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十二章 禁军谋叛

作者:蒙曼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自从大业十二年(616),隋炀帝第三次下江都之后,天下局势越来越糟:窦建德占据河北大部;李渊攻占首都大兴城;李密围攻东都洛阳;杜伏威占领高邮,直逼江都;甚至后来,就连一直忠心耿耿保护隋炀帝的禁卫军也纷纷叛逃。隋炀帝在江都宫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隋炀帝是如何应对的?本应该忠心耿耿的禁卫军为什么会造反?

    一、醉生梦死

    随着隋炀帝抛弃中原,三下江都,大隋王朝土崩瓦解的局面进一步恶化。不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统治集团内部也纷纷举起了造反的大旗。其中,起义军的代表人物是李密,当时已经包围了东都洛阳,正在和隋朝的官军主力艰苦鏖战;而统治集团内部造反的代表人物则是李渊,当时已经占领了隋朝的首都大兴城。那么,当他们逐鹿中原的时候,隋炀帝又在干什么呢?

    隋炀帝在醉生梦死。何谓醉生梦死?

    第一个表现是纵情声色。到了江都之后,隋炀帝性情大变,一天比一天流连于所谓醇酒、美人了。此前提到,隋炀帝是个有远大理想的人,把帝王大业看得至高无上,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因此,在私生活方面相当节制。他无论到哪里巡游,都把萧皇后带在身边,他的三个儿子,两个是萧皇后所生,好不容易姐姐乐平公主替他选了一个美女柳氏,他都没有心思见一见,以至于最后被自己的儿子齐王夺走,这还不是私生活检点吗?

    但是,到了江都之后,隋炀帝一下子就变了。按照《资治通鉴》中的记载,他“荒淫益甚,宫中为百余房,各盛供张,实以美人,日令一房为主人。江都郡丞赵元楷掌供酒馔,帝与萧后及幸姬历就宴饮,酒卮不离口,从姬千余人亦常醉”。隋炀帝在江都宫修了一百多套豪宅,每套豪宅里都安插进一个美人,每天让一个美人当主人,招待隋炀帝、萧皇后以及他宠爱的姬妾喝酒。为了保证酒菜的供应,隋炀帝还让江都郡的郡丞赵元楷专门负责特供。醇酒、美人都齐了,隋炀帝每天酒不离口,口不离酒,喝得酩酊大醉。不仅他喝醉,跟着他下扬州的一千多个姬妾也是天天烂醉如泥。

    描写隋炀帝的那些笔记小说不是说隋炀帝荒淫吗?给他编了不少故事,说他整天就知道醇酒、美人,那些故事,放在隋炀帝执政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瞎说,但是,如果放在隋炀帝第三次下江都之后,就趋近于事实了。

    第二个表现是意志消沉。隋炀帝为什么在私生活上一下子荒唐起来了?因为到这个时候,他对国家的局势已经绝望了,再也不想建立什么大业了,所以,就开始用醇酒、美人麻痹自己。但是,麻痹终归是麻痹,它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

    隋炀帝此刻真正的心境是什么?是消沉。《资治通鉴》中有一段记载,说他“退朝则幅巾短衣,策杖步游,遍历台馆,非夜不止,汲汲顾景,唯恐不足”。一退朝就用一方幅巾把头发扎起来,穿上家常衣服,拄着手杖,在宫里到处游走,一直走到天黑透了才回去,好像要把所有的亭台楼阁乃至湖光山色都记在脑子里。

    很明显,这是知道自己来日无多,舍不得这大好景致啊!

