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十三章 江都宫变

作者:蒙曼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大业十四年(618),隋炀帝的禁卫军骁果发动兵变,夜袭江都宫。但根据记载,当时在江都宫城外有大将军来护儿,宫城内也有精锐的给使营守卫。在内外守备森严的情况下,骁果军怎么能突破重重防线,顺利进入江都宫?面对死亡,隋炀帝会是怎样的反应?不可一世的隋炀帝,为什么最后会死于一个无名小卒之手?

    一、江都宫变

    政变需要什么?除了领袖、武装这一类基本准备之外,政变还需要一个触发点,或者说,一个导火索。现在,宇文智及和司马德戡要鼓动骁果政变,导火索是什么?他们编造了一个谣言,在骁果之中煽风点火。谣言说:“陛下闻骁果欲叛,多醖毒酒,欲因享会,尽鸩杀之,独与南人留此。”陛下已经知道你们这些骁果要叛逃了,他准备了许多毒酒,想要趁宴会之机,把你们都毒死。毒死你们这些关中籍贯的骁果之后,他自己再和南方人留在江南过好日子。

    这个谣言一出来,骁果可真被激怒了:我们只不过想回家而已,并没有把你怎么样,你居然就要毒死我们!既然你对我们不仁,休怪我们对你不义!

    眼看着骁果人人惊恐,个个愤怒,司马德戡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大业十四年(618)三月十日,他就把骁果中的大小头目都召集起来,跟他们说了政变的打算。这些小头目只回了一句话:“唯将军命!”我们都听您的了!

    就这样,政变的动员顺利完成,当天下午,政变正式开始了。

    三月十日这一天,正好是个阴雨雾霾的天气,下午四五点钟,天就已经黑了。趁着天黑,司马德戡把御马厩里的御马都牵了出来,又把兵器磨得闪闪发光,这是所谓厉兵秣马。紧接着,每个将领的职责也分配清楚了。其中,宇文智及在宫城外策应,宫城里的工作则由司马德戡负责。

    司马德戡的两个哥儿们元礼和裴虔通本来就负责殿内宿卫,现在,他们继续负责大内里的工作,盯着隋炀帝。另一个叫唐奉义的将领本来负责关闭城门,这时候,司马德戡对他说,当天晚上城门只要虚掩,不上门闩,确保城里城外往来畅通。司马德戡本人则负责把几万造反的骁果都集中到他管辖的东城,作为战斗主力。这一切安排好以后,到了三更,司马德戡点燃火把,跟城外的宇文智及通风报信。

    这一打火把,隋炀帝可就看到了,再说,毕竟是几万士兵集结,总会有动静,所以,隋炀帝也觉得有点儿反常,就问殿下宿卫的裴虔通怎么回事。

    裴虔通气定神闲地回复道:没什么大事,草坊失火了,正救火呢。

    裴虔通是从隋炀帝当晋王的时候就一直跟随身边的老臣,隋炀帝对他一向信任有加,现在听他这么说,也就信以为真,不理论了。

    隋炀帝不理论了,可是,就在这最危急的关头,有两个人看出问题来了。

    第一个发现问题的是燕王杨倓。杨倓是隋炀帝的长子元德太子杨昭的儿子,当时只有十六岁,聪明俊秀,是隋炀帝最喜欢的孙子。杨倓当时住在宫外,听见士兵吵吵嚷嚷,他马上明白,这是出大事了,禁军们怕是要造反!怎么办?赶紧给隋炀帝通风报信吧。

    别看杨倓只有十六岁,但是他知道,这时候不能走任何正规渠道了,只能偷偷地溜进去。于是,杨倓趁着夜色偷偷从宫城北边的芳林门旁边的排水口爬了进去,打算从这儿经过玄武门,再到隋炀帝的寝宫。

    杨倓有防备,造反的骁果更有防备。杨倓刚到玄武门,就被守门的士兵拦住了,问他半夜进宫干什么。杨倓回复说:“臣猝中风,命悬俄顷,请得面辞。”我突然中风了,就要死了,请让我当面向皇上告别。

