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十四章 隋亡唐兴

作者:蒙曼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才一秒记住【努努书坊 www.kanunu.info)

    大业十四年(618),隋炀帝在扬州死于非命,天下马上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之中。各路反隋力量纷纷称王称帝,建立割据政权。在这个群雄并起的历史时刻,究竟谁成了大隋王朝的终结者?

    一、杨侑禅让

    隋炀帝一死,天下马上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各地大大小小称帝称王的割据政权有增无减,其中,光是打着大隋名号的皇帝,就一下子出来了三个。

    第一个,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当时已经被李渊立为皇帝。

    第二个,隋炀帝的侄子秦王——杨浩,被宇文化及立为皇帝。

    第三个,留守东都,正跟李密打仗的越王杨侗,在隋炀帝死后也被立为皇帝。

    只要他们还在,隋朝就还算没有灭亡。那么,这几个小皇帝的最终结局又是怎样的?

    先看关中的杨侑。杨侑是在大业十三年(617)十一月十五日,就被李渊操纵着当上了傀儡皇帝,此时距离隋炀帝之死还有四个月,他当时还尊奉隋炀帝为太上皇。大业十四年(618)三月,隋炀帝被杀。古代交通和通信不方便,这个消息又过了一个多月才传到大兴。

    传到大兴之后,李渊作何反应呢?按照《资治通鉴》中的记载,李渊“哭之恸”,哭得特别伤心。他说:“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我作为一个大臣,面向北来侍奉君主,君主无道,我不能匡救,现在君主死了,我怎么能不哀痛呢?

    话说得挺好,可实际情况是,他正等着这一刻呢!如前所述,如果隋炀帝没死,谁杀死他,谁就是弑君;谁要是称帝,谁就是大逆不道,这些行为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都要受道德谴责。所以,李渊虽然攻破了大兴城占了关中,但也不敢称帝,表面还得尊奉隋朝。但是现在,隋炀帝已经死了,这层顾忌也就不复存在,所以小皇帝杨侑也就没有用了!

    大业十四年(618)五月十日,也就是隋炀帝遇害两个月之后,小皇帝杨侑颁下一纸诏书,说:“相国唐王膺期命世,扶危拯溺……屈为人臣,载违天命。”相国唐王李渊应天顺人,救世济民,让这样的人屈居人臣是不合天意的。所以,我要给他禅位!

    为了表明这次禅让合乎天意,诏书里还特意说了一句:“予本代王,及予而代,天之所废,岂期如是。”我本来就被皇帝封为代王,正好,这个朝代到我这儿就要被新的王朝所代替了,这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啊!好像这是老天安排好的。

    其实,哪里有什么老天,真正能安排他命运的,只有李渊罢了!又过了六天,也就是大业十四年(618)五月十六日,李渊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唐,改元武德。这个时间,距离隋朝建立,仅仅过去三十七年。

    不过,尽管唐朝已经建立,但是隋朝并没有结束。因为隋炀帝死后,一共出现了三个继续打着隋朝名号的皇帝,杨侑只是其中之一。现在,杨侑禅让了,而其他两个皇帝还在。只要他们还在,隋朝就算还没有灭亡。那么,这两个小皇帝——杨浩和杨侗,又会面临怎样的结局?

    二、杨浩之死

    先看杨浩。杨浩是被宇文化及拥立的傀儡皇帝,因此,杨浩的结局,必定得跟宇文化及捆绑在一起。江都宫变后,宇文化及立刻率领十万大军,踏上了千里迢迢的回乡之路。然而,这条回乡之路走得并不顺畅。

    首先,领头羊宇文化及实在太差了,很快暴露出三大问题。

    第一,愚蠢。据《资治通鉴》中的记载,他“每于帐中南面坐,人有白事者,嘿然不对”。他虽然不是皇帝,但是也装模作样,像皇帝一样南面称尊,每天就坐在大帐之中,接受其他大臣的拜见,可是,无论大臣跟他禀报任何事,他都一言不发。

    宇文化及为什么不说话?因为他愚蠢,根本不知道说什么好。问题是,千里行军,遇到的情况都很紧急,作为一个领头人,遇到情况总不说话,这怎么行!