    流连风景之外,隋炀帝还经常给自己算卦。他算卦的方式是观星。仰望着头顶深邃的星空,隋炀帝仿佛看到了自己莫测的未来。看够了星星后,他操着一口吴侬软语,对萧皇后讲:“外间大有人图侬,然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且共乐饮耳!”外面有好多人在算计我,但是,让他们算计好了,大不了我当长城公,你当沈后!这样的结局也没那么可怕,我们照样及时行乐!说完之后,接着喝酒,一直喝到烂醉。

    长城公和沈后是谁?所谓长城公,就是陈朝的亡国之君陈叔宝,后来入隋之后封为长城公。而沈后则是陈叔宝的皇后。当年青年杨广平定江南,一举俘虏陈后主,那是何等意气风发,现在他倒自比为当年亲手打败的对手了,这又是何等的意志消沉!

    还有一则故事更说明问题。有一天,隋炀帝忽然拿起一面镜子,照来照去,顾影自怜。照够了,他回头对萧皇后说:“好头颈,谁当斫之?”我这么好的脑袋,不知道谁会把它砍下来呀?

    萧皇后一听大惊失色,赶紧说:“陛下何出此言?”

    那隋炀帝怎么回答?他苦笑着说:“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人世间的贵贱苦乐都是轮着来的,就算失去了,又有什么值得难过的呢?

    从这些记载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隋炀帝到了江都以后,已经非常明白自己的处境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是力图去改变处境,扭转局面,而是意志消沉,纵情声色,打算破罐子破摔。这不是醉生梦死吗?

    那么,隋炀帝是否就在江都等死了?也不尽然。虽然他也担心有人要砍他的头,但他当时的主要想法并不是等死,而是割据。要知道,隋朝建立之前,中国南北分离,划江而治已经有三百多年了,而隋朝统一不过才二十多年。所以,在人们心目中,割据的印象还相当深刻,一旦统一的大帝国难以为继,划江而治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

    其实,当年杨广坐镇扬州,谋取太子之位的时候,就曾经考虑过,万一不成,还可以割据江东。现在,兜兜转转一大圈后,他又回到扬州,也再一次考虑起割据的事了。《隋书·五行志》中的记载,隋炀帝这时候做了一个梦,梦里头,有两个小孩子在唱歌。唱的是“住亦死,去亦死,未若乘船渡江水”,去也是死,离也是死,不如坐船渡过长江。这就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隋炀帝觉得,北方是回不去了,扬州在长江北岸,还是不够安全,要想安全,就得利用长江天险,划江而治。

    渡过长江,到底往哪里走?这时候,有个地方自然地就浮现在了隋炀帝的脑海之中。这个地方就是丹阳,也就是今天江苏省的省会——南京,在隋朝以前,这个地方叫建康。说起南京,有一个固定的说法是“六朝金粉”。所谓六朝,是指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王朝都定都于此,是个有定都传统的城市。正因为如此,当年,隋文帝平陈之后,曾经把建康夷为平地,表明自己铲除割据,天下一统的坚定决心。

    但是现在,隋炀帝丧失了君临天下的能力,也丧失了君临天下的斗志,他又想起了这块六朝金粉之地,打算在这里重新建都,割据江东。当年结束割据的杨广,现在自己反过来谋划割据,这是个多大的讽刺啊!

    隋炀帝想要迁都割据,但迁都是国家大事,不能说迁就迁,当然得和大臣商议。这一商议,马上,两派不同意见就针锋相对起来。

    第一派是赞同派,代表人物是内史侍郎,“五贵”之一的虞世基。虞世基就是江南人,定都江南对他有利,所以当然支持。

    第二派是反对派,代表人物是右候卫大将军李才。此人是个武将,出身关陇贵族集团,当然不愿意隋炀帝定都江南,所以,“极陈不可,请车驾还长安”。极力说明迁都不可取,请隋炀帝赶紧回大兴。

    两个人意见针锋相对,干脆就在朝堂里面争执起来,甚至从里面一直吵到外面。面对这样的局面,隋炀帝作何反应?他一改往日雷厉风行的作风,一言不发。皇帝不开口,朝堂上的气氛可就诡异起来了,每个人都在观望,也在心里激烈地斗争。