    这谎话编得也太离谱了,谁会相信!不仅不让他进,裴虔通干脆把杨倓抓了起来。这样一来,杨倓想要挽救危局的努力也就落空了。

    第二个发现问题的是“五贵”之一的宰相裴蕴。宇文智及在宫城外集结兵力的事情,被江阳县的县令知道了。这个县令忠实于隋炀帝,赶紧把情况汇报给了宰相裴蕴。裴蕴一听也很着急,情急之下,就想假传圣旨,把宫城外所有军队都交给大将来护儿调遣,然后再把替隋炀帝划龙舟的那些殿脚(船夫)都集中起来,交给燕王杨倓调遣,靠这两支力量先逮捕宇文化及兄弟,然后再打进皇宫,救援隋炀帝。

    这个主意听起来相当不错,如果顺利实施,未必不能力挽狂澜。然而,它并没有实施。因为裴蕴犹豫了一下,他觉得,这件事自己一个人做不来,还得找另一个宰相虞世基。

    为什么要找虞世基?自从宇文述死后,虞世基就成了隋炀帝面前最能说得上话的人了,算是首席宰相,位置比裴蕴靠前。更重要的是,虞世基当时担任内史侍郎,所有的制诏,都是由隋炀帝口述,他来起草的。现在裴蕴想要假传圣旨,也得由他来起草和发布。既然如此,那就先找虞世基去。

    听了裴蕴的想法,虞世基会做出怎样的判断呢?那就得看虞世基是什么人了。我们此前探讨朝廷“五贵”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虞世基是个标准的秘书人才,非常柔顺、听话,让他照着隋炀帝的意思说话办事,他很擅长,但是,让他在危急关头自己做出决断,他可就不擅长了。现在,裴蕴请他假传圣旨,发布号令,他哪里有那么大的胆子!万一这个情报是假的呢?他怎能担得起那么大的责任!所以,干脆否决了裴蕴的意见。就这样,因为虞世基的不敢担当,这个拯救危局的机会也丧失了。

    两个先知先觉者都无能为力,这样一来,隋炀帝也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任凭叛军宰割了。

    第二天,也就是三月十一日凌晨,叛军兵分两路,进入隋炀帝的后宫。

    先看第一路。这一路由裴虔通率领,带几百个骑兵直扑隋炀帝的寝殿成象殿。当时,宿卫成象殿的是右屯卫将军独孤盛。独孤盛一看裴虔通气势汹汹地扑了过来,赶紧问:怎么回事?裴虔通说:“事势已然,不预将军事;将军慎毋动!”我们是搞政变的,目前形势已经这样了,不关独孤将军您的事儿,您只需保持沉默,一边儿待着去。我们也不杀您。

    独孤盛是忠臣,一听这话,来不及披上盔甲,挥起大刀就扑了过去,他手下只有十几个人,裴虔通身边可是有几百人,寡不敌众,没几分钟就被砍倒在地上,这样一来,裴虔通再往前推进,也就无人阻挡了。

    再看第二路。第二路由司马德戡率领,直扑玄武门。玄武门在隋唐时期可是非常敏感的一道门户,那是宫城的北门,隋唐时期,皇帝居住的宫城在城市的北面,因此,从北门进去,就能直接进入皇帝的后宫。既然玄武门如此重要,一般来讲,皇帝也都会把最信任、最精锐的部队放在这里,保卫自己的安全,隋炀帝也是如此。

    自从到了江都之后,隋炀帝就从官奴里挑选了几百个壮汉,号称给使,专门宿卫玄武门,算是最后一道防线。为了确保给使忠诚,隋炀帝给他们的待遇特别优厚,甚至把貌美如花的宫女赐给他们做妻子,所以,这些给使对隋炀帝忠心耿耿。既然如此,司马德戡率军突入玄武门,给使一定会拼死抵抗吧?根本没有。事实上,给使们居然集体失踪了。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隋炀帝和给使之间有个联络人,是个司宫(宦官),姓魏。隋炀帝对给使有什么吩咐,都让魏司宫传达。可是,恰恰就是这个魏司宫,当时已经被司马德戡拉下水,成了内应。这一天,魏司宫假传圣旨,让给使们都外出休假,所以,关键时刻,给使们居然一个都不在。

    就这样,隋炀帝精心打造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没能发挥作用,司马德戡大摇大摆地进了玄武门。