    第二,骄奢残暴。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却也把隋炀帝那一套排场全都继承来了,隋炀帝的后宫和珍宝他一律据为己有,这对于千里行军来说,可是个巨大的负担。他们一行人从江都出来的时候走运河,这还好办,美女也好,珍宝也罢,辎重也罢,都可以用船运输。但走到彭城的时候,因为战乱,水路不通,改走了旱路。没有了运输工具,这些宝贝又舍不得放手,怎么办呢?宇文化及干脆从当地老百姓手里抢了两千辆牛车,拉着美女和金银财宝走。而辎重则分散开来,让士兵背着!这样一来,可把老百姓和士兵激怒了,都觉得这家伙比隋炀帝还狠!

    第三,猜忌。宇文化及当时最猜忌的,当属江都宫变最大的功臣司马德戡。司马德戡是江都宫变的灵魂人物,宇文化及也是他一手扶上领导岗位的。也正因为如此,宇文化及当政之后,最不放心司马德戡。司马德戡统领骁果,宇文化及觉得很不安全。怎么办?干脆任命他为礼部尚书,由武将改文职了。这不是夺司马德戡的兵权吗?

    司马德戡聪明,马上就明白宇文化及的用心,不由得怒从心头起。他对另一个政变将领赵行枢说:“君大谬,误我!当今拨乱,必藉英贤;化及庸暗,群小在侧,事将必败,若之何?”你可误了我的大事了!宇文化及当初是你推荐给我的,然后我们把他拥为领袖,可是现在天下大乱,真能领我们走出乱局的,一定得是英豪人物。可是你看看宇文化及,庸暗顽劣,怎么可能成就大业!我们一定会败到他手里的,这都是你当时没有知人之明导致的恶果,现在,你说怎么办吧?

    赵行枢能出什么主意呢?搞政变的人通常都政变成瘾,所以,这个时候,赵行枢说:“在我等耳,废之何难!”我们既然能立他,就能废他!不如再发动一场政变,把宇文化及干掉算了。

    可是,人算不及天算。这次新的政变还没等谋划成熟,就提前泄露了。在这个危急关头,宇文化及倒是没有犹豫,马上把司马德戡抓了起来,问他:“与公戮力共定海内,出于万死。今始事成,方愿共守富贵,公又何反也?”咱们在那么危险的时刻勠力同心,一块儿发动了江都之变,把隋炀帝给解决了,这是何等不容易的事情!现在正应该共享富贵,你怎么又来反我?

    司马德戡是怎么回答的?他说:“本杀昏主,苦其淫虐;推立足下,而又甚之;逼于物情,不获已也。”我们为什么要杀隋炀帝?就因为他这个人既昏庸又残暴;改立了你之后,没想到你比他还要昏庸,还要残暴。我也是因为舆情汹涌,不得不反了!

    确实,论起荒淫残暴和猜忌,宇文化及都比隋炀帝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要论才华,则不及隋炀帝百分之一。这样的人率领这支军队千里转战,怎么可能顺利!

    事实上,这支军队要从江淮地区回到关中,就必须面对两大敌人,一个是正在围困东都的李密,还有一个是已经占据了关中的李渊。这两边都铆足了劲要当皇帝,当然不能允许一个新皇帝出现。

    先看李密。李密当时正在包围东都洛阳,洛阳城里是已经称帝的越王杨侗。现在,宇文化及一路北上,眼看就要接近洛阳,李密和杨侗心里都不踏实了。为什么不踏实?从李密这个角度讲,洛阳城里的杨侗是老敌人,现在老敌人还没有攻下来,又来了宇文化及这么一个新敌人,这不是腹背受敌吗?

    再看杨侗。宇文化及既然杀了他的爷爷隋炀帝,那就是不共戴天之仇了,必须跟他打。可是,光抵挡李密就已经左支右绌,哪儿还有什么精力再打宇文化及?这样一来,宇文化及倒成了李密和杨侗共同的敌人。有道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政治人物就有这翻云覆雨的能力,面对宇文化及这么一个共同的威胁,李密和杨侗干脆握手言和了!李密向杨侗称臣,杨侗也立刻封李密为魏公,随即宣布,就由李密来负责攻打宇文化及!