    沉默了一会儿,终于,有一个小人物说话了。此人是门下录事——衡水人李桐客。他说:“江东卑湿,土地险狭,内奉万乘,外给三军,民不堪命,恐亦将散乱耳。”江东气候不好,土地也少,经济能力不强。让这个地方支撑起一个中央政府和军队,是很难办到的,一定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到时候,老百姓就会造反,所以,别以为江南就安全。

    这不还是反对吗?这样一来,正反两面的平衡就被打破了,形成了二比一的局面。隋炀帝怎么处理呢?要知道,迁都本来就是隋炀帝的意见,他自然不可能喜欢反对派。不过,不喜欢归不喜欢,李才毕竟是三品大员,手握兵权,现在隋炀帝虎落平阳,难免要忌惮一些,不好轻易发作,所以,李才提意见的时候,隋炀帝不说话。但等到小人物李桐客一开口,隋炀帝可就没必要客气了,他立刻变了脸色。

    朝廷里永远不缺见风使舵的人。一见皇帝不悦,马上就有御史顺着隋炀帝的意思弹劾李桐客了,说他谤毁朝政。李桐客也随即被拖下朝堂,丢进了监狱。

    有了李桐客的先例,文武百官也就彻底明白了,这哪儿是让我们来讨论,这就是让我们来鼓掌通过的。于是,百官公卿纷纷表态,说:“江东之民望幸已久,陛下过江,抚而临之,此大禹之事也。”江南百姓渴望陛下临幸已经很久了,陛下过江抚慰百姓,这简直就是追踪大禹南巡的事迹啊!

    既然百官都认可了,隋炀帝立刻下令,修建丹阳宫,准备迁都!

    按照隋炀帝的想法,在江南再修一座都城,就等于给自己再加一个安全阀,但是,他万万没想到,这个决策一出来,一场大祸马上就要降临了。

    二、骁果思归

    这场大祸来自禁军。随着迁都的决议一下发,跟着隋炀帝从大兴城南来的那些禁军不干了。此前提到,为了打高句丽,隋炀帝在原有的府兵之外又招募了一批士兵,号称“骁果”。这些人骁勇善战,很快就成了隋朝的军事主力。隋炀帝下江都,也把这批骁果带过来了,作为禁卫军,保卫自己的安全。问题是,骁果大多是关中人,来到江都没多久,就开始思念家乡了,很多人干脆开了小差,往回跑。

    怎么遏制这一风潮呢?“五贵”之一的裴矩给隋炀帝出了一个主意。他说:“人情非有匹偶,难以久处,请听军士于此纳室。”这些年轻小伙子要是没成个家,就很难在南边待下去,不如让他们在这里结婚,一结婚,人就会安定下来了。

    隋炀帝一听大为赞赏,马上下令,把江都待字闺中的少女和寡妇都集中到江都宫,让将士随意挑选,保证军婚。若是将士中有哪位在江都已经有了心上人,这时候只要出来承认,隋炀帝也一律玉成,绝不会说你违反纪律。就这样,很多骁果都在江都建立了小家庭,暂时安定了下来。

    但是,这安定只是暂时的,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回家始终是不变的期待。现在,一听说隋炀帝要迁都丹阳,骁果又骚动起来了。虽然我们在这里娶妻,但是,我们的父母兄弟还在关中,祖坟也在关中,我们可不想客死他乡啊!

    这样一来,随着隋炀帝下令修建丹阳宫,骁果们又开始纷纷叛逃。禁军叛逃,这可是直接威胁皇帝安全的大事,怎么办呢?隋炀帝的办法是来硬的,只要抓回来,一律斩首,哪个营的骁果跑了,长官还要负连带责任。他想要通过这种手段来震慑骁果。然而,这个手段太糟糕了,普通骁果并没有真的被吓住,倒是将领开始人人自危,也想逃跑了。