    二、隋炀帝殒命

    两路大军都进了宫,外面吵嚷的声音越来越大,隋炀帝终于意识到,这不是失火,而是有人造反了!赶紧换了一套衣服,逃到了西阁。这时候,裴虔通和元礼已经进入寝宫了,可是,到处找不着人。

    一看隋炀帝不在宫里,裴虔通他们提着刀就进了永巷。永巷是宫女的集中住宅区,在这里,裴虔通一把抓住一个小宫女,把刀架到她的脖子上,问:皇帝躲到哪儿去了?小宫女赶紧往西阁指了指。

    马上,一个叫令狐行达的将领又提着刀直奔西阁。隋炀帝看见人来了,知道躲不过,就隔着窗户问令狐行达:“汝欲杀我邪?”

    令狐行达回道:“臣不敢,但欲奉陛下西还耳。”我不敢杀您,我是想奉迎您一块儿回到关中老家去。说着,就冲进西阁,把隋炀帝从西阁里拉了出来。

    这一下,隋炀帝可是直面叛军了。这一看不要紧,领头的将军居然是自己多年的亲信裴虔通,隋炀帝不由得问了一句:“卿非我故人乎!何恨而反?”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你恨我什么?你为什么也造反?

    裴虔通说:“臣不敢反,但将士思归,欲奉陛下还京师耳。”我不敢造反,只是骁果们都想回家,我们想奉迎陛下跟我们一块儿回家。

    隋炀帝一听,赶紧顺水推舟,说:“朕方欲归,正为上江米船未至,今与汝归耳!”原来你们想回家啊!我也想回去,只是上游的运粮船还没有到,我想等一等这船,等咱们粮草充实了再回家。如今也不用等了,我这就跟你们走!

    这番话能不能救得了隋炀帝?救不了,太晚了!

    既然抓住了隋炀帝,那就该迎接这些叛军自己选定的领袖宇文化及了。宇文化及其实是个最窝囊不过的人,只是凭借宇文述长子的身份,才被捧到这个位置上来,在政变中也没干什么具体的事,就躲在家里。现在,来人禀报,说隋炀帝已经被抓住了,请他出面主持工作,宇文化及一时还反应不过来,哆里哆嗦,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只是在众人的簇拥之下,机械地跨上马,往宫城里走。这一路上不断地有人在马前拜见,宇文化及就趴在马鞍上,低着头,连说“罪过”,完全不像个领袖的样子。

    好不容易到了宫城门口,司马德戡已经在那里迎接他了,把他领到朝堂,称他为丞相,让他在这里等着见隋炀帝。这边,司马德戡刚刚安顿好宇文化及;那边,裴虔通就对隋炀帝发话了:“百官悉在朝堂,陛下须亲出慰劳。”百官现在都在朝堂里等着了,陛下,您需要到朝堂走一遭。紧接着就牵过来一匹马,逼隋炀帝上马。

    到这个时候,隋炀帝反倒镇定下来了,看了一眼马鞍,说:这么破的鞍子,没法用,换一个好的来!裴虔通没办法,只好又找了一副新的马鞍换上。隋炀帝这才不疾不徐,挺身上马。裴虔通一只手牵着缰绳,一只手提着刀,出了宫门。叛军一看昔日耀武扬威的隋炀帝今天居然任人摆布,马上欢声雷动。

    眼看就要到朝堂,宇文化及又胆怯了,不敢直面隋炀帝,只是传出话来说:“何用持此物出,亟还与手。”别让这家伙出来,赶快弄回去,杀了算了!

    裴虔通遵令,又把隋炀帝给拉回了寝殿。随即和司马德戡一起,拔出刀来,虎视眈眈地盯着隋炀帝。

    事已至此,隋炀帝也知道死到临头了,他叹了一口气,说:“我何罪至此?”我有什么罪,你们非要杀我?

    怎么回答呢?有一个叫马文举的叛军喊道:“陛下违弃宗庙,巡游不息,外勤征讨,内极奢淫,使丁壮尽于矢刃,女弱填于沟壑,四民丧业,盗贼蜂起;专任佞谀,饰非拒谏;何谓无罪!”陛下难道以为自己没罪吗?陛下抛弃宗庙,四处巡游,对外征伐不已,对内穷奢极欲,让我们的青壮年男子都战死在沙场,让我们的老弱妇孺都饿死于沟壑,让士、农、工、商四民全部失去本业,让盗贼蜂起,天下大乱。你还任用奸佞,拒绝谏言,文过饰非。这些难道不是你的罪过吗?

