下来。这时候已经进入八月,雨也停了,万事俱备,正好鼓行向前!

    八月十二日,李渊大军经过一个月的耽搁,终于来到霍邑,与宋老生对峙。眼下宋老生是守,李渊是攻,守的人和攻的人,谁更着急?当然是进攻方着急。所以,李渊这时候又陷入了一个新的烦恼中,万一宋老生固守霍邑,不出战,怎么办?

    这时候,李世民又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他说:“老生勇而无谋,以轻骑挑之,理无不出;脱其固守,则诬以贰于我。彼恐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您放心,宋老生有勇无谋,我们用轻骑向他挑战,按理他不会不出战;假使他坚守不出,我们就诬陷他对朝廷有二心,所以才拖延不战,他害怕被左右的人奏报,怎敢不出战呢?

    李渊一听这个分析,不由得对这个儿子刮目相看。这条计策,够狠,也够毒!

    到底怎样“以轻骑挑之”?这时候,李渊先带着几百个骑兵到霍邑城东去迎接步兵,只有李建成和李世民带领几十个骑兵来到霍邑城下,他们拿着鞭子指来指去,好像在谋划将来怎么围城。

    宋老生一看这些人如此嚣张,已经非常生气了,这时候,李世民他们又对着城头破口大骂起来,把宋老生骂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宋老生是个性情暴烈的人,早已忍无可忍,又看到李世民手下不过几十号人马,自然不放在眼里,领着三万士兵就从东门和南门杀了出来。这时候,李渊手下的步兵也到了,两军立刻陷入混战之中。

    宋老生的军队从东门出来的比较多,李渊和大儿子李建成在霍邑城的东门列阵;李世民则在霍邑城南门列阵,对付从南门出来的守军。

    宋老生的军队毕竟已经在城里养精蓄锐很久了,正处在以逸待劳的良好状态下;而李渊的军队则在外面风餐露宿了一个月,就连当天的早饭还都没吃,难免战斗力差一些。此刻李渊被宋老生的人马一冲击,不由得向后退去。这边李世民一看局面不好,当机立断,马上放弃南门,领兵就朝东门杀了过去。

    这样一来,宋老生相当于腹背受敌,阵势就有点乱了。这时候,李世民挥舞两把大刀朝宋老生的军队砍了过去,一口气连杀了几十人,两把大刀都砍得卷了刃。古代人袖子宽,李世民又接连杀人,两只袖子里兜满了敌人的鲜血。只见他把袖子提起来,把血往外一倒,又冲入敌阵之中。有他这么身先士卒,很快,李渊这边的局势稍稍扭转了一些。

    不过,虽然李渊的个人英雄主义很有魅力,但宋老生的三万士兵还是具有相对优势,如果持续战斗下去,胜负未可预料。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李渊这边也不知道谁喊了一句:已经抓住宋老生了!这样一来,军心大乱,宋老生的军队再也无心作战,只知道没命地往回跑。李渊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将,哪能让他们再跑回去,早领着骑兵先去把城门从外面关上了。

    宋老生跑到城门边,一看门关着,进不去,慌不择路,一下子就跳进了城边的壕沟里。这不等于自寻死路吗?李渊手下的将军刘弘基走上去,一刀结果了宋老生。宋老生尚且死得如此凄惨,他手下的将士就更是可想而知了。按照《资治通鉴》中的说法,死者“伏尸数里”,惨不忍睹。就这样,到薄暮时分,经过将近一天的搏斗,霍邑终于被攻克了,代王杨侑设立的第一道防线也就此失灵。

    下一道防线就是屈突通把守的河东郡了。屈突通这个人前面提到过,是个厉害角色,大兴城里曾经有“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的歌谣。他可不比宋老生,他沉得住气,自从手下跟李渊打了一个败仗之后,他就再也不出城了,婴城固守。这对李渊一方相当不利。

    怎么办?这时候,李渊这边又发生争执了。争执的双方还是裴寂和李世民。

    裴寂说:“屈突通拥大众,凭坚城,吾舍之而去,若进攻长安不克,退为河东所踵,腹背受敌,此危道也。不若先克河东,然后西上。长安恃通为援,通败,长安必破矣。”我们必须先解决屈突通。否则,如果我们绕过他,进攻大兴,他就会从后面打我们,到时候我们不就腹背受敌了吗?所以,不如先集中全力解决他,只要把他打败,再破大兴就易如反掌了。这是主张按顺序来,先解决屈突通。