    在逃跑的将士中,有个领头人叫司马德戡。此人也出身关陇集团,曾经和杨素一起打过汉王杨谅,跟隋炀帝一起打过高句丽,心思灵敏,战功卓著,深受隋炀帝宠幸。到江都之后,隋炀帝任命他担任虎贲郎将,统领一万多骁果,在江都的东城驻扎。现在,眼看隋炀帝不打算回去,骁果又纷纷逃亡,司马德戡也开始动了脑筋。隋朝眼看大厦将倾,我要不要陪他殉葬呢?就算我一直忠诚,万一手下人跑路,我会不会受到牵连?想来想去,司马德戡决定,干脆跑路算了。

    司马德戡觉得,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是自己一个人跑,比较危险,如果跑的人多,反倒安全了。怎样才能劝说更多的人跟他一块儿跑?司马德戡先找了自己的两个好朋友,也是两员武将,一个叫元礼,另一个叫裴虔通,跟他们做思想工作:“今闻陛下欲筑宫丹阳,势不还矣。所部骁果莫不思归,人人耦语,并谋逃去。我欲言之,陛下性忌,恶闻兵走,即恐先事见诛。今知而不言,其后事发,又当族灭我矣。进退为戮,将如之何?”陛下现在想在丹阳建都,我手下的那些骁果都在议论纷纷,想要回家。我倒是很想跟皇帝陛下打个预防针,但是陛下这个人爱猜忌,又讨厌听坏消息,我若是现在告诉他有好多人要跑,没准儿他一生气先把我杀了。可是,如果我不告诉他这件事,万一我手底下的人跑了,他还是会杀我。所以我是进被杀,退也被杀,你们说我该怎么办?

    听他这么一说,元礼和裴虔通也深有感触,都说:是啊,我们也都替你担心。听两位朋友这么说,司马德戡不由得冷笑道:你们替我担心?照我看来,你们还不如替自己担心呢。元礼和裴虔通吃了一惊,赶紧问:我们又没领那么多兵,我们担心什么?

    司马德戡说:“我闻关中陷没,李孝常以华阴叛,陛下收其二弟,将尽杀之。吾等家属在西,安得无此虑也!”我听说李渊已经占领了关中,好多留在关中的官员都投降了他。比如华阴县令李孝常,就投降了李渊。他投降了倒不要紧,他弟弟却还跟着陛下在江都。现在陛下听说李孝常背叛,一气之下,把他的两个弟弟都给杀了,这多冤枉啊。你们二位想想,万一你们的哪位亲戚也干出像李孝常那样的事来,你们不也就跟着倒霉了吗?

    听他这么一说,裴虔通不由得变了脸色,说:“我子弟已壮,诚不自保,正恐旦暮及诛,计无所出。”我们裴家是一大家子人,我的儿子也罢,弟弟也罢,都是成年人了,散落在各地做官,我真怕他们做出背叛陛下的事情,最后牵连到我。我为此也是整夜睡不着觉,可就是想不出办法来。

    司马德戡觉得自己的动员已经有了成效,这才说:“同相忧,当共为计取。骁果若走,可与俱去。”我们现在都是朝不保夕,何不一同想想办法?依我之见,在这里是极不安全的,如果骁果逃亡,我们就跟他们一起逃吧!

    既然彼此同病相怜,裴虔通和元礼也随即决定:“诚如公言,求生之计,无以易此。”您说得有道理,为了活命,也只好这样了。

    就这样,司马德戡、元礼和裴虔通组成了逃亡领导小组,各自发展下线,联系更多的人逃亡。因为司马德戡担心的那两个问题已经成为公共问题,所以很多官员,包括内史舍人元敏、虎牙郎将赵行枢、鹰扬郎将孟秉等都感同身受,纷纷加入这个密谋逃亡的队伍。

    有道是人多力量大,参与密谋逃亡的人多了,大家的恐惧心也就小了,这些人居然“日夜相结约,于广座明论叛计,无所畏避”。他们就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讨论叛逃的事情,一点也不顾忌。

    俗话说隔墙有耳,司马德戡等人这么大肆谈论,很快,这些话就被一个宫女听到了。这宫女是个负责任的人,赶紧向萧皇后汇报说:“外间人人欲反。”外边那些骁果都在议论着要造反呢!