    这一番话说得义正词严,把隋炀帝的问题揭示得清清楚楚,相当有分量。隋炀帝怎么回答呢?他说:“我实负百姓;至于尔辈,荣禄兼极,何乃如是!今日之事,孰为首邪?”我确实辜负了百姓,但是,并没有辜负你们这些当官的。我给你们高官厚禄,你们为什么还要背叛我?告诉我,谁是你们的头儿?

    这话说得太有意思了。这说明,隋炀帝真是至死不悟,他根本就没把老百姓放在眼里,觉得只要给官僚好处,官僚就会忠实于他,他的统治就能维持下去。他不知道,当官的也好,当皇帝也好,是不可能孤立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如果天下人都怨恨你,官僚们就算为自己考虑,也只能抛弃你。

    所以,一听他这么说,司马德戡马上回了一句:“溥天同怨,何止一人!”现在天下人都恨你,都想杀你,造反又何止是一人的事!所以你也不用追究谁是当头的了。确实,这时候,全天下都已经抛弃了隋炀帝了!

    面对咆哮的将士,森森的刀戟,一直陪在隋炀帝身边的小儿子,年仅十二岁的赵王杨杲吓坏了,忽然号啕大哭起来,裴虔通一个不耐烦,一刀砍了下去,小杨杲立刻就死在了隋炀帝面前,血溅了隋炀帝一身。

    既然已经开了杀戒,那么接下来要杀的就是隋炀帝本人了。隋炀帝毕竟是一代皇帝,事到临头,那种不可侵犯的尊严感又抬头了。他说:“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锋刃!取鸩酒来!”我们做天子的有做天子的死法,怎么能砍头?给我取鸩酒来!

    这鸩酒是怎么回事?到江都后,隋炀帝也预感到前途不妙,所以也预先做了准备,早就用瓶子装好毒酒,交给宠幸的姬妾,跟她们说,一旦盗贼杀进来,就把这东西给我,让我自尽。现在,隋炀帝就是要找这帮美人,跟她们要毒酒。可是,那些平时围绕在他身边的美人早就跑得无影无踪,还上哪儿去找!

    这时候,乱军已经等得不耐烦,令狐行达一把将隋炀帝按在坐榻之上,就要动粗。隋炀帝长叹一声,自己解下一条丝练,交给令狐行达,让令狐行达把他勒死了。

    雄才大略,一心想要建立千秋大业的一代枭雄隋炀帝,就这样客死他乡,死于自己信赖的禁军之手,年仅五十岁。他的遗体,就由萧皇后和几个宫女拆下几块红漆床板,拼成一口小棺材,草草埋葬在江都宫西院的流珠堂。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隋炀帝一死,他的儿孙亲眷也就任人宰割了。除了小儿子赵王杨杲之外,隋炀帝的弟弟——一直软禁在身边的蜀王杨秀以及他的七个儿子,还有隋炀帝的二儿子——齐王杨暕以及他的两个儿子,还有隋炀帝的孙子燕王杨倓以及其他跟随隋炀帝在江都的宗室、外戚,一律被宇文化及斩草除根。只有隋炀帝的侄子秦王杨浩跟宇文智及私交不错,宇文化及也觉得还可以留着他当个幌子,号令天下,才暂且留他一条性命。

    在这些人里,死得最冤枉的要数隋炀帝的二儿子齐王杨暕了。杨暕也是萧皇后所生,元德太子死后,一度很有希望被立为太子,可惜自己没有把握好,放肆胡为,不仅没当上太子,还深受隋炀帝的猜忌。

    前面不是谈到叛军冲进寝殿,隋炀帝感觉不妙吗?他的第一个反应居然是问萧皇后:“得非阿孩邪?”不会是阿孩要夺权吧?阿孩,就是杨暕的小名。死到临头,隋炀帝还以为是杨暕要夺取皇位,搞宫廷政变。

    爸爸猜忌儿子,儿子也猜忌爸爸。杀了隋炀帝之后,宇文化及又派人到杨暕府上去杀他,杨暕睡得迷迷糊糊,也不知道来取他性命的是谁,还以为是爸爸隋炀帝派来的人呢,赶紧苦苦哀求说:“诏使且缓儿,儿不负国家!”诏使且缓缓再动手,孩儿并没有对不起国家!杀手哪里管这些,一言不发,一把将杨暕拖到街上,砍头了事。可怜杨暕至死都不知道到底是谁杀了他。一对父子,相互猜忌、防范到这个地步,这不也是人伦悲剧吗?