    可是,李世民对此不以为然。他说:“兵贵神速,吾席累胜之威,抚归附之众,鼓行而西,长安之人望风震骇,智不及谋,勇不及断,取之若振槁叶耳。若淹留自弊于坚城之下,彼得成谋修备以待我,坐费日月,众心离沮,则大事去矣。且关中蜂起之将,未有所属,不可不早招怀也。屈突通自守虏耳,不足为虑。”兵贵神速。我们如果尽快打到大兴,那边就会来不及谋划,也来不及决断,在乱成一团的状态下,我们拿下它才容易。如果我们现在耽搁在河东郡,大兴城那边就会加强防守,再打就不容易了。而且,关中地区造反的英雄也不少,但都还不成气候,如果我们尽快招抚,以后就是我们的好帮手,如果我们不去,怕是容易被别人利用啊!依我看,屈突通不过是个胆小鬼罢了,就算是我们绕过他去打大兴,他也不敢出来!

    这两派意见谁的对?其实各有各的道理。那么,作为主帅的李渊怎么裁夺呢?李渊做了一个最妥当的裁决。他留下大儿子李建成,让他率领左路军,绕过河东郡,在河东郡西边的潼关驻扎下来,守着屈突通,不让他越过潼关救援大兴;同时,让二儿子李世民率领右路军全速前进,直取大兴!

    三、儿女英雄

    就这样,李世民率领右路大军,昼夜兼行,直奔大兴而去。当时,谁也料想不到,他这一路打得异常顺利。因为他的姐姐,也就是后来的平阳公主早就在大兴周边替他做好铺垫了。

    李渊起兵之前,不是先把两个儿子李建成、李元吉,以及一个女婿柴绍都叫到身边了吗?柴绍临走之前,对夫人李氏说:“尊公举兵,今偕行则不可,留此则及祸,奈何?”你父亲起兵,我必须去帮助他。可是现在我们不能一起走,但要单独把你留在此地,我又怕你会遭遇不测,怎么办?

    李氏一听,马上说:“君弟速行,我一妇人,易以潜匿,当自为计。”你只管赶快动身,我一个女人容易躲藏,可以自己想办法。

    柴绍想了想,以大局为重,狠下心来,走了。他走了之后,李氏到底是怎么藏匿的?李氏才不会藏起来,她火速赶回鄠县的别墅,把家财全部拿出来,自己也开始招兵买马了!

    在李氏招纳的这些兵将里,有一个名叫何潘仁的人最富传奇色彩。他本来是个西域胡商,也就是粟特人。眼看天下大乱,生意难做,他索性改行当起了盗贼,手下有好几万人。李氏看上了何潘仁这支势力,派自己的家奴马三宝去游说他,希望他跟着自己干。

    何潘仁是个商人,头脑灵活。他知道,自己虽然有本事,但是恐怕很难成大事,而这李氏夫人,不仅自己英雄了得,还是唐国公李渊的女儿,跟着她,绝对更有前途。因此二话没说,改旗易帜,进入李夫人的麾下。

    李氏旗开得胜,有了经验,也有了信心,接连派马三宝出使,逐渐把大兴周边那些盗贼就都集中到了自己手下,甚至连李密的伯父李仲文,这时候也被李氏招到了麾下。

    手下有了这么多人,李氏开始攻城略地:诸如周至、武功、始平等大兴城周边的县城纷纷改姓了李,手下部队也迅速扩充到了七万,比李世民的兵还多。就这样,李夫人留在大兴,不仅自己毫发无伤,还给李渊进军关中扫清了障碍。这是多大的功劳!

    等到李渊最终摆平了屈突通的势力,渡过黄河,李氏也派使者来迎接他。李渊一听说自己的女儿如此了得,占了那么多地盘,招了那么多人马,内心激动不已,谁说女子不如男!李世民不是作为先头部队先进入关中地区吗?李氏率领一万精兵和李世民在渭河北岸胜利会师,真可谓双峰并峙,儿女英雄!