    这样一来,宇文化及可倒霉了。无论是文韬还是武略,他都赶不上李密一个零头。几个回合的斗智斗勇下来,宇文化及连吃败仗,众叛亲离。原来跟他一起政变的谋臣逃亡殆尽,甚至连亲弟弟老三宇文士及都悄悄投降李渊去了。手下的十万大军也只剩下两万人,还打什么天下!

    好不容易逃过李密的追杀,宇文化及狼狈不堪地来到了魏县(今属河北邯郸),而这里,已经是另一支农民起义军窦建德的地盘了,要想从这个地方过,还得准备挨窦建德的打。宇文化及本来就窝囊,一看这种局面,更是心灰意冷,天天喝酒买醉。只要一喝醉,就开始埋怨宇文智及,说:“我初不知,由汝为计,强来立我。今所向无成,士马日散,负弑君之名,天下所不容。今者灭族,岂不由汝乎!”我本来不知道你们这些破事儿,是你硬拉着让我当头儿的,现在我们一事无成,困顿在这里,还要背负着弑君的恶名,天下谁也容不下我们,我们马上就要遭到灭族之灾了,这一切还不是你引起的!说完,抱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号啕大哭。

    听大哥这么说,宇文智及也毫不相让,他说:“事捷之日,初不赐尤,及其将败,乃欲归罪,何不杀我以降窦建德!”当初我让你当头儿,你也没拒绝。事成之后,你还挺高兴的,但是并没有奖赏我什么,现在败了却让我负责,你还不如把我杀了去投降窦建德呢!

    有道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宇文化及这一对兄弟,丝毫不能患难与共,反倒互相埋怨,兄弟阋墙,这只能让他们的处境雪上加霜。眼看着领导层矛盾重重,士兵就更加绝望,逃走的也越来越多。

    到这时候,宇文化及也知道自己必败无疑了,他叹了一口气,说:“人生故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人固有一死,干吗不当一回皇帝再死呢?

    这样一来,原来的傀儡皇帝杨浩就碍事了。宇文化及也不再跟他客气,一杯毒药灌下去,杨浩当即一命呜呼,就这样,第二个傀儡皇帝杨浩也死于非命。

    三、杨侗之死

    到这时候,就只剩下留守东都的杨侗了。本来杨侗已经被李密围困很久了,屡战屡败,而且粮草不继。如果没有意外,迟早要被李密攻破。但因为宇文化及,李密居然向自己称臣,这可真是意外之喜。李密这个臣子当得相当合格,只要一打赢,就马上向杨侗告捷,杨侗也给李密加官晋爵,双方的关系一度比蜜还甜。

    可是,这样的蜜月期注定是短暂的。没过多久,东都洛阳就爆发了激烈的流血冲突,而且,杨侗自己也落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说起来,这还是李密归降引起的。李密投降,杨侗手下的文臣和皇帝一样,都很开心。最开心的是杨侗信任的宰相元文都。杨侗和李密联合,本来就是他出的主意,现在一看效果这么好,元文都心里得意,天天给自己竖大拇指。

    文臣开心,武将可不高兴了。最不高兴的,当属杨侗原来倚重的军事统帅——王世充。王世充本来是江都通守,后来,因为东都告急,隋炀帝才派他来救援,自从来了之后就一直跟李密打仗。现在,王世充看见杨侗和元文都这样器重李密,还要让李密入朝辅政,内心很不以为然。他对手下说:“元文都辈,刀笔吏耳,吾观其势,必为李密所擒。且吾军士屡与密战,没其父兄子弟,前后已多,一旦为之下,吾属无类矣!”元文都不过就是个刀笔吏,根本没有谋略,整天就知道说李密好。可李密终非人下之人,元文都这么做,纯粹是养虎为患,肯定有一天要被李密干掉!一旦李密到洛阳做官,谁最倒霉?那就是咱们兄弟了。咱们跟李密打过那么多仗,杀死过人家的父兄,李密一定会报仇的。到时候,我们死无葬身之地!