    萧皇后是个性格深沉的人,她想了想,对宫女说:“任汝奏之”,于是这个宫女就向隋炀帝汇报了。

    按道理讲,这个情报太重要了,隋炀帝应该暗暗调查真相,重重奖赏举报人吧?才不会。隋炀帝听罢勃然大怒,说这个宫女不守本分,多管闲事,竟然把这个宫女给杀了。这不是讳疾忌医,掩耳盗铃吗?一个皇帝,消沉到如此地步,又懦弱到如此地步,还残暴到如此地步,真是无药可救了。隋炀帝这边自欺欺人,司马德戡那边也就更加肆无忌惮,过了几天,他们的计划又被另一个宫女听到了。这个宫女还是按照规矩,先跟萧皇后汇报,说听见骁果士兵密谋逃跑。

    这回萧皇后怎么回应她的呢?有了上次的教训,她还能怎么回应!听完之后,萧皇后长叹一口气说:“天下事一朝至此,无可救者,何用言之!徒令帝忧耳!”天下时局已经是这个样子了,救不了了,还说什么呢?说了也只是让陛下担心而已,干脆别说了!这话说得多么无奈,多么沉痛!

    史载萧皇后知书达理,明辨是非,从十四岁嫁给隋炀帝开始,一直追随在隋炀帝身边,跟隋炀帝也算恩爱有加。这样的才华,这样的感情,本来,她也有机会成为像婆婆独孤皇后那样的皇后,无论是对丈夫,还是对政治,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然而遗憾的是,萧皇后是萧梁王朝的后裔。作为江南佳丽,她本性柔弱;作为亡国遗民,她又未免多了一份恭顺小心。再加上她的丈夫隋炀帝又是一个权力意志强烈、刚愎自用的人,所以,萧皇后虽然也不乏政治头脑,但始终无从伸展,只能默默看着,也跟着隋炀帝一起走向深渊,这是她的人生悲剧,与此同时,也是隋朝的政治悲剧。

    就这样,隋炀帝众叛亲离,连亲人也不再提醒他迫在眉睫的危险,眼看一场大规模的禁军逃亡是在所难免了。事实上,司马德戡已经定好了日期,就在大业十四年(618)的三月望日,也就是三月十五日逃亡。但是,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故,一下子让这场逃亡运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三、逃亡变造反

    就在司马德戡等人拼命发展下线,极力扩充自己势力的过程中,一个野心家出现了。他就是将作少监宇文智及,也就是隋炀帝最信任的宰相,“五贵”之首宇文述的二儿子。

    当年,隋炀帝宠爱宇文述,把自己的女儿南阳公主嫁给宇文述的儿子,两个人成了儿女亲家。那个尚公主的乘龙快婿,是宇文述的三儿子宇文士及。

    除了这个三儿子之外,宇文述还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宇文化及,老二叫宇文智及,哥儿俩都不是什么好人,整天就知道斗鸡走狗,调戏妇女,所以人送外号“轻薄公子”。光是轻薄浮华也罢了,兄弟俩还特别贪婪,为了赚钱,公然违反隋炀帝的禁令,私自和突厥人做生意,搞得隋炀帝非常恼火,把他们关了好几个月禁闭,想要斩首示众,后来还是南阳公主求情才刀下留人。

    不过,虽然没有杀死这两个为非作歹的家伙,隋炀帝还是惩罚了他们,把他们从宇文述的儿子贬为家奴,将近十年都没有让他们出来当官。

    后来,宇文述临死之前,奏上一表,请求隋炀帝可怜自己这两个不肖子,给他们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隋炀帝念及老臣的情分,这才重新启用这哥儿俩,让哥哥宇文化及当了右屯卫将军,掌管禁军;弟弟宇文智及则当了将作少监。