    三、南北分途

    杀完宗室,接着就该处理隋炀帝留下的那帮大臣了。杀谁留谁?这时候,南北派系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了。

    在政变之前,司马德戡编造谎言说,陛下想要把北方骁果都毒死,和南方人留在南边。从这儿其实已经可以看出当时南方派系和北方派系之间的矛盾了。

    事实上,自从隋炀帝上台后,一直致力于提高南方的政治地位,特别是到他统治后期,更是重视南方人。“五贵”之中,虞世基和裴蕴都是南方人。第三次下江都之后,他的这个倾向性就更加明显了。

    这个做法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来看不能说不对,但是,这就威胁到了一直把持政治舞台的关陇贵族的利益,也引起了关陇贵族集团的极大不满,事实上,这次江都宫变,正是关陇贵族集团对隋炀帝抛弃关中,滞留南方政策的一个大反抗。现在,他们反抗成功了,自然,北方势力就要抬头,而南方人士也就要倒霉了。

    就拿“五贵”来说,当时宇文述已死,只剩下四贵。这四位大臣都是隋炀帝信任宠幸的人,对隋炀帝的暴政,也都要负连带责任,但是,叛军对他们的处理却并不相同。对属于南方派系的裴蕴和虞世基怎么处理?杀无赦!而对出自北方的裴矩和苏威,就强调情有可原了。

    裴矩是个聪明人,看到天下大乱,他早就给自己留了后路,对士卒一向客气,还建言献策,让骁果在江东娶妻生子,所以,骁果对他印象非常好。政变之时,裴矩也被抓起来了,可是,士兵一看见他就说:“非裴黄门之罪。”现在我们这个处境不是裴黄门的罪过,又把他给放了。宇文化及出来安抚士兵,裴矩立刻拜于马首,主动投降,宇文化及也就任命他为右仆射,比原来的官职还高。

    苏威就更好办了,他当时已经年过八十,因为跟隋炀帝几次意见相左,很受冷落,早就不再参与朝政,所以,也没有民愤。政变之后,苏威更是积极主动地去参见宇文化及,宇文化及也很受用,特地把官员集中到一起接见苏威,给他很高的礼遇。宇文化及这样做,北方系统,特别是关中籍的官员和士兵当然满意,也都迅速地投靠了宇文化及。

    北方派系的官员背叛了隋炀帝,而南方派系的官员却做出了相反的抉择。总的来说,他们对隋炀帝远比北方人忠诚。

    先看文臣。隋炀帝死后,宇文化及拥立秦王杨浩当傀儡皇帝,自称大丞相,总揽朝政。文武百官都到朝堂去朝贺,只有给事郎许善心不去。他的侄子一看,赶紧快马加鞭地去找他,说:“天子已崩,宇文将军摄政,阖朝文武咸集。天道人事自有代终,何预于叔,而低回若此?”隋炀帝已经死了,宇文将军现在统摄朝政,这属于天道循环。一个朝代灭亡,另一个朝代取代,这也是咱们司空见惯的事了。叔叔,你何苦还这么执迷不悟,非要替隋炀帝守节呢?

    面对侄子只讲利害,不讲伦常的劝说,许善心勃然大怒,坚决不走。

    要知道,许善心在南方威望很高。他从小号称神童,当年隋文帝平江南,还说了一句:“我平陈国,唯获此人”,可见隋炀帝对他的评价有多高。

    既然许善心名气很大,宇文化及当然也希望他能跟自己合作。可是他现在不来朝贺,怎么办呢?宇文化及干脆派人把他强拉到朝堂上,然后又放开他,希望恩威并施,让他知道厉害,认清形势。