    有道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动乱年代,事功就是真理。李渊此刻一门心思谋发展,也就不管什么男女有别,男主外、女主内一类的教条了,重赏了女儿,让她和她的丈夫柴绍一样,开设幕府,自己任免官吏,她手下的军队,也号称“娘子军”,和其他军队并列。真是英姿飒爽,豪气干云!

    四、关中易主

    就这样,在几个得力儿女的配合下,到十月,李渊已经来到了大兴城的东门外,手下的兵力也从开始起兵时的三万发展到二十万。十月十四日,李渊把大兴城围了个铁桶一般。这时候,大兴城里面的代王杨侑正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为什么?就在这生死搏斗的关键时刻,杨侑身边最重要的辅佐大臣卫文升居然生病了!

    隋炀帝下江都之前,安排了代王杨侑留守大兴城。而杨侑年仅十三岁,不能独当一面,于是隋炀帝就安排刑部尚书卫文升来辅佐他。这个卫文升能力不错,隋炀帝一伐高句丽的时候,被打得大败,各路大军多数都是十不存一,只有卫文升带的队伍全身而退,这让隋炀帝很是赏识。但他也有致命的缺点,他太老了,一身是病。此刻听说李渊围城,卫文升吓得一病不起,根本管不了任何事,而且很快一命呜呼。

    这样一来,大兴城就等于群龙无首了,只能靠次一等的官员左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骨仪两个人主持防守。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指挥不力,战斗力自然就差远了。

    守城的人差,围城的人可是越战越勇。围了将近半个月后,十月二十七日,李渊下令,向大兴城发起总攻。阴世师和骨仪两个人誓死抵抗,为了彰显抵抗的决心,甚至把李渊的祖坟都给挖了。但是,终究是弱不敌强,寡不敌众,十一月九日,李渊手下的军头雷永吉第一个跳上城楼,隋朝的首都大兴城被李渊正式攻破。这个时候,距离李渊誓师起兵,还不到半年。真可谓势如破竹。

    李渊能够这么快取得成功,除了大兴城防守不力之外,还有两个原因至关重要。

    第一,李渊这边的方略好,真正贯彻了兵贵神速的原则,让大兴城来不及做好防守准备,也让其他地方的隋军来不及增援。

    第二,李密替他抵挡了隋军的主力。当时,隋军大部分有生力量都被李密牢牢吸引在了东都洛阳旁边,无暇西顾,这样一来,李渊才能够乘虚而入,一举让关中易主。所以,说李渊是吉人天相,也并没有错。

    李渊进占大兴城,代王杨侑成了李渊的俘虏。怎么处置这个俘虏呢?李渊会不会把他杀了,自己当皇帝?才不会。大业十三年(617)十一月十五日,李渊准备了法驾(专门给皇帝用的仪仗)迎接杨侑,让他在天兴殿即皇帝位,改元义宁,同时遥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完全兑现了自己起兵时的诺言。

    安顿好小皇帝,再解决自己的身份。李渊让小皇帝杨侑把自己任命为假黄钺、使持节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一句话,除了皇帝的名分不在,剩下所有的军政权力,全归了李渊。

    可能有心急的人会想,既然都已经打下大兴城,掌握了全部权力,李渊为什么还要这么遮遮掩掩,不直接称帝?其实,此刻不仅是李渊不称帝,在洛阳叱咤风云的李密也没有称帝。

    这一东一西两大英雄为什么都不称帝?道理有两个。

    第一,出头的椽子先烂。这时候,不管是像李密那样的起义军还是像李渊这样的造反派,称公称侯的都不少,但这些称呼都还没有彻底颠覆隋朝统治的意思,所以从隋朝的角度讲更容易接受,从其他山头的角度讲也更容易接受。如果谁要称帝,他的性质马上就变了。不仅隋朝会围剿,在造反者这边也会成为众矢之的!

    第二,中国古代人还有很浓厚的忠君观念。此刻,隋炀帝毕竟还在,隋朝也没有正式灭亡。在这种情况下公然称帝,那就是乱臣贼子,有违当时的道德观念。所以,无论是打下了西京的李渊,还是正在攻打东都的李密,都在悄悄观望。

    就在这个时候,江都忽然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一下子改变了整个胶着状态。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