    王世充这话是什么意思?明显是在挑动士兵反对元文都。他这些言论传到元文都耳朵里,元文都又气又怕。想来想去,元文都决定,与其等着王世充发难,不如先下手为强,把王世充干掉算了!他悄悄安排了士兵,打算等王世充入朝的时候,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抓俘虏。

    这件事当然是密谋,而密谋是否能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保密。就在元文都即将发难之前,有一个参与了密谋的大臣,名叫段达,突然害怕了,偷偷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王世充。王世充手里有兵,一听这消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发动兵变,攻打洛阳城的城门含嘉门。

    元文都此时毫无准备,只好簇拥着杨侗,率领宫城里的宿卫士兵抵抗。然而,他是文臣,王世充是武将,他手里兵少,王世充手里兵多,怎么可能抵挡得过!到天亮的时候,城门还是被王世充攻破了。眼看着王世充就要冲进宫里,杨侗赶紧派人问话:“称兵欲何为?”你领兵入宫,想做什么?

    王世充下马拜谢说:“元文都、卢楚等横见规图;请杀文都,甘从刑典。”元文都、卢楚想要害我,我是来杀元文都的,并不是来杀您的。您只要把他交出来,让我杀了他,我甘愿接受您的责罚。

    这不是策反皇帝吗?元文都一听,赶紧回头对杨侗说:“臣今朝死,陛下夕及矣!”陛下千万不要听他花言巧语,您把我交出去,我早晨死,晚上就轮到您了!

    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杨侗怎么可能保他?只好痛哭着把他交给王世充处死了。

    处死了元文都,杨侗的日子也就难过了。王世充虽然表面痛哭流涕,说自己只是痛恨元文都,不敢对皇帝有二心,但实际上,第一时间就把杨侗身边的宿卫都换了个遍,等于把杨侗给软禁了。杨侗毫无还手之力,只好任命王世充为左仆射,总督内外诸军事,把军政大权全都交给了他。

    洛阳城里,王世充兵变杀了元文都。洛阳城外,李密在干什么?李密已经把宇文化及打败了,正在入朝的路上,打算到洛阳辅政。一听元文都被王世充杀死,李密马上明白了,和洛阳方面的联合,到此结束。怎么办?李密二话没说,又回到自己的地盘,重新和洛阳对峙上了。

    李密回去了,王世充也马上厉兵秣马,准备出城作战。

    其实,此前李密和王世充打仗,李密赢得多,所以,王世充一直待在洛阳城,不敢出战。既然如此,这一次,王世充为什么一反常态,要主动攻打李密?很简单,洛阳城一直被围,粮食越来越少,再不出来打,饿也要饿死了。

    问题是,王世充的兵跟李密打仗都打怕了,比较怯战。怎样才能让他们鼓起勇气呢?王世充也是个聪明人,就利用了古代一个非常经典的方法——装神弄鬼。他找了一个叫张永通的士兵,让他谎称自己曾经三次梦见周公,然后又找了一个巫师解梦。

    这个巫师说:这是周公利用张永通给王世充传话,让王世充放心攻打李密,周公保证在天上暗中相助。巫师还说:各位军士,谁要是奋勇杀敌,保证有丰厚回报。谁要是临阵逃脱,则必遭瘟疫。

    可能有读者会觉得,这方法也太幼稚了吧?幼不幼稚要看知识背景。古代人本来就迷信,王世充手下的兵又都是从江淮地区带来的,江淮地区是古代的楚地,楚人又以好鬼著称,所以,一听说周公传话,个个信以为真,都坚决请战。王世充大喜过望,立即挑选三万精锐,从洛阳直奔李密而来。

    王世充找李密打仗,李密应不应该应战呢?按理说,李密此刻不应该打。

    首先,这样精神亢奋的士兵不好打。应该避开风头,把他们的精气神磨没了再说。

    其次,李密刚刚和宇文化及打过几场恶仗,损兵折将不少,急需休养生息。

    最后,李密占领了几个大粮仓,手里有粮,心中不慌,没必要着急,正应该跟王世充耗着。

    李密是难得的军事家,这些道理他都懂得,开始也想深沟高垒,不理睬王世充的挑衅,慢慢耗着。但是,他手下不是刚刚从宇文化及那里接收了不少降兵降将吗?这些人新换了个主人,都想好好表现一下,立功心切,整天撺掇李密正面迎敌。听他们七嘴八舌一怂恿,李密脑子一热,决定了,打!