    不过,别看宇文智及为人很差,脑子却非常灵活。他听说了司马德戡等人的叛逃计划之后,马上摇头说:“主上虽无道,威令尚行,卿等亡去,正如窦贤取死耳。”皇帝虽然不怎么样,但毕竟还是皇帝。是皇帝就有皇帝的权威。你们现在要逃跑,肯定只能动员一部分人跟你们跑,而其他人还是会听皇帝的命令,去追杀你们。你们如果被追回来,也会像另一个逃跑的大臣窦贤一样,难免一死。所以,这个办法不妥当。

    那怎样才妥当?宇文智及出主意说:“今天实丧隋,英雄并起,同心叛者已数万人,因行大事,此帝王之业也。”如今老天都要灭掉隋朝,所以天下英雄并起,这正是逐鹿中原的好时候啊。你们既然已经发动了几万人,那还逃跑干什么?还不如直接造反,把皇帝干掉,咱们自己当皇帝,这才是帝王大业!

    司马德戡等人一听,真如醍醐灌顶,反正都是冒险,何不干脆扯起大旗造反,还逃跑干什么!到底是宰相的儿子,眼界就是不一样。大家赶紧表示,听宇文智及的。

    这样一来,整个事情的性质可就变了。原来只是要逃跑,这还是消极自保,现在要造反,那就是要夺取政权了。性质变了,领袖也就得变一变了。逃跑的时候固然也需要领袖,但跑完了之后大家各奔东西,所以这个领袖的意义不太大。造反就不一样了,造反的领袖,没准儿就是未来的皇帝,这可就值得好好考虑一下了。

    这个造反的领袖会不会还是当初挑头的司马德戡呢?那不可能,他威望不够。司马德戡虽然也是关陇集团出身,但因为父亲早死,早年还曾经给人杀猪卖肉,养家糊口,这在当时人心目中可不算什么光彩的历史。就算不提早年经历,看现任官职,也不过是虎贲郎将,五品官,以这样卑微的身份,怎么可能服众!

    谁能服众呢?以当时的情形看,毫无疑问,宇文家的人才能服众。宇文家族是关陇贵族集团成员,宇文述是隋炀帝后期最受宠信的宰相,宇文士及还是隋炀帝的女婿,这样的三重身份,在当时无人能及。

    如此说来,这领袖是不是就应该选出主意的宇文智及了呢?那也不行。因为宇文智及还有一个哥哥,叫宇文化及,此人因为是嫡长子,所以承袭了宇文述的爵位——许国公,算是宇文述的继承人。而且,当时担任右屯卫将军,这是三品官,还是禁军统帅,在军队中更有号召力。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比宇文智及更合适一些。

    考虑到这些因素,司马德戡等人又把宇文化及找了来,推举他当领袖。那么,宇文化及对此是什么反应呢?按照《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化及性驽怯,闻之,变色流汗,既而从之。”别看平时无恶不作,但事到临头,宇文化及比谁都胆怯,吓得两腿发抖,汗流浃背。不过,尽管汗流浃背,他只略微沉吟了一下,就还是接受了。无论如何,当皇帝的诱惑实在太大了,身为关陇贵族集团的成员,哪个不想当皇帝呢?

    就这样,因为隋炀帝在天下大乱的情况下抛弃关中,打算割据江南,他的亲信卫队骁果产生了逃亡回家的打算;又因为隋炀帝意志消沉,实行鸵鸟政策,这些逃亡者肆无忌惮地发展势力;而在发展势力的过程中,他们原本比较简单的回家意愿就被出身关陇贵族的野心家宇文氏兄弟利用了。此刻,这些逃兵的新领袖宇文化及想要的,已经不是回家,而是要造反,当皇帝!既然如此,他会怎样对待现任皇帝隋炀帝?隋炀帝到底会面临怎样的结局?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