    没想到这一招对许善心不灵。宇文化及放了他之后,他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说,拂袖而去。这样傲慢的态度当然让宇文化及忍无可忍,立马又把他抓回来,砍头了事。许善心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寡母范氏辛辛苦苦把他抚养成人,这一年,范老太太已经九十二岁高龄了,按说,老年丧子是人生最大的苦痛之一,可是,范老太太听说之后,居然一声都不哭,说:“能死国难,吾有子矣!”我的儿子能够尽忠报国,能够死于国难,是一个好儿子!随后也跟着绝食而死。

    许善心母子原本是陈朝人,而陈朝恰是被隋炀帝带兵所灭,现在这一对母子居然为隋炀帝殉节,也算是对隋炀帝这些年厚爱江南的充分认可了。

    再看武将。这些政变的骁果,最初的目的就是回家乡,现在既然政变成功,接下来就要开拔回乡。宇文化及也学习隋炀帝,建立了一支跟皇帝一样的护卫仪仗。隋炀帝不是训练了几百个骁勇的官奴组成给使营吗?此时,宇文化及直接把他们接管过来,让他们接着给自己当亲兵,还给他们指派了一个领导,折冲郎将沈光。

    沈光号称“肉飞仙”,当年在隋炀帝二征高句丽的时候脱颖而出,从此就成了隋炀帝的贴身宿卫。现在,宇文化及让他统领给使营,沈光心里难过,可是又没有办法。正在这时候,另外两个南方籍的将领,一个是大隋烈士麦铁杖的儿子麦孟才,还有一个叫钱杰,找到了沈光,对他说:“吾侪受先帝厚恩,今俯首事仇,受其驱帅,何面目视息世间哉!吾必欲杀之,死无所恨!”我们都受了先帝极大的恩惠,现在低头为仇人做事,受他驱使指挥,还有什么脸见人!我们一定要杀了他,为先帝报仇,就算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

    沈光一听,潸然泪下,慨然回应:“是所望于将军也!”我也想报仇,现在就等将军牵这个头了!

    三个人意见一致,预谋在凌晨发动政变,突袭宇文化及,给隋炀帝报仇。可惜事前走漏了风声,被宇文化及知道了。宇文化及一听麦孟才和沈光合谋算计他,大惊失色道:“此麦铁杖子也,及沈光者,并勇决不可当,须避其锋。”这麦孟才是麦铁杖的儿子,肯定不得了。他和沈光都勇不可当,我还是躲起来,避避风头吧。于是,宇文化及赶紧从大帐里溜了出来,同时派司马德戡率领大军包围了军营,逮捕麦孟才。

    沈光一听军营里传出喧哗声,马上知道事情败露了。怎么办呢?他连甲胄都没有穿,直扑宇文化及的大营,想要以一己之力杀死宇文化及。可是,进来一看,宇文化及早就不见了。这时候,司马德戡已经领兵包围了大营。沈光大吼一声,杀出重围,他手下的几百给使也都纷纷拿起武器,奋勇杀敌。后来,到底寡不敌众,被司马德戡一一剿灭。尽管事功不成,这几百个人无一投降,也算是以鲜血报答了隋炀帝的知遇之恩,厚待之情。

    这还不算。中国人讲究生荣死哀,视死如生。事实上,隋炀帝的丧事也是由南方人操办的。隋炀帝死后,不是被萧皇后草草埋葬了吗?宇文化及走后,留守江都的右御卫将军——江南人陈棱又把遗体重新装殓,按照天子礼数,安葬在吴公台,此后直到唐朝贞观年间,才又改葬到位于今天江苏扬州曹庄的雷塘(关于雷塘和吴公台的位置关系,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此处不作详细辨析)。安葬吴公台的路上,陈棱“衰杖送丧,恸感行路”。陈棱为隋炀帝披麻戴孝,哀伤之情让行路之人都为之感动。

    其实,从这些江南人的表现可以看出来,面对作为亡国之民的江南百姓,隋炀帝没有粗暴对待,相反,他尊重他们的文化成果,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江南人民还是颇为感念的。只是,隋炀帝这个步子走急了,过于忽略当时还很强势的关陇贵族集团的利益,因此终被关陇贵族集团抛弃。

    就这样,因为天下的反叛,更因为江都宫变,一代枭雄隋炀帝走完了自己的悲剧人生。那么,在他之后,已经四分五裂的天下,又会向何处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