    打得结果如何呢?一场战争谁胜谁负,看看双方的战前准备就能知道得差不多。先看王世充这边。战斗开始之前,王世充召开誓师大会,慷慨陈词:“今日之战,非直争胜负;死生之分,在此一举。若其捷也,富贵固所不论;若其不捷,必无一人获免。所争者死,非独为国,各宜勉之!”今天打仗,你们以为是较量胜负吗?不对,今天打仗是来决定咱们的生和死的!如果这一仗打赢了,荣华富贵就都是我们的;如果打输了,我们都死无葬身之地。所以请诸位好好打。因为你们不是为国家而战,而是为自己的生死而战!这其实是把士兵置于“哀兵”的地位,中国古代有个成语,就叫作“哀兵必胜”。

    李密方面呢?李密本来就瞧不起王世充,打赢了宇文化及之后,更是心高气傲,根本不把王世充放在眼里。虽然决定打了,却连个防御工事都不修。这叫什么?这也是一个成语,叫“骄兵必败”。

    简而言之,单看准备情况也能猜到,王世充打赢的可能性大。战场上的情况是不是符合这一判断呢?完全符合。两军相交,李密的兵还没排成列,王世充的兵已经冲过来了。这本来在气势上就输了一招。更要命的是,两军交战正酣的时候,王世充忽然绑了一个又黑又矮、容貌长得很像李密的人从阵前掠过,大喊一声:抓住李密了!

    这一喊不要紧,王世充这边的人就如同打了强心针一样,欢声雷动,如下山猛虎一样直扑过来,而李密那边则是大惊失色,兵败如山倒,一路丢城失地,一直退到了虎牢关。

    此前提到,李密虽然叱咤风云,但瓦岗军的底子还是各路英雄组成的大联盟。打胜仗的时候,这个联盟可以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一旦打了败仗,也非常容易分崩离析。现在李密兵败,马上,这种局面马上就出现了,很多文臣武将都举城投降了王世充。李密在河南的地盘丢了大半。

    何去何从呢?这时候,有一处战略要地出现在李密的脑海之中——黎阳。杀了翟让之后,李密就把徐世勣打发到黎阳来镇守黎阳仓了。这个地方有兵有粮,如果到这里休养生息一阵子,未必不能东山再起。

    可是,这个主意刚提出来,马上就有人反对了。他们说:“杀翟让之际,徐世勣几死,今失利而就之,安可保乎!”徐世勣不是咱们的人,是翟让的人。当年您杀翟让的时候,徐世勣差点陪着死了。现在我们兵败了,再去投奔他,万一他直接把我们活捉了怎么办?

    李密一想也对,那么多自己提拔起来的人在这个危急时刻尚且背叛,何况是有过节的徐世勣!杀翟让的后遗症到这个时候才真正显现出来。

    不能投靠黎阳了,还能往哪里走呢?这时候,李密又想到一个人,李渊。当年,李渊起兵之后,不是曾推戴李密吗?李密还拿人家当小弟。现在,风水轮流转,李渊已经牢牢地占据了关中,称孤道寡,而原来不可一世的李密却成了丧家之犬,真是悲哀!

    可是,好汉不提当年勇,现在只能寄希望于李渊顾念当年结盟的情分,收留自己了。想到这一步,李密对手下说:“诸君幸不相弃,当共归关中;密身虽无功,诸君必保富贵。”承蒙诸位不抛弃我,我们干脆一起投奔关中的李渊吧。我李密虽然身无寸功,但是诸位一定会享受富贵。

    他这么一说,有个叫柳燮的下属马上表示赞同:“明公与唐公同族,兼有畴昔之好;虽不陪起兵,然阻东都,断隋归路,使唐公不战而据长安,此亦公之功也。”您和唐公李渊是同姓宗亲。再说了,虽然当初您没跟他一块儿起兵,但是您把隋朝官军拖在东都洛阳,截断了隋军的归路,李渊才得以占据关中。所以,您对李渊是有巨大贡献的,怎么能说无功?他肯定会收留我们,给我们个好待遇的。

    确实,当初如果不是李密在东都拖住隋军主力,李渊怎么可能顺利入关?这样说来,李密也算李渊的大功臣,在他手底下,应该可以混一碗饭吃吧。就这样,隋末叱咤风云,天下瞩目的英雄李密带领手下两万残兵败将,出虎牢关,投奔唐朝了!

    李密兵败投唐,河南基本上就成了王世充的天下。王世充接下来要干什么?他也要当皇帝。既然他有了这份心愿,原来的小皇帝杨侗就成了绊脚石。王世充指派段达、云定兴等大臣去游说小皇帝说:“天命不常,郑王功德甚盛,愿陛下遵唐、虞之迹。”天命是不固定的,郑王现在功劳非常大,希望陛下能像尧、舜一样,把尊位禅让给郑王。

    别看杨侗年幼,但是关键时刻,还真有帝王威严。他义正词严地说:“天下,高祖之天下,若隋祚未亡,此言不应辄发;必天命已改,何烦禅让!公等或祖祢旧臣,或台鼎高位,既有斯言,朕复何望!”天下是我个人的天下吗?它是高祖文皇帝的天下。如果说天未亡隋,你们就不应该说让我禅让的话;如果说天已亡隋,我也用不着禅让,让王世充直接来杀我好了。你们都是老臣、旧臣,累世做官,如果连你们都说出这样的话来,我还有什么希望?

    确实,段达是隋文帝时代就崭露头角的老臣,隋炀帝也信任他,这才让他和元文都一起留守洛阳,辅佐杨侗。云定兴就更不用说了,那是隋炀帝的大哥废太子杨勇的老丈人,更应该与国休戚。可现在居然是由他们来劝说杨侗禅让大隋江山,这让杨侗情何以堪!

    可是,都到这个时候了,就算再义正词严,又有什么用呢?王世充一看杨侗如此不配合,也不再谈判,干脆把他关起来,软禁在了含凉殿。自己搞了一套三让而后受之的把戏,然后登基称帝,国号为郑。

    既然如此,杨侗是否就要在含凉殿终老此生了呢?当然不可能。他既然当过皇帝,就始终是个政治隐患,王世充不会让他活得太久。一个多月以后,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和一个叫梁百年的家奴拿着一瓶酒打开了含凉殿的大门。这不是一般的酒,而是鸩酒,就是隋炀帝临死前要找的毒酒。

    杨侗生在帝王家,当然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求生是人类的本能,何况杨侗还只有十六岁!他对王仁则讲:“更为请太尉,以往者之言,未应至此。”你能不能回去再跟王世充说一声,跟他商量商量,他过去许诺不让我死的。

    王仁则摇摇头,拒绝了。杨侗又请求与自己的母亲辞别,王仁则又摇摇头,也拒绝了。

    万般无奈之下,杨侗焚香礼佛,祈祷道:“愿自今已往,不复生帝王家!”佛祖啊,请你保佑,从此以后,生生世世,不要再让我投胎到帝王之家!说完,饮鸩自杀。

    可是,谁也没想到,也不知道是毒酒制作水平不高,毒性不强,还是杨侗的生命力太过顽强,喝下去之后居然不死。怎么办呢?慌乱之中,王仁则走上前去,拿出一条白绢,直接把杨侗勒死了事,和隋炀帝的死法一模一样。

    又过了三个多月,杨侗的亲弟弟,已经禅位给李渊的代王杨侑也在大兴神秘地死去。皇帝死后不是都有谥号吗?杨侗、杨侑兄弟的谥号是什么?王世充和李渊心有灵犀,给这哥儿俩的谥号都是“恭皇帝”。事实上,根据史书记载,杨侗“眉目如画,温厚仁爱,风格俨然”,是个清秀的美少年,杨侑也素以温和友爱著称。如果隋朝没有灭亡,他们或许真的可以成为一个谦恭有礼的守成之君,但在此刻,他们两人能做到的,只是恭顺地让位,继而恭顺地死去了。

    随着杨侗的禅让,隋朝彻底灭亡了,而随着杨侗和杨侑的相继去世,隋炀帝的直系儿孙也大都死于非命。然而,也就在同一时刻,作为中国古代盛世巅峰的大唐王朝已经冉冉升起。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评价大隋帝国的终结者隋炀帝?他又为后来的唐朝带来了什么?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